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也是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的問題。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三農”問題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素質的高低成為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因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只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教育問題,切實提升農民素養,才能真正解決“三農”問題,也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代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在55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把教育擺在重要位置,真正把教育活動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過程,通過正面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為一體的實踐方式,經由家風培育、黨風強化、互學推廣等多層面的實踐路徑,探索出一條既符合中央精神,更適宜在相類區域、相類階段貫徹實施的農民教育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實踐屬性和借鑒意義。作為“天下第一村”的帶頭人,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關于教育的創新觀點,也為華西的農民教育注入了新鮮樸質而強勁充沛的動力與活力。
經營家庭,是要講藝術的——吳協恩
家風家教,管好小家為大家
今年52歲的吳協恩既是華西村的領頭人,又是一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主心骨,在帶領華西村大家庭蒸蒸日上的同時,自己的家庭也經營得和諧美滿。“家風連著村風。我身為村書記,家風好了,就會帶好村風;村風好了,民風就好了;一個個家庭好了,整個村子也好了;全國的村莊都好了,那我們國家也就好了。”治小家與治大家一脈相承,是他獨特的治家與治村之道。
(一)經營家庭講藝術。這些年來,吳協恩總結出了一套藝術的“生活經”。這種藝術不僅體現在夫妻關系上,還滲透到了家庭關系的方方面面。吳協恩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保障,家庭好,你的事業才會好。從村莊來說,也是如此。家庭和,村莊才能和;村莊和,社會才能和。家庭要有和諧的氛圍,就要把家庭經營好,這個經營是要講藝術的,既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逞口舌之快,夫妻之間要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經營家庭需要分工明確,吳協恩說:“我們家里有個原則,就是從來不把工作上的事情帶到家里來。我母親一輩子沒有任何一件公家的事情要我父親辦,我老婆也沒有,所有的工作壓力我都自己扛,不給家里人增添煩惱。”盡管吳協恩在村里是“掌舵”的,但在家里,他的愛人孫惠芬才是“一把手”,“家里的事,我都是讓老婆做主,全聽她的。”不僅如此,他平時還常在孩子面前多夸贊妻子,由此也在子女中樹立了一個榜樣。經營家庭需要彼此包容,吳協恩認為,夫妻之間偶有矛盾是正常的,關鍵是如何化解矛盾:“我跟愛人有時候可能會有一點點不同的想法,那我們就藝術性地來處理,各讓一步,什么問題都能解決了。我們夫妻兩個做好了,那么這個小家也就和諧了。只有小家和諧了,才有更大的后勁和底氣去為華西村這個大家庭拼搏。”正是這種彼此包容,才使得夫妻之間即便偶有矛盾,也總能化干戈為玉帛。經營家庭需要自由寬松,在吳協恩看來,“做父母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培養人。家長用寬容的心對待孩子,關系會更和諧。一個人總的能力是平衡的,即使書讀得少,只要做人做得好,社會經驗也會逐漸豐富,最終也會取得成功。”但是,這種自由寬松不是無條件的放縱,孩子的言行必須置于家庭、學校、社會的基本規范之上,“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條底線——不干壞事。除此以外,我比很多家長寬松。”
(二)嚴守家訓重傳承。華西村吳仁寶老書記豐富的實踐經驗及其特色語言,都是華西村寶貴的精神財富。吳協恩不僅用來教育子女,也用來引導民風村風。他說:“老書記常講,‘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鰲頭,一個人也只占一個床位’,就是教育我們不要過多地追逐利益,要懂得為村民造福。這就是老一輩留下的優良傳統。”受父輩們的影響,現在每年小年夜的村民大會上,吳協恩都會帶領全家向全村老百姓做出承諾:“要求大家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我們首先不做”,以此約束好一家人,示范好全村人。吳協恩常講:“關心村里下一代的成長,是村黨委、村委和家長最大的責任!只加‘財’,不加‘才’,那樣就真的會‘富不過三代’。培養年輕人,花多少錢都舍得、都應該。如果村里不去正面引導年輕人,他們就會被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所引導。”每年村里的大學生畢業回來后,安排給他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一線車間接受鍛煉。自2014年開始,華西村已連續3年選派150多名年輕人到貴州穿洞村,與那里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他們從艱苦中體會幸福、從辛苦中感受責任。實踐出真知,經過鍛煉,這些年輕人發生了改變、得到了成長。吳協恩說:“對于孩子的教育,生活中不少人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在我看來,這些人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家長的問題。‘人之初,性本善’,孩子都是跟家長學的。親情教育,三分靠說,七分靠做。年輕人生活在一個家風淳正、相親相敬的環境,耳濡目染中自然會增強價值認同,實現道德傳承。因此,傳承家訓,除了鼓勵、規勸或提醒外,更重要的就是家長要身體力行、做好榜樣。榜樣是最好的說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領,表率是最好的教育。實際上,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你自己。”
(三)弘揚家風帶全村。吳協恩經常說:“人生的真諦不在于錢有多少、權有多重、位有多高,而在于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平平淡淡地生活。希望大家一定要向老書記學習。特別是要從他的‘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中汲取營養、敲響警鐘,不僅個人要干干凈凈、清清白白,而且要管理好家庭、營造好家風!”吳協恩以吳仁寶老書記為榜樣,從2013年開始也不拿獎金,每月只拿3500元的基本工資。上級這些年來批給他的獎金至今已有1億多元,他都全部留給了集體。“我們家還有一個氛圍,就是敬老。”從結婚第一天起,吳協恩一家從未和岳父母分開過。岳父早些年過世了,岳母主持著一家人的生活。吳協恩認為,“孝”在當下是最重要的,“老人是家庭的核心,老人在,家就在,心就聚在一起。老人在的時候,孝順要做到位,要把老人捧在手心里,老人走了以后,要把老人放在心里面。”一花引來百花開,這種敬老的氛圍不僅存在于吳家,整個華西村都是如此。今天的華西村,不僅真正做到了50歲以上村民實行“保養金”待遇,而且還設立了“敬老獎”。中心村民凡年滿80歲、90歲、100歲的,分別獎每個直系親屬1000元、5000元、10000元。村里已有三位百歲老人的家庭成員獲得了獎勵。現在,華西既有醫療設備先進的體檢中心,還有一座即將建成的文體娛樂中心。所有這些,不僅保障了老人的身體健康、豐富了老人的文化生活,而且也讓他們的家人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工作。
基層管理除了制度完善,還要情感完善——吳協恩
黨員聯戶,聯出干群一條心
2009年,華西村率先在全國農村創建了聯戶制度,由100名骨干黨員擔任全村970戶村民的聯系人,每周入戶了解情況,每月進行集中學習,每季度進行聯戶總結。學習內容上至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組織精神,華西村黨委、村委的各項精神,下到全村上下的團結和諧、鄰里鄉親的和睦相處、房前屋后的衛生情況等。該制度自創立以來,在推進依法治村、提升村民素質、營造社會和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誠如吳協恩所說:“黨員聯戶,就是加強村委與村民之間聯系的最好的一條紐帶。”
(一)聯戶教育促進了鄰里相親。吳協恩說:“華西無小事,件件是大事,老百姓的事更是大事中的大事。我們創建黨員聯戶制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像這里的農村,過去家里包了餛飩、團子后,鄰里之間還要端來端去,現在這種氛圍越來越少了;過去夫妻吵架,鄰里一勸就沒事了,但是現在,鄰里吵架不僅鬧到村委,有的還直接上到法院。法制意識強是好事,但是有些事情很小,如果把過去的優良傳統傳承好了,就能大事變小,小事化了。”吳協恩說:“有的黨員或村民,想給我或者給村委會提建議,當面他不好說,但通過聯戶組長,開會時和他身邊熟悉的人在一起,他就敢說了,這樣意見就被及時地反饋上來了。黨員聯戶制度的建立,就是把百姓的想法和需求定期帶到支部和黨委會上,解決基層黨員的實際問題。”在吳協恩看來,一個單位最難統一的是思想,只要思想統一了,任何困難都能克服。百姓百姓,不團結就是百條心,團結了就是一條心。吳協恩深切感到,華西經過50多年的發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兩個一”是分不開的:一個是同中央與百姓兩頭“保持一致”;一個是教育不分淡季、旺季,堅持幾十年的“一貫制”。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職工教育主要靠廠長經理,村民教育主要靠聯戶學習。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質,只要人的素質提高了,自然就會促進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如果僅僅經濟發展了,而人的素質沒有跟上去,那么這種發展是不健康、不持續、不長久的。吳協恩立足于當前華西現實,反復強調:華西追求的,不是一時掙點錢,而是要持續走百年,所以提高村民素質就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聯戶制度維護了集體大局。吳協恩說:“聯戶學習,首先就是要傳承好老書記留下的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彰顯強盛的軟實力,也是一個村莊得以傳承的生命力。老書記留下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化、誠信文化,就是華西健康發展的強大支撐。對村莊來講,村莊發展成什么樣子,其實是由基因密碼決定的,華西村的傳承文化決定了華西村的個性和特質以及未來。華西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就是老書記的思想智慧、華西村的優良傳統,以及特色的發展之路,像村歌、六愛、十富、十窮等,都是需要我們傳承的基因。聯戶學習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不斷對這些特色理念進行溫故而知新。”除了學習各級組織的精神、討論村里的大事小情外,聯戶小組還會對不正之風進行批評,誰家有困難其他幾戶都會施以援手。聯戶學習會不僅每周都要開展,而且還要進行比賽,年底評獎。真正做到了“三結合、三深刻”:學習與實踐結合、自省與對比結合、討論與思考結合,內容深刻、過程深刻、對照深刻。同時,吳協恩要求聯戶學習時一定要鼓勵村民多提意見與建議。對于合理的意見與建議,村里目前能做的馬上做,有難度的爭取做,暫時不具備條件做的等待機會做,但要對建議者一定要解釋清楚。特別是對于聯戶組長本人,吳協恩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組長通過自身的示范引領,才能更好的推動全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取得新成就。最近一段時間,吳協恩圍繞中央精神,進一步加強了對黨員的教育,一是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一步明確了“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違反了怎么辦”;二是落實“從嚴治黨”的精神,進一步推動了“華西的信仰讓干部不想貪、華西的制度讓干部不能貪、華西的監督讓干部不敢貪”;三是對照“三嚴三實”的要求,進一步做到了“三正三平三不倒、三清三嚴三榜樣”,目的就是要給權力涂上“防腐劑”、帶上“緊箍咒”。
(三)聯戶學習維系了村民情感。吳協恩說:“基層管理除了制度完善,還要情感完善。有些問題,可能村民坐在一起多溝通溝通、多交流交流,就很好地解決了。”所以,華西的聯戶學習多用“拉拉家常、談談家事”的方式,通過小組內部的溝通交流、談話談心,讓人心情舒暢、精神煥發、生活愉快,從而促進了村民情感的融洽、人心的凝聚、素質的提升。像今年是華西的改革年,各個聯戶小組正圍繞“三大改革”(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進行討論,目的就是要改得更加符合發展的需要、更加符合華西的實際、更加符合村民的期待,讓華西每年實現“五個多一點”:村莊多一點新的變化,百姓多一點幸福安康,干部多一點責任擔當,發展多一點遠見卓識,未來多一點真正希望,使老百姓擁有更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吳協恩認為,聯戶小組既要完成“規定動作”,也要推出“自選動作”,不要總是等著上面布置任務讓你去完成,要結合本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一些特色舉措,讓好的經驗由下面的實踐匯聚而成。然后,再由村委向其他小組復制推廣,不斷推動聯戶教育邁向更高的臺階。特別是各聯戶組長既要創新理念,也要提高能力,既不能總是簡單地以“老一套”來做現在的事,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扮演“傳達者”的角色。要深入扎根到村民當中去,主動去了解、去溝通、去服務,讓聯戶學習成為村民提升素質的“最前沿”、增強覺悟的“加油站”、端正品行的“主陣地”,讓村民“精神比物質更豐富,腦袋比口袋更富有”。
可以說,華西的聯戶教育不僅僅是管理村莊的一種方式,更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經驗的一種嘗試。聯戶教育產生的效果和影響,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的一致肯定。有位中央領導曾高度評價過這一特色制度。他說:“華西的黨員聯戶制度,為全國的黨建工作、群眾路線工作創造了經驗!”
哪怕來的1萬個人中,能帶動100個人,或者10個人,他們回去后把家鄉改變了,這也是值得的——吳協恩
互學交流,助推各地奔小康
2006年初,吳仁寶老書記提出“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的思路,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互學交流活動,目前已為全國培訓基層干部近40萬人次,僅貴州一個省就舉辦了58期培訓班,人數達11560人。每期培訓班開展期間,吳協恩不管多么忙,都要抽出時間,親自為各地學員們講一講。用他的話說:“一個人有多么忙不重要,忙什么才重要。培訓班上為大家講一講,這不僅是一種理念的傳播,也是一種共富的帶動。”
(一)互學交流推廣了先進經驗。每期培訓班上,吳協恩都會對各地學員講:“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甚至不同的民族,但從事的工作是相同的,追求的目標也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建設新農村,富裕老百姓。所以,我們都是同行。同行之間,既要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也要相互關心、相互支持。”對于到華西學什么,吳協恩說:“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實際,學習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像學華西,不一定非要像我們一樣發展工業、發展服務業,你這個地方適合什么,就發展什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只有這樣,才能取到真經、帶動人民。為此,希望大家要帶著問題學、帶著任務學、帶著責任學,不僅要學華西的做法和思路,更要學這里的精神和理念,從而取長補短、推動發展。”過去,老書記常說:“做群眾工作,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自己說錯話;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自己不聽群眾話。”在吳協恩看來,做群眾工作,思想上要尊重群眾、感情上要貼近群眾、行動上要深入群眾,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特別是做好一名基層干部,一要確立長期行為,二要聽老百姓的意見,三要經常自找不足。村書記主要是和群眾打交道,對于我們的工作,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就是評判我們的一個重要標準。幾十年來,華西一貫注重發展為民。所以,吳協恩經常說,所謂“發展”,就是要做到更科學、更健康;所謂“為民”,就是要做到聽民聲、順民意。只有發展了,才能更好地為民;也只有確立了為民的宗旨,才能推動更好地發展。”
(二)互學交流推動了共富進程。目前,全國有60多萬個農村、200多萬名村干部。習總書記曾說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而老鄉怎么樣,吳協恩說:“關鍵基層干部怎么想。”有不少欠發達地區的同志,初到華西看后都發出這樣的感嘆:“我們那里可能幾輩子都發展不到華西這個樣子。”每次吳協恩都會開導他們說:“大家要知道,華西也是經過55年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不是一夜之間變成這個樣子的。而要發展,最關鍵的就是要轉變理念。包括轉型的觀念、用人的觀念、為民的觀念等。新常態就是要有新理念,我們再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做現在的事,因為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通過之后的培訓學習,當各地學員了解到華西村的發展歷程,尤其是親身感受了華西人“解放思想干實事、持之以恒抓發展”的志氣和干勁,他們進一步增強了建設好家鄉的信心。在吳協恩看來,培訓班的意義,也不僅僅局限在人才、智力、信息的互通,還可以是技術、資源、項目的互補,這些對各地農村的經濟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現在,華西不僅為山東、安徽、陜西、云南、寧夏、新疆、西藏等地開展培訓班,而且積極落實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以“產業扶貧”的方式,與這些地方合作發展新能源產業,一做就是20年以上。吳協恩認為,新能源產業既是華西轉型升級新的亮點,也是雙方交流合作新的起點,更是彼此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因此,今天的培訓只是一個交流的平臺,今后的合作才是廣闊的舞臺。
(三)互學交流加強了民族團結。在吳協恩看來,“窮不能生根,富不是天生”,脫貧致富,既要靠理念、靠辦法,也要靠團結、靠實干。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村官,吳協恩說:“56個民族,56朵花。只有民族團結了,我們國家才能團結,各項事業才有保障。少數民族村官赴名村掛職培訓,不僅是一次工作上的交流,也是一次情感上的交融,更是一次文化上的交匯,促進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自尊心。”吳協恩還是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會長,肩負著促進全國農村發展的使命。現在,村促會每年都要舉辦“村長”論壇,而且還組織名村接受少數民族村官掛職培訓。吳協恩說:“作為接受掛職培訓的村莊,都是從全國眾多村莊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佼佼者,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村莊建設,不管是思想理念,還是為民實踐,都有的學、值得學、可以學。作為前去掛職的少數民族村官,一定要敞開胸懷、打開眼界,要帶著問題學、帶著任務學、帶著責任學,不僅要學他們的做法和思路,更要學那里的精神和理念。當然,有不少少數民族的村官在思想信仰、精神風貌、為人作風等許多方面,都有獨特的優勢和長處,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像藏區干部身上就有三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一是吃苦精神、二是擔當精神、三是奉獻精神。”吳協恩說:“不管是學好老書記,還是當好村書記,關鍵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尤其是作為一名帶頭人,只要能一心為公、一心為民,我看,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對于我來講,人生中有些要拋開,有些不能拋開。要拋開的是名利,不能拋開的是工作。當一個人真正把名和利看穿了,工作的心態也就更好了。”
黨的十八大期間,吳協恩曾對央視記者這樣講:“實實在在地實現農村、城市教育均等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會有保障。”誠如吳協恩所言,解決了教育問題,其他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吳協恩的教育觀,從某種程度講,揭示了中國農村發展的新方向、轉型的新常態、變革的新思維。這些真實體驗、睿智心得和智慧真諦,已成為全國農村基層干部共享的財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