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儋州圍繞“調優做精第一產業,發展壯大第二產業,重點突破第三產業”的產業發展思路,按照“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要求和“一村一品”的模式,注重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引導農民建設產業型新村、旅游新村,逐步形成了“舊村改造、新村建設”的建設模式和極具代表性的支柱產業,帶動了農民增收,促進了鄉村生態游的全面發展。
如何打造好美麗鄉村?儋州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力乍村就地城鎮化,農民吃上旅游飯,成為海南農家生態旅游明星村;屋基古村落、鷺鷥天堂、千畝玫瑰園等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和田園風光,給予游客感受和親近原生態、親近大自然的體驗。儋州以綠色生態、節約集約為理念,在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成果顯著,提供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有益經驗,值得學習、推廣。
1.發揮基層黨建戰斗堡壘作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美麗鄉村建設,要發揮基層黨建戰斗堡壘作用,培育文明鄉風、鄉賢文化,讓村民積極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應走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路子。以豐厚的回報,激發農民創建“美麗鄉村” 的積極性,有了農民的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才能不斷加速,并且也拉近了干群關系。因此,只有通過黨政府的真心真意,盡力去幫助百姓,傳達黨對群眾的關懷和溫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取得顯著效果,才能為群眾帶來實惠。
2.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
非政府組織在創建美麗鄉村過程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儋州市在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充分發揮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區大學的作用,讓美麗鄉村建設更順暢更便捷。
專業合作社幫助村民采購、供應成員所需的生產資料;組織收購、銷售生產的農產品;開展農產品運輸、貯藏、加工、包裝服務;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交流、咨詢服務。還通過政策、資金扶持等手段,采取“龍頭+基地+農戶”或者“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扶持典型示范戶,通過效益比較,以點帶面,引導、帶動農民發展林間種植、林下經濟、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石屋農村社區大學是全國第一所農村社區大學,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和政府的培訓資源,開辦系統的農業科學、生活技能、社會人文等課程,啟迪民智,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區大學秉著培育新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宗旨,充分發揮“建在家門口的農村社區大學”的優勢,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培訓原則培育新農民,舉辦農村建設骨干培訓班,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紀的新型農民。
3.科學規劃,體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突出民族特色
美麗鄉村建設首要的是科學規劃,按照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施工的理念,在村莊整治初期用七分力量抓規劃、三分力量搞建設,初步形成了以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為龍頭,涵蓋鎮域村莊布局規劃、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心村建設規劃、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的規劃體系。規劃立足鄉村特點,兼顧自然生態和產業發展,尊重當地傳統、習慣和風俗,體現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
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原則,按照重點建設中心村、全面整治規劃保留產業村、科學保護特色村的思路,突出整體規劃、道路建設、垃圾收集、生活污水處理與衛生改廁、飲水管網建設、文體廣播電視設施、村莊綠化、產業發展、文明農家等十項重點,力求村莊整治保持田園風光、體現農村特色。
這種重視條件的差異性,不搞一刀切,不一味地大拆大建,更多地關注村莊的特色和個性的理念,推動了人與自然、村莊形態與生態環境的相得益彰。建設力求體現丘陵、盆地、平原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風貌,在營造變化有序、錯落有致鄉村空間布局,打造具有鄉土風情和顯著辨識特征的美麗村莊方面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
4.保護性開發守住了鄉味提升了文明
美麗鄉村建設首先應該是精神的建設,文化鄉風認同的建設。讓帶著鄉愁回去的人能感受到曾經的溫暖和印記,讓承載村子歷史的靈魂和記憶有所保留,哪怕是一棵古樹、一塊百年石板、一間有年頭的老屋,留下它給長者們當作喚醒記憶的鬧鐘,當作給后輩們銘記村子的歷史教科書,當作游子們出行時拍照留念的背景。新農村建設的宗旨應該是本不能忘,歷史不能丟,留下一個可以盛放歸來游子熱淚的地方。
儋州力乍村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正是堅持這樣的理念,他們并沒有大拆大建,村落格局和建筑風貌都保留客家的風情特色。村子民舍保留了原有的淳樸色彩,院落不起眼但整潔有韻味,家居擺設都盡量保留了村民原有的“古董”。所改變的就是增加了污水、垃圾處理系統。村子實行合作化統一管理,村民是經營者、合作者,是真正的主人。村子的歷史和原味成了他們創收的法寶,他們保留并優化了這種古樸的遺韻和遺產,并讓之產生效益,這才是保護性開發利用。
5.不破壞植被,充分利用原生態地形地貌
儋州屋基村玫瑰觀光產業園項目著力打造集“高新特色農業+傳統村落文化+休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園。在項目規劃實施中,充分利用山水田林路原生態地貌,以不破壞植被生態為原則,將生產、加工、展示等功能區規劃于較為平整的農田區域,將原地貌低洼地改造成供鷺鷥棲息的生態地帶,將玫瑰酒莊休閑觀光功能區規劃于水渠地帶,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護農田、村落、濕地的原生態地形地貌。
6.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粽子加工是力乍村最有傳統的百年老產業。粽子傳承遠近聞名的“洛基粽”配方,風味獨特,每年外銷粽子3萬多個。村里房前屋后種上了粽葉,成立了粽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粽葉不僅滿足村里的需要,還銷往外地,發展了庭院經濟。
力乍村與全國農業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集團合作養殖,豬糞、雞糞可以養魚,也是膠林、果樹的肥料,還可做沼氣,這樣的循環經濟模式,既節省成本,又生態環保。
在橡膠林地空間內種植竹蓀、鹿角靈芝等實用菌類,發展林下經濟,實現林地高效益,建立林下經濟綜合實驗示范基地。同時,把觀光、農家樂等項目結合起來,實現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加。
力乍村以農家餐飲業為龍頭,帶動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線等產業發展,啟動“品黃皮、摘黃皮、農家休閑游”,搭建旅游公共線路,變成集農業觀光、鄉村休閑游為一體,建設城鄉一體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村莊變身旅游區,以前土里刨食的農民成了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由此激活了之前閑置的農村自然景觀、悠久的民俗文化、天然的養生環境等旅游資源,形成了城鄉互動,生態旅游的發展格局。
綜上所述,儋州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堅持“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發展理念,讓農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更為重要的是外出務工的村民以鄉情為紐帶,用學識專長、創業經驗反哺桑梓,建設美麗鄉村,這種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層黨建的戰斗堡壘作用功不可沒。
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把農村建成農民幸福生活的家園和市民旅游休閑的樂園。儋州“美麗鄉村”的建設不但改善了農村的生態與景觀,還打造出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帶動了農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探索出一條創新的發展道路。因此,儋州美麗鄉村建設的優秀經驗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尋找美麗鄉村建設的各具特色的發展途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