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錢雪是一位大學生村官,她帶著“幫助農民”的簡單夢想回到家鄉,進行著自己的嘗試。因為工作突出,她在今年4月的鄉鎮換屆選舉中,被選為組織委員。雖然崗位換了,她依然心系村民,惦記著讓百姓早日脫貧致富。基于自己的創業經歷,她對農村電商有一些思考,認為可以依靠電商,來促進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增加農民收入。
2013年畢業,我獨身一人跑到了北京,找到了一份房地產銷售的工作,我也想看看大家都仰視的北漂工作到底是如何一番景象,可是入職時我猶豫了,于是買了返程票,回到了生我養我20多年的小村莊。在這里,我找到了猶豫的原因,也找到了夢開始的地方。我夢想著有一天,我的家鄉也可以變得像華西村一樣,村民們都能住進自己期盼的樓房,雖然遙不可及,艱難重重,但是值得努力。
想要在農村實現夢想就是發展新型農業、鼓勵農村青年創業。我們不是沒有資源,而是沒有將有效資源做到物盡其用。可是,一個創業者在農村要有說服力,首先需要有足夠的經驗、知識和資金來源。
說到創業經歷,我第一次接觸創業是在大二那年。因為家里還有一個弟弟,我不想讓父母壓力太大,便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做起兼職。那是搬到新的宿舍樓之后,我發現有很多同學在宿舍出售各種食品、發飾。便開始思考:除了這一行業,還有什么能帶給同學便利呢?在觀察“行情”之后,我看中了打印這一行業。當時我們學校只有一個復印部,每年期末打印論文的時候,大家都要排很長的隊,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耽誤論文上交時間。于是我想,為何不自己買一臺打印機滿足大家的打印需求呢?說干就干,我利用兼職家教賺的錢買了一臺二手打印機,開始了大學創業之旅。我們宿舍樓一共有七層,而我的宿舍恰巧在四樓距離門口最近的地方,這方便了同學們的出入,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地利”吧。雖然每天見到最多的都是1毛錢的硬幣,但是我沒有中途放棄。每收到1毛錢,都會把它們存起來,因為看到它們,我就想到了爺爺推著小車走很遠的路賣菜、換回硬幣時微笑的臉龐。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農村情結”吧。
回鄉后,我又一次順應潮流,學習了微商,做起了代理。我試著幫朋友在微商平臺銷售家鄉的農特產——朝陽大棗。朝陽縣盛產大平頂棗,1999年4月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大平頂棗之鄉”稱號;2001年4月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62個“經濟林建設示范縣”之一;2002年1月,大平頂棗在“全國林副產品名優產品交易會”上獲得優質獎。每年的9月末10月初,正是朝陽大平頂鮮棗火爆上市的季節,為了能夠幫助家鄉的農特產打開銷路,我開始試著進行網絡銷售,順便在銷售、運輸和反饋過程中查找不足,以求盡快解決一系列問題,將家鄉的農特產推向外地。家鄉的農特產進行電商最主要的問題都是運輸過程中產品的損壞。如何在“互聯網+”的潮流中把家鄉的農特產結合進去?應該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夢想不是說一說就能實現,要腳踏實地進行探索與實踐。如今,電商在農村廣泛開展,效果顯著。關于實現夢想我有幾點構想:
指導年輕人開網店出售家鄉特產。我的家鄉位于遼西偏遠地區,農村占地面積居多,主要生產小米、遼西大棗、塔城陳醋和凌河鴨蛋。這些品牌特產不能夠只僅限于在店鋪銷售,也可以在網上經營,目的是將更多的土特產出售給其他省市需要的人,拉動經濟的同時也可以形成良好的資源互補態勢。
利用土地資源發展本區域特色農業。家鄉土地資源豐富,但我在對幾個村鎮考察后,發現種植的玉米、谷子和水果,銷售市場主要是本縣居民,縣外的人對我們的特產知之甚少。我認為,應充分宣傳本地區農業特色,鼓勵農民將所種植的農作物進行加工、包裝后,再進行出售,。
在立足于特色的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改良土壤,按照“三品一標”改善農產品品質,打造綠色生態食品產業鏈條,讓百姓吃上放心安全糧,提高生活質量。
乘著電商扶貧的東風,建立區域農村電商平臺。憑借產品的區域知名度進入本地市場,憑借產品質量、服務和價格優勢逐步占領市場,并發展在外打拼的本地人士成為客戶,通過他們向外輻射。
雖然這條路上困擾很多,有社會的客觀因素,有農民的不信任和不理解,但是即便這樣我也要努力地走下去。即便自己不是未來的“新農人”,也要在家鄉培育一批“新農人”,這不單是我自己實現夢想,也是要讓“新農人”在夢想開始的地方找到新希望。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