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村位于福建龍巖新羅中心城區西側城鄉結合部,面積1.5平方公里,現有25個村民小組、1345戶、3246人,村黨委下屬3個黨支部、黨員72人,是典型的“城中村”。2014年,村社會總產值突破5億元大關。社會經濟發展綜合實力連續25年名列閩西村級首位,被譽為“閩西第一村”。先后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蟬聯四屆“全國文明村鎮”等29項國家級榮譽。
作為“閩西第一村”,西安村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堅持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思想文化創建活動,解決富裕起來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村民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豐富文化內涵和軟實力。文化活動呈現出陣地多、活動多、方向準的態勢。
一是加大文化設施投入,打造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幾年來,西安村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改造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興建集黨員活動、農村服務、農民娛樂、老人活動、傳統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廣場,閩西村級一流的西安幼兒園。這兩年又投資100多萬元升級了包括書刊閱覽區、書法棋牌區、綠色電子閱覽區、多媒體視頻區、健身運動區、休閑娛樂區等文化活動場所。設置了時事政治、公告、法律建設、科普園地、衛生與健康、村務公開等12個宣傳專欄,建起了文明市民學校、黨員電教室等教育基地。創辦了閩西村級第一份報紙——《今日西安》,開設了西安村網站。如今這些文化活動陣地,已成為居民娛樂、學習、教育、健身、休閑的好去處。
二是開展豐富活動,活躍居民文化生活。文化活動中心廣場現有龍巖采茶燈(2014年12月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巖山歌、腰鼓、靜板、秧歌、威風鑼鼓、舞獅、舞龍、龍舟、廣場舞、交誼舞、太極拳、武術等文藝隊伍13支,共600多人;結合元旦、春節、五一、七一、國慶等重大節慶日,開展龍巖采茶燈歌舞、龍巖山歌、腰鼓、靜板、威風鑼鼓、舞獅、舞龍、龍舟賽、廣場舞、交誼舞等文體比賽(展演)。現在這些文體活動已成為村民平時生活新常態。文化廣場每天早晨6點至8點進行龍巖采茶燈、腰鼓、秧歌、集體舞、太極拳、武術演練,夜晚7點半至9點半進行秧歌、交際舞演練,其他各時間段在各文體活動場所開展臺球、乒乓球及各類棋牌活動和書法、繪畫練習。以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巖山歌傳承人郭金香為代表的各類文藝志愿者常年深入西安村指導各類文體活動。文化活動中心廣場不單吸引著本村民參與活動,也吸引著城區其他街道(村)群眾前來參加,每年參加各類文體活動群眾近20萬人。
三是注重教育引領,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教育引入各類文體活動,培育高素質新型農民是村黨委、居委會始終把握的方向。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人大代表、村黨委書記章聯生的帶領下,村文化大廣場堅持把新時期的各項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編排進文藝節目中,寓教于樂,先后編排了說唱快板《十八大精神暖人心》、《三中全會放光芒》、《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好》,配樂詩《紅土清風倡廉政》等反映正能量的節目。文化大廣場還積極開展各類學習宣講活動,近年先后開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傳統文化等學習宣講活動20場次,觀眾5000多人。
豐富的文化大餐進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提升了文化內涵和文化軟實力。西安村也由過去的家庭矛盾多、治安案件多、鄰里糾紛多的“三多”,變成了家庭矛盾的少、治安案件少、鄰里糾紛少的“三少”,營造出了和諧的家園。
啟示
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麗鄉村,不僅是村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是村民精神狀態飽滿、人人知禮節明榮辱。這些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村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時下存在很多單純追求物質生活而忽略農民精神需求的現象,農民業余生活單一、枯燥,村民道德素質低下、趣味低俗。農民精神貧瘠成為一種新形式的“貧窮”。
本刊摘取徐州馬莊村與福建西安村作為文化建設的典型,從上述兩村莊的做法可看出,評估農民精神文化質量的標準不應局限于文化設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設,而是更應關注農民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小康社會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小康。同時,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馬莊村以農民管弦樂團為依托,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旅游,在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這不失為一種雙贏策略。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進入決勝階段,我們必須更加堅定地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努力挖掘農村潛在的文化資源,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結合起來,把服務村民與教育村民結合起來,努力實現農村地區的“文化小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