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河源村:扶貧機制創新促“三生共贏”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楊龍 劉同山 字號:【

 

  我國在減少農村貧困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原因,特別是生態脆弱、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的地區依然存在貧困現象。云南玉龍縣河源村在生態環境惡化的背景下進行的扶貧機制創新的探索,會對我國還現存相當數量的貧困村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河源村及其扶貧項目

  河源村位于玉龍縣老君山生態保護區內,是一個高寒山區的貧困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共53戶、00余人,居住極為分散。從前村民以挖煤為主要非農收入來源,以種植白蕓豆和土豆為主要農業收入來源,收入水平很低,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為維持生計,村民便砍樹賣錢增加收入,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很大破壞。

  009年0月,北京三生環境與發展研究院聯合日本的優科豪馬橡膠公司,以“企業+NGO+村莊”的方式,在河源村啟動了老君山生態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發展項目。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建立“村寨銀行”,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建立村民自我集資、自我管理、自我使用的模式;村民按戶自愿等額入股,項目以∶的比例注入配比資金后組成本金。通過公平抽簽,分三批進行借貸,每戶至少可獲得6000元的貸款,期限為一年,農戶自行決定資金用途。在村寨銀行的借貸管理制度中,明確要求所有參與者必須承擔生態保護區的保護義務,違背制度者將被懲罰沒收入股資金。通過村寨銀行的利益和保護生態的義務相結合,使砍伐山林的行為得到控制,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河源村另一個項目是建立生態產業合作社,并成立了生態旅游分社、蜂蜜分社、天麻分社、野生菌分社等,通過建立網絡銷售平臺,逐漸完善生態產品生產體系和銷售體系,促進村莊的經濟發展。

  在扶貧項目的理念引導和資金支持下,河源村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村莊經濟和村民收入也因特色產業的發展而明顯改善。目前,除生態旅游漸成氣候外,蜂蜜、天麻、野生菌等野生農產品銷路已經打開,重樓、桔梗、附子、木香等中藥材種植已經初步形成規模,村莊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河源村的扶貧機制創新

  第一,創新金融扶貧機制,采取“社區基金+合會”的混合方式。河源村農戶通過交納自有資金,確立農戶在項目中的責任感;通過融合項目資金,能夠擴大資金規模,滿足農戶的借貸需求。社區基金也是扶貧項目中一種常見的形式,但社區基金限制農戶貸款用于生產而不能用于消費,這就削弱了農戶相當比例的消費性借款需求,如借錢治病、子女上學等,因此也就影響了農戶參與社區基金等的積極性。此外,村寨銀行還融合了合會的機制,通過農戶抽簽分組,輪流使用資金,保證了使用貸款的公平性。村寨銀行的設立,是河源村扶貧機制創新的核心,為其他幾項機制奠定了基礎。

  第二,將生態保護責任和村寨銀行掛鉤,增加違規的成本。河源村在村寨銀行的基礎上,將生態保護的責任和村寨銀行結合起來:一方面,村寨銀行有效抓住了農戶的信貸需求,根據村民自主設立的規定,如果農戶破壞山林,將失去從村寨銀行中進行貸款的資格,將是農戶的重大損失;另一方面,將生態保護責任和資金懲罰聯系起來,根據規定,如果農戶破壞山林,將扣除該農戶在村寨銀行中的入股本金。在這兩方面的約束下,農戶如果繼續破壞山林,其違規的成本十分高昂,這就大大降低了農戶違規的可能性。

  第三,提升農戶在項目中的參與度,確立農戶項目主體的地位。河源村民入股村寨銀行,通過實踐,獲得了對項目的知情和參與,成為了項目的決策、執行、監督的主體。在生態保護和村寨銀行掛鉤的規定制定中,是由所有農戶參與并約定遵守的;是否有農戶違規,不再是護林員個人監督,而是所有農戶的共同監督,農戶充分參與并成為項目主體使扶貧項目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第四,形成參與型的公共管理制度,為項目的實施創造制度條件。通過村寨銀行項目和生態保護的實踐,河源村農戶在參與過程中提升了對話和討論的能力,形成了參與的氛圍,在項目實施中形成了參與型的公共管理制度。在這種制度下,項目規則是內生規則,這些規則是所有農戶自己制定并且自覺遵守、自覺監督的。而以往的禁止伐木等規則都是外部設立的規則,農戶為了個人利益會通過某些手段去破壞規則,而且當所有農戶都去破壞外部規則時,外部規則便失效了。同時,河源村參與型的公共管理制度也為村莊發展其他項目奠定了基礎,例如,在實現了生態保護目標的基礎上,建立了股份制的生產合作社,合作社成員達成公共積累制度、農藥禁止使用協議、蜂蜜可持續養殖制度、蟲草和野生菌等可持續采集等監督制度等。這些細化的制度成為河源村進一步實現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目標的基石。

  總之,河源村通過村寨銀行的金融扶貧機制創新,將生態保護責任和農戶利益結合起來;通過項目實踐的推進,提升農戶參與程度,確立農戶項目主體地位,形成參與型的社區公共管理制度;通過與企業、NGO通力協作,最終創新實現了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三生共贏”。

  河源村扶貧的啟示

  河源村經驗表明,在社會組織的幫助指導下,在各類扶貧資金的支持推動下,通過激發貧困人群的參與積極性,經濟落后地區原有的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生存方式能夠改變,少數民族農村地區“貧困-破壞環境貧困”的惡性循環可以斬斷。對于其他仍在貧困陷阱中掙扎的農村社區,以及深度參與扶貧事業的社會組織、出資企業、先富村莊而言,河源經驗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啟示。

  首先,充分認識到只有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使其真正關心、了解、參與,一個扶貧項目才能獲得好的減貧效果。毛主席曾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農村扶貧事業亦是如此。河源村民的廣泛參與是形成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長效機制的根本動力。

  其次,要創新扶貧項目運行機制,增加扶貧資金的精準性,避免“精英俘獲”的同時重視鄉村精英的領頭羊作用。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認為,“一群人就像溫順的羊群,沒了頭羊就會不知所措。”鄉村精英作為頭羊,是農村扶貧項目的重要抓手和中心環節。環保專家鄧儀在推進河源村扶貧項目時,注重發揮村干部的領頭羊作用,通過他們改變了普通村民對扶貧的認識,激發了村民的參與熱情,最終實現扶貧目標。

  最后,以項目資金為支點,撬動貧困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貧困農村為了村莊的持續發展,必須有效利用項目資金,迅速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河源村在獲得資金支持之后,一方面制定了農藥禁用制度和野生菌、蟲草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度,借助外部激勵加快社區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發展的綠色產業,成立了生態產業合作社及各類分社,立足生態和地區特色,重點發展生態養殖和中草藥種植,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向富裕。

  經驗表明,扶貧不能“外化于形”,僅僅停留在貧困人群“形式上的參與”,還要“內化于心”,讓貧困人群真正關心扶貧項目運行,更要“固化于制”,創新扶貧機制和制度,以便提高扶貧資金的利用效率,培育促進村域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