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多年來致力服務“三農”,加快農村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為了推動村莊區域發展,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我們建立少數民族村莊幫扶平臺,對少數民族村莊開展信息幫扶、人才幫扶、對口幫扶以及一系列活動幫扶。從2005年陜西省大寨村開始至今,10年公益路,我們一直在行動……
一、全國“村長”論壇的10年民族路
從2005年首次邀請55個少數民族村官代表參加第五屆全國“村長”論壇,到2015年全國“村長”論壇首次在少數民族地區召開,“紅石榴”幫扶簽約活動走進《新聞聯播》欄目,10年幫扶路漫漫,服務村莊發展,我們一直在行動。回顧10年來歷屆“村長”論壇,少數民族村莊代表地位在逐步攀升,他們逐漸擁有了村莊建設的話語權,他們的地位日益舉足輕重。
2005年在山西省大寨村,共和國成立56周年之際,56個民族村官代表齊聚論壇,就“名村與貧困村共同探討扶貧創新模式”展開討論,56個民族村官代表在大寨“團結溝”共植“民族團結林”。2006年10月在浙江省花園村,開展東西部村莊對接活動和支持西部新農村建設公益“助跑”行動。在花園村的支持下,論壇組委會專門邀請參會的55個少數民族“村長”代表到浙江滕頭村和航民村、江蘇蔣巷村和華西村、上海九星村和前衛村六個先進典型村莊學習考察。2007年11月在江西省進順村,向少數民族村莊和西部村莊贈送《中國特色村實踐探索》書籍儀式,組織55個少數民族“村長”前往井岡山參觀考察。2008年9月在北京市鄭各莊,論壇展示了支援四川災區重建項目,其中浙江航民村資助180萬元支持6村重建家園、發展經濟。上海神筆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現場捐助了10個少數民族村莊10套信息化設備和服務,并選定10個高校社團作為助力團進行對接幫扶。2009年10月在山西省皇城村,少數民族村官與港澳臺的村官代表一起共話鄉村旅游產業發展。2010年10月在江蘇省華西村,論壇上召開了全國少數民族村莊旅游經濟發展大會。2011年10月在山東省沈泉莊村,舉行了56個民族植民族團結林暨文化大院創建結對啟動儀式。2012年9月在湖北省八仙觀村,55個少數民族村官代表分別帶來了各自村莊的1公斤土壤,將其與八仙觀村土壤混合為新植樹培土,詮釋了“和合”發展的理念。2013年11月在安徽省小崗村,少數民族村官代表參觀大包干紀念館等,學習中國農民的首創精神。2014年10月在河南省干河陳村,少數民族村官在全國“村長”論壇紀念館前舉行了莊嚴的升旗儀式,并在論壇后參加了首屆村莊資源經營與管理培訓班。2015年11月在云南省十八寨溝村,少數民族村莊成功舉辦了該次會議,充分展示了少數民族村莊的實力。
二、社會各界的幫扶活動
在全國“村長”論壇之外,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協調所有資源服務于少數民地區村莊的發展。首先,引導少數民族村莊基層干部赴名村進行掛職鍛煉,先后分3批組織云南省臨滄市、紅河州、普洱市和麗江市32個區縣66個鄉鎮及街道辦的14個少數民族的百名農村基層干部,赴名村掛職學習培訓,開創了幫扶模式之先河。今后,村促會將繼續開展少數民族鄉村干部掛職培訓工作,逐步將此項工作擴大到西南三省,培訓5個地級市300名村干部。努力發揮中央、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協同合作,探索三方合作方式,鞏固掛職培訓的成效。
目前掛職培訓成效明顯: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冰島村干部通過在上海奉賢區楊王村掛職培訓,結識了在當地開發區的廣州利湟投資有限公司,引進其在冰島村投資茶廠,解決當地茶葉的生產與銷售問題;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草壩鎮掛職培訓干部郭宇,通過在上海市閔行區九星村掛職,幫助云南省30個重點旅游開發項目之一——碧色寨國家鐵路遺址公園招商引資(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上海財富中心擬投資2億元)。
其次,定向支援四川地震后災區少數民族村莊重建。2008年四川地震撼動了大半個中國,在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發起和部分執委倡議下,在四川郫縣農科村設立全國“村長”論壇受災村重建指導協調中心,迅即發起支援災區村莊重建計劃,定向支持和服務四川若干災區村莊開展重建。
再次,為西部邊遠地區及少數民族村莊送信息。十年來,村促會聯系名村提供必要經費支持,向西部邊遠地區及少數民族村莊贈送每月一期的《中國村訊》雜志以及《村莊城鎮化思考》、《走進全國村長論壇》等近百本“三農”書籍。惠及少數民族及西部邊遠地區6000多個村莊。
啟示
我國各地區的自然條件不同,資源稟賦差異,由于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等多重原因,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長期存在較大差別。全國60萬個行政村,村與村之間也存在著區域間的巨大發展鴻溝。東部發達村莊與欠發達村莊、邊遠少數民村莊與沿海村莊之前存在很大的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村與村之間的互助與協調,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地區村莊的扶助與協調。協調村莊區域發展資源,發達村莊帶領欠發達村莊共同致富,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三農”工作者一貫的堅持。跨越區域發展鴻溝,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平等化。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