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城.非城.村也
寶山石頭城,其名曰城,其實非城,而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然村落。
寶山石頭城坐落于玉龍雪山東北支脈牦牛內嶺東麓,金沙江西岸,位于玉龍縣東北部金沙江河谷,距縣城6千米,地理坐標約北緯7°8′3″,東經00°0′50″。寶山石頭城建于金沙江峽谷中一塊高出金沙江江面00米,突兀聳立的蘑菇狀巨石上,面積約0.5平方千米,俗稱“百戶人家一基石”。
寶山石頭城前臨金沙江,背靠玉龍雪山,以高山大谷為背景,以龍首昂揚的巨石為依托,房屋隨巖就勢,鱗次櫛比,青瓦灰墻,層層點染,將古城民居、峽谷大川交融一起,氣勢恢宏,渾然天成。古城僅設東、西兩座城門出入,居民在四周加筑了一圈五尺高的石墻,使石城更易防御和掩護,關上城門就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古城背后水源清澈,四周田地膏腴,氣勢極旺,風水絕佳,其景集雄奇秀麗于一體,奪鬼斧神工之妙,令人拍案叫絕。城中有兩百余戶人家,多為納西族。城中建筑為典型的納西族民居,多為兩層木里曾經的金戈鐵馬與風雨交加,一時間,思緒悠然飄遠。其實,這座石頭城和人一樣,也是有記憶的,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其歷史默默地記憶在它巨大的自然肌體里,一代代人結構,以兩面廈、騎樓廈等廈樓居多,因地勢陡削,依石而建,石基較高,上壘土坯墻,注重門樓、外廊、門窗隔扇,梁枋的裝飾。石頭城內多依地勢用石頭鑿楹磉、樓梯等房屋構件,甚或水缸、畜糟、桌凳、灶臺,床鋪等日用家具亦用石頭就地鑿就。石具或圓潤光滑,或古樸厚重,堪比現代雕刻藝術品,這種景觀是寶山石頭城獨有的。
歷史.軍事.邊關
寶山石頭城,雖為村落,卻見證了云南大理國的衰落,一座座城池被攻陷,也見證了一代大國征戰四方,開疆辟土的歷史。
寶山石頭城建于南宋末年,公元53年,元太子忽必烈南征大理國,率領中路軍經四川過大渡河揮師南下,軍隊在金沙江的寶山乘羊皮革囊和筏子橫渡,駐扎寶山石頭城,以此為據點,越太子關,過寶山果樂,打開了云南大理國的大門。大理國滅,元朝設寶山州,石頭城成為麗江古城大研鎮的重要邊關。
站在高處俯瞰這片民居參差的石頭城,呼吸著在高山幽谷間穿梭的風,聆聽金沙江涌動的聲音,感受這創造了它之后又紛紛離去,卻把記憶留在了石頭上。七百年過去了,往事并不如煙,風景也不止是風景。我們除了欣賞風景本身之外,更多是欣賞風景里蘊含的歷史和文化。現在的風景里都刻有過去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是對歷史和人生的反思,是叩問生命的意義,是享受生命的價值。當年席卷歐亞大陸的元王朝,從蒙古草原跨越千里,來到這山高谷深的大西南,烽火四起,平靜不再。江山多嬌,惹英雄盡折腰。
石道.馬道.人道
寶山石頭城是高山深谷間某座石頭上鑿刻出來的村落,其周圍高山環繞,深谷低回,河流蜿蜒,因此,通往寶山石頭城的石道也曲折而狹窄。現代文明并未大肆侵襲這座深山幽谷里的村莊,村內的運輸工具仍是驢馬牲畜。午后悠閑的時光,陽光懶懶地照射在民居參差的石頭城上,達達的馬蹄聲節奏舒緩,奏響悠閑的鄉村小調。頭發花白、膚色黝黑,臉上溝壑縱橫的納西族老人,或坐在街道石頭上,或倚在城門臺階上,腰上別著一管旱煙。時光在此靜止,路邊的不知名小花開得艷麗,東邊的流水與天邊的白云也都靜止了。因其山路多彎,寶山石頭城沒有衣袖相接的游人,少有現代文明開發的痕跡,在依靠牲畜運輸的石道上行走,要頗費一般力氣。也因其道路的崎嶇,這里游客反而很少,周圍很安靜,適宜冥想、遠離喧囂,凈化內心,做一回偽隱士,體會江山的秀麗之美。由此,我想到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這處風景獨特,這處人所罕至,正因為此,你才能真正近距離地與大自然相交,品味這里的浩蕩的歷史,璀璨的納西文化。
守住這份自然饋贈的寧靜,讓至者無悔;守住寶山石頭城的這份古樸與自然,為人的心靈留下棲息地。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