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縣唐昌鎮戰旗村位于郫縣、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市縣交界處,幅員面積2.06平方公里,有耕地2158.5畝,9個農業合作社,529戶農戶,1704人。現有集體企業7家,個體企業5家,集體資產達128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60萬元。
2008年,戰旗村被定為四川省新農村建設試點示范村、成都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示范村、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村、創新農村治理結構改革方式試點村。村“兩委”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新型管理機制,初步實現了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
戰旗村共設有五大機構組織,其中包括黨總支、民主監督委員會、村民代表會、村民委員會、公共服務組織,從而使戰旗村基層管理民主化。建立了黨組織領導、村民治理市場、群眾廣泛參與的運行機制,按照生產布局產業鏈條、群眾居住方式、黨員從業特點建立黨支部。以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思想文化建設、村容村貌三個方面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以生產發展為重點,積極探索“一村一企一農”三合一,良性互動發展的新路子;以思想發動、送文化下鄉為載體,培育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實施拆院并院,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
戰旗村是全市第一批運用農村新型基層治理機制建設成果,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建設新農村的示范典型;是全市第一個按市場化機制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增減掛鉤項目建設的農民集中居住區;是全市第一批按村(社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1+23”配置標準建設的示范樣板;是全市第一個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合作開發集體建設用地,以土地作價入股發展產業實體的試點項目;也是市小城鎮投資公司第一批融資建設的農民集中居住區之一。2011年被授予四川省九個“微田園”村莊之一稱號,獲得“全國文明村鎮”殊榮,成功創建戰旗·5季花田3A級景區。
戰旗村主要做法有:
土地綜合整治。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向市小城投公司融資9800萬元,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整治后節余集體建設用地指標208畝,新增耕地209畝。掛鉤到城市使用的208畝建設用地,實現土地出讓收益1.3億元,除償還融資本息1.15億元外,剩余的1500萬元專項用于戰旗現代農業產業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新型社區建設。由群眾自愿選擇是否參與和自愿選擇采取“統規統建”、“統規自建”兩種方式,建成了9.1萬平方米的戰旗新型社區,入住469戶、1561人;并按“1+23”的配置標準,同步規劃建設了標準化的便民服務中心、衛生(計生)站、社區幼兒園、綜合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
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農戶以確權后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村集體注入50萬元資金,組建了戰旗農業股份合作社。通過“800元/畝保底+50%二次分紅”的辦法,合作社集中農戶土地1800畝。合作社利用確權后的集體資產向銀行抵押融資150萬元,建成15畝的現代化育苗中心、800立方米的氣調庫和400畝的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引進16戶種植大戶流轉土地460畝,發展家庭適度規模經營;引進成都榕珍菌業、北京東昇集團等龍頭企業流轉土地近900畝,發展設施農業、科技農業、有機蔬菜等高端項目。龍頭企業和種植基地吸納近1000個農民務工,實現了農民就地就業增收。2012年,村集體資產達25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4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168元。
一三產業互動。利用土地綜合整治預留給村集體經濟組織的23.8畝集體建設用地,通過農民集體與企業談判,以50萬元/畝作價入股,與四川大行宏業合作,戰旗第五季·媽媽農莊項目投入使用,建成20畝的設施觀光農業園和3萬平方米的休閑會所、鄉村酒店等一三互動產業項目。2011年5月份正式開園,舉辦了首屆薰衣草節,游客人數達40萬人次,被譽為成都的“小普羅旺斯”,初步形成“以產興村、以旅助農、一三聯動”的示范效應。
在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戰旗村將繼續結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戰略目標和縣委、縣政府提出的構建“水潤蜀都、美麗郫縣”總體要求,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綜合性示范村和一、三產業互動的創意農業觀光旅游特色村,在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的同時,沿柏條河打造農業觀光旅游帶,提檔升級戰旗文化大院、第五季媽媽農莊、榕珍菌業、創意農業觀光園、新型社區、農副產品加工區等旅游特色景點。重點推進中國農業公園等新項目建設,將新型社區、媽媽農莊、文化大院等資源進行盤活。通過努力,打造包括天府風情小鎮、農業科技園、鄉村十八坊、農業養生等四個主要板塊的天府農業旅游體驗地和生態田園小鎮,為全面建成戰旗鄉村旅游特色村而不懈奮斗!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