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省儋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那大鎮黨委書記 陳海潔
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了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任務,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
那大鎮是儋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鎮轄區總面積258.76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11個社區,人口32萬。近年來,那大鎮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圍繞市委、市政府“一市雙城三區四地”發展戰略和“兩區兩園兩路兩鎮”的發展思路。采取“思想扶貧、技能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全面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舉措,全面實施和落實“個、十、百、千、萬、十萬”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標及工作任務。即,“個”是“提升執行力、創建學習型、技能型、服務型鎮政府”的一個工作思路;“十”是建設10個美麗鄉村;“百”是實施“百名村官上大學”素質工程和“百村十個一”民生工程;“千”是發展壯大2000頭山豬養殖基地和2000畝常年瓜菜示范基地;“萬”是發展1萬畝玫瑰基地和1萬畝柚子基地;“十萬”是創建10萬畝中國農業公園和10萬畝美麗鄉村旅游產業園。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改善民生,建設美麗村鎮。2015年那大鎮政府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村鎮”,被農業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授予“中國農業公園創建單位”,力乍美麗鄉村獲榮“中國綠色村莊”、“中國最宜居示范村”,屋基美麗鄉村獲榮“中國綠色村莊”等榮譽稱號。
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基層干部整體素質,努力創建服務型村鎮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功能,是密切黨群關系的一項基礎性和長遠性工作。近年來鎮黨委提出“提升執行力,創建學習型、技能型、服務型鎮政府”的執政理念,加強學習型基層組織建設。
實施“百名村官上大學”素質工程,提高基層干部隊伍技能。2014年那大鎮政府與海南政法職業學院聯合,實施“百名村官上大學”素質工程,開設學制三年的“那大鎮大專學歷村官班”。計劃用3—5年時間致力全面實現農村基層組織干部隊伍達到大學專科水平。全面促進基層黨組織不斷提高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
以創新活動為載體,積極搭建基層干部服務民生平臺。著力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基層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2013年鎮黨委實行一名黨員干部連續三年聯系一個自然村的包村包點機制,推進“互聯網+基層黨建”,提升黨員素質帶動群眾素質提升,服務黨員致富帶動服務群眾共同致富,促進基層組織抓農村黨建設推動發展的功能。同時結合“民情臺賬”工作,圍繞“服務群眾星”、“特色經濟星”、“執行制度星”、“環境衛生星”、“廉政建設星”,開展星級“兩委”創建活動,實行星級與兩委干部薪酬掛鉤制,按月自評和按季考評及隨機督查相結合。充分發揮基層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戰斗堡壘作用。
二、注重城鄉統籌,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創建文明村鎮
那大鎮把推進創新發展、建設文明鄉村和廣大群眾的發展意愿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投入、部門落實、村民自治”,上下聯動、干群合力的工作機制,努力構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施“百村十個一”民生工程,改善農村發展環境。2012年以來,那大鎮全面實施“百村十個一”民生工程,即一個村莊,一套規劃,一條硬化道路,一套文化室、文化廣場、健身器材、廣播、電視,一條安全飲水管網,一間戶廁,一名衛生管護員,一班公交車,一盞公共照明路燈,一項特色產業。全面建設城鄉一體化,加快城鎮化步伐。目前全鎮基本實現村村有規劃,戶戶通硬化道路、村村有文化室、文化廣場、健身器材,村村通廣播電視、安全飲水、通農村公交車和公共照明路燈,村村配環境衛生管護員,村村有郵政網點,家家有衛生廁所,城區條條小街小巷安裝照明路燈……不斷延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建設,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常態整治和管護農村環境衛生,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建設美麗文明村鎮,改善人居環境是基本要求。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中,我們著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著實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做到農村垃圾每日清、垃圾桶每周洗,垃圾清運采取“戶集、村收、鎮運、市統一處理”的衛生管理模式,實現全鎮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全覆蓋、環境衛生常態管護,2015年那大鎮88個村莊被海南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評為海南省衛生村。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2%,植被呈現多樣性,山青、水秀、環境美,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廣大群眾得到美的享受。
三、發展村域經濟,深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創建富美村鎮
那大鎮在推進農村發展中緊緊推動農村產業轉型,促進村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廣大群眾生活水平,讓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政府搭建平臺,發揮大基地帶動作用,深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那大鎮堅持文化為先、生態為先、民生為先,依托各村的區位資源優勢,致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先后培育了紅旗村、蔬菜村2080畝常年瓜菜種植示范基地、采取農民投資入股的方式建立了橫嶺2000頭山豬養殖基地、在屋基村發展1000畝玫瑰產業、組織發動全鎮32個村(居)委會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發展1萬畝柚子種植和1萬畝玫瑰種植。大力發展林下規模種養村莊,僑南、力崖等村分別發展了年產20萬頭閹雞和10萬頭肉豬養殖基地。以基地帶動和輻射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14年全鎮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1083元,2015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413元。
建設美麗鄉村,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推進“互聯網+鄉村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那大鎮打造“一村一韻”、“一村一景”、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產業”,建設具有獨特風格的美麗鄉村,積極探索以人為本的“田園鄉村·幸福那大”的發展路子,發展鄉村旅游業,促進農村經濟轉型,推進村域經濟發展。2014年那大鎮依托深厚的客家文化資源,創建了力乍客家風情美麗鄉村,推出了鄉村騎行游、特色農家樂、裹粽子體驗、竹林休閑園、鄉村風情攝影等旅游項目,成功舉辦了力乍“儋州粽子”品牌推介會暨2014年儋州品香粽、摘黃皮、農家休閑游活動。依托豐富的優質生態資源,把屋基打造成集農家玫瑰美食品嘗、古村落民俗文化尋蹤、花海婚紗攝影、生態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城鄉旅游目的地,2015年舉辦了“玫瑰相約·鷺鷥相伴——賀中秋慶國慶鄉村旅游”系列活動。2015年那大鎮建設了380畝鷺鷥濕地公園,明代符南進、符那寬將軍歷史文化公園。以“北學大寨,南學石屋”的胡松精神,創建石屋艱苦創業精神美麗鄉村,在東南亞歸僑聚居的僑南村創建僑南東南亞風情美麗鄉村、在抗日根據地、革命老區抱龍村創建抱龍紅色教育體驗美麗鄉村。在屋基、洛南、石屋、僑南等12個行政村創建10萬畝中國農業公園,并以力乍村、屋基村、石屋村等美麗鄉村為示范核心區,著力打造連片抱團的鄉村旅游產業,推動村域經濟發展。同時推進“互聯網+鄉村旅游”,在全鎮21個行政村,建設農資物流配送站,完善綜合服務網絡,實現村村通寬帶網絡,推進互聯網+鄉村旅游,加快農村特色產品與市場有效對接及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四、分類指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努力創建穩定和諧鄉鎮
農村的穩定和諧離不開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思想素質的提升。我們在推進農村發展建設的同時,著力抓好農村穩定和諧的建設,堅持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把握好農村中“四類人”思想動態和充分發揮“四老”干部的作用。在農村社會中那大鎮注意抓好影響農村工作、影響農村發展的“四類人”和“四老”干部的工作。“四類人”是農村中比較有威望的人、農村中比較貧窮的人,農村中思想長期比較落后的人和農村中比較富裕的人。“四老”干部是曾在外工作的老干部、老教師、老村委會干部、老村長。
“四類人”是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的一個重要根源。對這些人,鎮政府主要采取感情投入、法制教育、政策引導措施,長期跟蹤服務,用“團結—教育—團結”的辦法加以勸導與教育。同時對觸及法律紅線,依法嚴厲打擊,做到打擊一個,教育一片,影響全面。比較富裕的一類人在村里屬于善經營、懂生產、勤勞致富的群眾。在農村工作中,鎮政府在農村工作經常宣傳他們,讓他們勤勞致富的行為感染和影響其他村民。同時引導他們樹立起先富幫后富的思想,在生產技術、生產資金等方面支持幫扶其他村民,發揮他們發展經濟、勤勞致富的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農村公益事業。
廣泛開展社會公德和普法宣傳教育,努力推進法治那大建設。近年來,那大鎮結合實際,創新社會管理,率先實現城區11個社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做到網中在格,格中有人,人負其責。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社區落地生根發芽,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規劃、同步邁進、提質升級建設了176處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戶外公益廣告、法治文化長廊,讓核心價值觀、法治思想融入廣大群眾的生活。廣泛開展“全民普法和法治服務年”活動,開展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活動,舉辦道德教育講壇。聘請律師顧問為群眾提供法律支持,以政策法律引導群眾依法辦事,依法表達利益訴求。促進矛盾糾紛化解軟著陸,確保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構筑友善、法治、和諧的社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