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花園村和中國農村博物館聯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農村博物館年會暨村莊文化交流會在浙江省花園村隆重召開。年會以“傳承文化 合作發展”為主題,吸引了近4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領導、專家、學者和名村官代表參加。與會代表就如何充實與完善博物館館藏、博物館研究院相關工作以及博物館如何服務村莊文化發展等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中農辦原主任、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中國農村博物館館長段應碧,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村博物館研究院院長宋洪遠,浙江省農辦原副主任顧益康,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文物與博物館系主任周裕興,花園村黨委書記、花園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邵欽祥等出席年會,年會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秘書長楊秋生主持。
邵欽祥致歡迎辭并介紹了花園村近年來的發展成就。中國農村博物館研究院院長助理班鋼就博物館2015年工作情況及2016年的工作安排向代表作了匯報。花園集團黨委委員、花園文化中心主任金光強介紹了中國農村博物館的籌備、建設以及布展情況,讓代表們對博物館的基本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年會開始前,與會代表參觀了中國農村博物館。會議現場舉行了研究員聘請儀式和藏品捐贈儀式,海南省儋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那大鎮黨委書記陳海潔、山東省新泰市新汶街道孫村社區黨委書記牛寶偉、海南省生態旅游策劃研究院院長張悟綱等六位專家受聘成為第二批中國農村博物館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沈澤江向博物館贈送了《江河源賦》書法作品,張悟綱研究員代表海南省昌江縣保突村贈送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黎族陶藝作品。
與會領導、村官和專家紛紛就農村博物館的意義、發展方向、館藏完善以及博物館研究院未來的工作發表意見看法。
宋洪遠(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村博物館研究院院長):博物館研究院的研究工作應當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是要研究博物館自身建設的問題;其次是要研究包括的博物館在內的“三館一報一團”(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村報和文化團體)如何促進村莊文化建設;最后是要研究如何開發博物館相關的產品,將博物館的投入變為經濟效益。
顧益康(浙江省農辦原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農村博物館要想全面反映中國農村的歷史和現狀,建議未來要在以下五個板塊拓展館藏內容:一是要增加中國歷史文化古村落文化展示內容;二是展示全國56個民族有代表性的村容村貌、收藏民族特色工藝品;三是展示農村婚慶習俗等民俗活動;四是收藏中國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五是保留、展覽各地有特色地民居建筑。
季晨(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無論是為填補我國博物館發展的空缺,還是為了保護農村文化遺產,留住鄉村記憶,更好的促進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今后若干年廣袤的農村地區都是我國博物館發展的廣闊天地。然而農村博物館建設還處在一個摸索階段,已有鄉村博物館建設水平良莠不齊,不僅需要加快建設農村博物館,還要加快農村博物館的理論研究步伐。
周裕興(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村博物館可以借鑒日本鄉村博物館的發展經驗,鄉村有景觀特色、產品特色地空間如作物、花卉、房屋等,都可以建設“田園空間博物館”。
諸葛坤亨(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黨委書記):與公益性博物館相比,農村博物館往往都是集體或者個人財政支持,因此博物館要多考慮經濟方面的效益,農村博物館要進行產品開發,將展品變為商品。
張悟綱(海南省生態旅游策劃研究院院長):博物館可以分區域進行農村文化展示;在運營上,農村博物館的發展要與旅游結合在一起,花園村可以借鑒國家旅游局近期發布的《國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標準》,積極申報國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實現博物館的經濟效益。
郭彥平(北京鄭各莊村宏福集團首席品牌官):中國農村博物館要緊扣農村主題,形成有特色性的地藏品展示。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有全國的村莊資源,可以在中國農村博物館的旗幟下,將各地農村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展覽館等聯合起來,形成農村博物館聯盟,用博物館聯盟去傳播農村的歷史、文化和經濟。
會議由段應碧館長作總結發言。段應碧肯定了研究員們提出的諸多意見,指出中國農村博物館這件事本身意義重大,博物館現在雖然還有很多欠缺,但未來一定能夠成功。博物館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去盡可能地收集與農村相關的各種收藏品,只要具有了一定數量的藏品,博物館的完善和發展也就順理成章。段應碧館長呼吁研究員和與會代表多參與博物館的建設,多幫助博物館藏品的收集工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