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屆全國“村長”論壇上的演講
文/中國旅游協會會長邵琪偉
鄉村旅游是廣大農民朋友和農村工作者的偉大創造,當然其中也有旅游以及各方面工作者的一份貢獻。鄉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惠及了廣大農民群眾,不少地方的農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不僅脫了貧,有的還致了富,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從農家樂到鄉村旅游,經過30年左右的快速發展,廣大鄉村以其獨特的資源特點和優勢,已經成為新的旅游消費熱點。預計到2020年,全國將建成15萬個鄉村旅游特色村,300萬家農家樂,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20億人次,收入將超過1萬億元,受益農民可達5000萬人,每年可帶動約100萬貧困農民通過鄉村旅游脫貧。
中國發展鄉村旅游,放在世界范圍來看,無論是資源稟賦、資源種類、開發水平和潛力,都是十分具有競爭力的。講資源,豐富多彩;講景觀,姿百態;講發展,前景無限。從喜馬拉雅山到長江黃河流域,從內蒙草原到海南漁村,從東北平原到長江、珠江三角洲,從山區、林區、牧區、湖區到草原、沙漠、海洋、鹽堿地,都有鄉村旅游。這就是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全國各地的發展范例比比皆是。
麗江是一個120萬人口的邊疆市,年接待游客超過2600萬人次,星級特色民居客棧113家,旅游特色村21個。僅玉龍縣鄉村旅游就接待游客22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20億元,農村居民人均旅游收入超過3000元。
云南紅河元陽哈尼梯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后,接待游客超過12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7.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旅游收入已達5749元。
浙江千島湖鄉村旅游接待量達336萬人次,旅游收入3.56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3萬元。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希拉穆仁鎮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以上。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魯朗鎮扎西崗村,全村64戶人家中,農家樂、家庭旅館達50多家,2014年村民通過旅游實現收入達300余萬元。
山西大寨把艱苦奮斗精神和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推動旅游業發展,在智慧鄉村建設中,把智慧旅游作為重點。接待約20萬人次,旅游收入450萬元左右。
河南重渡溝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把旅游和城市居民養老結合起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9年的400元增長到2014年的2.75萬元,15年翻了60多倍。
北京市平谷區,6230家鄉村旅游接待戶中,有1500多家年收入超過20萬元,最少的一年也能收入10萬元。
全國各省區市都有發展的范例。實踐表明,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發展旅游新業態的重要領域、擴大社會消費的重要途徑和服務“三農”建設的重要陣地,可以成為新形勢下興農富民的重要抓手,且空間廣闊,大有可為。借此機會,提幾點建議。
發展鄉村旅游應該抓住三個重點:
一是突出當地資源特色。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突出當地生產、生活、生態的特點,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產品,深度挖掘當地旅游資源的亮點和價值,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特。
二是突出市場導向。隨著中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旅游市場不斷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如近年來,休閑度假旅游日益受到青睞,自駕車旅游發展迅猛,老年旅游需求旺盛,青年學生背包客旅游快速增長等等,需要準確把握市場趨勢和導向,以市場需求引導當地的鄉村旅游不斷進行結構調整,滿足市場和游客需求。
三是突出質量取勝。要不斷完善鄉村旅游接待設施,優化旅游服務環境,強化從業人員的質量和服務意識,把優質、精細、個性化服務的理念全面引入到鄉村旅游中。
同時,要把握四個結合點:
一是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鄉村旅游是一產和三產融合發展
的成功范例,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農業與旅游業相互依托、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鄉村旅游要始終立足農村,惠及農民,在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不斷汲取發展、創新的動力和活力。
二是和農民增收、脫貧致富緊密結合。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通過積極引導村民參與鄉村旅游,成為市場經營主體,吸收當地農民就業,讓經營收益真正落到農民手中,帶動農民增收、脫貧致富,讓鄉村旅游的主要收入成為農民看得見的真金白銀。
三是和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條件,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通過合理發展鄉村旅游,可以有效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為建設美麗鄉村貢獻力量。
四是和文化建設緊密結合。由于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許多富有歷史記憶的鄉村文化面臨消亡,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和游客對當地文化欣賞度的增加,傳統手工藝、民族民俗文化、舞蹈、音樂等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可以得到重新認識和重視,客觀上有利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旅游業是名副其實的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從當地實際出發,積極而有序地推動鄉村旅游發展,不僅可以拓展鄉村發展空間,保護自然環境、傳承民族文化,而且可以直接或間接推動廣大農村地區交通條件、村容村貌、整體環境的改善,既能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可以為建設美麗鄉村作出更多積極貢獻。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