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你們還有多久才回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一段開縣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對話視頻,讓無數人揪心。一家人隔著電腦屏幕抹淚的畫面,看哭了很多人。
在廣大農村有這樣一個群體——留守兒童。調查顯示,我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已超過6000萬人。平日里,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父母只是手機里的聲波,自己在這頭,他們在那頭。春節期間,打工者們或者像“候鳥”一樣匆匆回家過年,或者要孩子到自己務工的地方過年。匆匆幾天的團聚,顯然不能彌補留守兒童心中對愛的渴盼。
同樣,在中國農村還有這樣一個群體——留守老人。年邁的他們不僅要承受著子女不在膝下的凄苦,還要操持著家里的里里外外。面對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極度匱乏,過年和子女短暫的團聚是他們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過年前夕的翹首期盼,年后離別的依依不舍,轉而又是一年的守望……留守老人的孤獨,誰來體會;留守老人的春節,又是何種滋味。
回家團圓是過年的主旋律,但是在這團圓的大背景下,依然會有很多的親人分隔異地,依然會有很多人無法踏上回家的路。他們懷著對親人的愧疚,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們是醫生,是護士,是廚師,是武警官兵,是環衛工人,是交警……他們奔赴在各個行業,在他們眼里,最好的年味兒就是堅守崗位,也許他們并不能像我們一樣,一家圍爐、觥籌交錯,然而,他們是春節里最美的一道風景線。雖然春節留給他們的,是濃濃的思念,是淡淡的憂愁,但正是他們的堅守換來了萬千家庭的團圓與和諧。
記憶中小時候的過年總是讓人印象深刻,在那個物資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傳統年味兒的味道會更加濃烈。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年更加熱鬧了,但是留在腦海中的記憶卻沒有那么清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寧愿在春節期間約幾個好友喝酒聚會、宅在家中發微信搶紅包,甚至圍成一桌玩玩麻將,也不愿意去見見久未謀面的親戚,學學傳統的中華文化……越來越淡的年味兒,漸行漸遠的春節文化讓很多人無可奈何,甚至痛心疾首。雖然我們承認年味兒的淡化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是文化在“物化”的結果,但我們更應該認識到文化是需要傳承的。春節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保護的,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地予以傳承,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節也會增加新的民俗活動和新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通過努力,讓春節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讓年味兒變換出更多的味道來。我們更應該把春節的這種文化發揚下去,把春節的年味兒傳承下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