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畫《哈尼山居圖》和《長江鄉居圖》是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熊國輝先生為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領導小組舉辦的“我和美麗鄉村”安吉杯第二屆全國書畫攝影征文大賽創作的陶瓷作品,他將陶瓷藝術這一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與美麗鄉村建設的時代主題結合在一起,創作出了優秀作品。
《哈尼山居圖》以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紅河哈尼梯田為藍本進行創作,全圖以長卷的形式展示哈尼族舉世聞名的梯田景觀。畫面左前部以大篇幅展示梯田景觀,熊國輝大師一方面現實地呈現了哈尼梯田層疊的景觀形態,另一方面又注重以流線的方式巧妙表現梯田景觀的特色,數十田一田一狀,流線也與梯田水面完美結合;畫面右前部以青綠為主色,與梯田的白色形成對比,成群的哈尼蘑菇房在碧水青山中若隱若現,映襯出哈尼原始、優越的自然環境,林巒深秀中一條古道緩緩展開;畫面遠景大部都是藍天白云,設色空淡,以虛襯實景,刻畫出哈尼山村的高聳、遼闊。板畫色彩鮮艷,山水云樹的布置疏密得當,遠山隱約、連綿起伏,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房屋、古道,梯田曲線豐富、姿態萬千。
哈尼族是個跨境而居的國際性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國云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哈尼山居圖》呈現了哈尼族鄉村生活的三種景觀:梯田、蘑菇房和茶馬古道。
哈尼人將溝水分渠引入田中進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長流,梯田中可長年飽水,保證了稻谷的發育生長和豐收。哈尼族墾殖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之中,無不奮力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住房狀如蘑菇,是哈尼族的傳統建筑。房屋由土基墻、竹木架和茅草頂構成,屋頂為四個斜坡面。建筑以土石為主要墻體材料。屋頂有平頂的“土掌房”和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頂房較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于用屋頂曬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房子分為三層: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板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常年煙火不斷的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元陽哈尼族梯田生態系統呈現著以下特點:每一個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著茂密的森林,提供著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為特征;村寨下方是層層相疊的千百級梯田,那里提供著哈尼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糧食;中間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組合而成,形成人們安度人生的居所。這一結構被文化生態學家盛贊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構的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哈尼族村寨是茶馬古道的重要一環。哈尼族通過古道與其他民族進行經濟往來,將茶葉等哈尼產品運往昆明并進入中原地區,而古道也為哈尼族帶來鹽、鐵制農具等生活必需品和先進的耕作方式。
與《哈尼山居圖》以實景入畫不同,《長江鄉居圖》則是以虛化寫意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遼闊、閑適的江邊鄉村生活圖景。板畫構圖布局經過了藝術家的精心取舍,采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闊遠”透視法,“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深遠”。畫面從兩邊向內收,江水于群山中奔流而下,再從奇石間急速流出,而平湖就處于兩處激流之間,起到以動襯靜的效果。江中水面遼闊、白帆點點、輪船鳴航,江岸紅頂白墻、綠樹良田、桃花爛漫。作品雖以美麗鄉村為主題,但在內容上卻以大幅來表現江水,從而側面勾勒出長江沿岸鄉村獨特的位置、優美的環境和宜人的風光。
熊國輝在創作作品時,特別注重用筆和用料,利用筆力勾勒線條作為骨架來造型,體現線條的質地和美感,并用線條去表現物體的形象及動感,比如對江水形態的捕捉和表現,主要是通過線條的曲線變化和疏密粗細來呈現。同時在用墨上,講求墨的濃淡變化,山水的淡墨與村莊及周邊景觀的濃墨形成對比,使畫面產生豐富的層次感、韻律感和節奏感,透出一種簡約空靈、飄逸灑脫的韻味。
中國古人歷來講究擇水而居,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資源的豐富與否,于是水就成為了古代人民物質生活的重要來源。在我國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中,先民們依江河而居,除了直接取用江河之水用于生活外,江河中的魚、蝦、蚌、蟹和蓮、芡、菱等水生動植物資源更是裹腹的重要來源。而隨著古人生活內容的豐富,“水文化”更是成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分別以水喻“道”和以水比喻修身養性之道,就代表了古代對水文化的兩種典型認知。
中國古代水文化是體現人水關系的文化,人與水的和諧是中國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訴求,不管是文學中的“水”、哲學思想中的“水”還是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諧的關系。人水和諧的傳統水文化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美麗鄉村建設中尤其應該注重水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所謂“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都強調山和水在建設鄉村文化和美麗鄉村中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熊國輝分別以山和水作為美麗鄉村陶藝作品的主題,顯然是深思熟慮、意義深遠的。
除了兩件板畫外,熊國輝大師還為中國江河源主題陶藝作品——黃河源創作了板畫《愛灑九曲十八彎》和瓷瓶《那曲圣源綠錦繡》。
《愛灑九曲十八彎》擷取“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的俗語,以油畫的形式呈現黃河曲折性的特征。黃河在上游是一條清澈見底、水明如鏡的河流。數千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大多是少數民族,其中,主要是藏族人民。他們根據黃河上游的地形、景觀等,將上游諸河段取了更有特色的名稱,如卡日曲、約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瑪曲、析(賜)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藏語稱 “河”為“曲”。所謂九曲十八彎只是一種概數的說法,來形容河套平原上黃河的曲折性。板畫大部分為草地所占據,表現的是黃河源頭的生機盎然,草地上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向從遠方緩緩流出,觀者的視角也隨著河流向遠方曲折展開,而藍天白云與綠草交相輝映,形成一幅和諧美好的源頭生態圖景。有意思的是,在河流上游的草地上,突兀地裸露著一塊石頭,使得整個河流像是一條龍的形狀,石頭恰似龍頭。龍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從先民對龍的崇拜開始,龍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龍文化與黃河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黃河便如同一條巨龍蜿蜒橫跨中國大地,而藝術家為作品取名“愛灑九曲十八彎”,也是寓意黃河像母親一樣,哺育億萬中華兒女,孕育燦爛的華夏文明。
瓷瓶《那曲圣源綠錦繡》,撇口、直頸、溜肩、筒腹微鼓,圈足。筒身以青花描繪源頭圖景,筆力沉穩、清新淡雅、層次分明。遠景崇山峻嶺、層巒疊嶂;中景房屋儼然,勾畫細膩;近景細心收拾,簡潔中又盡顯高原生活圖景,顯示了作者深厚的中國繪畫功底和藝術修養。
自完成中國江河源主題陶藝作品之后,熊國輝便開始嘗試將陶瓷創作與鄉土文化和美麗鄉村結合。在熊國輝看來,陶瓷藝術必須兼顧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陶瓷在最初都是以實用為目的的,實用決定著傳統陶瓷造型結構的基本形態。它們的創作者即是手工業者又是農民,他們所接觸的都是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民間鄉土文化,耳濡目染的是地方戲劇、民間年畫、剪紙、刺繡等,形成的文化修養是典型傳統的。重新將陶瓷創作與鄉村和鄉土文化聯系起來,是熊國輝探索陶瓷藝術的傳統與當下、實用和藝術融合的實踐方式,《哈尼山居圖》和《長江鄉居圖》就是這一探索的成果,我們期待熊國輝大師未來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