雙一村是我們安吉行的第一個村莊。
繞過喧鬧的安吉城區,在清秀的山巒間穿行,不多遠就見到一個碧波清粼的水庫——鳳凰水庫,青山秀水之間,就到了雙一村。
雙一村原由3個自然村組成,其中一個為水庫建設而遷移到城區變為社區。水庫上游是村委所在的中心村戴村。行走在戴村,街道干凈,小河相伴,河中溪水清徹,錦鯉等觀賞魚慢慢游動,周圍群山環繞,翠竹聳立。
村中建有朱姓祠堂,這是戴村主要姓氏,祠堂里記錄了雙一的歷史。雙一是一個千年古村,據縣志記載,宋代時就已是人口稠密的村落。1954年這里成立了第一林業合作社,因當時歸屬雙建鄉,就取名為“雙一”。這是村名的來歷,卻也透出雙一的林業歷史。雙一村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是全國林業先進單位,1957年、1962年兩次受到林業部的嘉獎,1978年榮獲全國科技大會獎狀,1979年更是榮獲了國務院嘉獎令。據說,安吉竹林經營水平的提高,就是總結和推廣了雙一村為代表的毛竹豐產技術,雙一因此號稱“竹鄉紅旗”。雙一的榮譽與一位故去的老人分不開,他叫朱岳年,在上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曾擔任過雙一村的黨支部書記,也曾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他主導了雙一村的綠化工作,祠堂里專門記錄了他的事跡。
雙一村現擁有山林面積2.5萬畝,其中毛竹林1.5萬畝,是安吉縣面積最大的毛竹產出村。村部里有展室展示雙一村的毛竹生產歷史,各種竹編器件,雙一的歷史與毛竹的生產史緊密結合在了一起。現在雙一群山疊嶂,蘊藏著豐富的毛竹資源。雙一有農戶810戶,總人口2635人,2014年人均純收入27850元,村集體收入114萬元,收入中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毛竹產業。
毛竹種植為雙一提供了生態美,這是一種自然環境美。但僅有生態美麗還不夠,雙一村的住宅區較為擁擠,不像平原地帶可以成行成列,缺少一種齊整感,而改觀人們印象的就是美麗鄉村建設了。
雙一村自2008年開始投身“中國美麗鄉村”創建工作,2012年又躋身安吉“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的打造,是美麗鄉村建設讓雙一擁有了村落美。
雙一為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進行基礎設施的改造。他們投入160萬元新建了戴村中心村銀杏公園,投入30萬元新建高標準公共廁所一座,投入200萬元新建村入口景觀公園,投入180萬元新建大毛竹景觀園區入口景觀和1200米游步道,投入20萬元對戴村和李村自然村部分路段進行五線入地,投入25萬元改造部分村道路面及提升1.5公里綠化帶。
同時雙一還進行了農房改造和歷史文化村落建設。投入150萬元重點對戴村中心村內的6幢古民居進行修繕,恢復朱氏宗祠原貌,修復村內古道小巷;投入200萬元改造49戶美麗家庭示范戶房屋立面。2013年至今,全村共拆除違章建筑1200平方米,拆除影響村容村貌且無歷史保護價值的破舊房1800平方米。村里還投入30萬元新建垃圾分類處理房一座,投資70萬元建立科技惠民微動力污水濕地處理節能技術應用池3座,處理垃圾和污水。
據測算,雙一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項目總投資1700萬元左右,這體現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決心和手筆。
當然,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很顯著,走在雙一,能感受到人們的幸福目光。戴村街心花園讓人賞心悅目,這是雙一村搬遷了一家住戶,騰出場地建設而成的。一個亭廊為村民提供了休憩場所,一株高大的銀杏增添了古樸感,池塘荷葉增加了清新感受,白色圍墻上的黑白線條更是一種美感。戴村如此,另一自然村落李村更是如此。李村依據村中河流進行綠化布局,建起廊橋,保留了古樹,橋、水、樹構成了獨特的景致,如城市中的公園,給村民提供了一個生活休息的良好去處。良好的環境里,村民辦起特色農莊,釀造醇厚的糯米酒,招待四方客人。
好的環境改變了人們的精神面貌,雙一村民開始自發地維護身邊的良好環境,他們清除河道臟物,撿拾垃圾,為的是給別人提供方便。村黨支部書記朱學星帶我們參觀了村莊,特別向我們介紹村里為優秀黨員家庭掛紅燈籠做法,倡導先進文化和美麗鄉村建設,這是雙一的文明特色。正是這樣,雙一可謂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三豐收。我們看到村里有兩戶相鄰村民,因為和睦相處,院中竟沒有圍墻相隔。
2013年雙一村被評為湖州市“十佳美麗村莊”,2014年,雙一村又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最美村鎮(循環發展獎)以及浙江省文明村、美麗宜居示范村、歷史文化村落、鄉村記憶基地、水環境優美村等眾多榮譽。
這就是雙一,引人關注的雙一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