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把新一輪農村改革放在“三農”工作突出位置來進行謀劃和推進。2014年3月,省委書記王東明在準確把握中央精神、深入分析四川農村發展形勢的基礎上,鮮明提出“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農村改革主攻方向。2014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深化農村改革推進會,對推進新一輪農村改革進行全面部署。之后,省委常委會、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多次專題研究農村改革,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改革舉措。
兩年多來,四川全省上下堅持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堅持主攻方向不動搖,精心安排,強力推動,改革工作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
——放活土地經營權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產權確權進度全國領先,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今年底將基本完成;成都市在全國率先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所,覆蓋全省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初步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家庭農場達2.9萬個,農民合作社達6.4萬個,龍頭企業達8807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在全國排位前列。搭建農業公益性與經營性服務結合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服務占比超過50%。
——適度規模經營形成多種模式,大力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全省已達到3417家,入社土地44.6萬畝;積極推廣土地托管模式,供銷合作社托管土地面積42萬畝。完善傳統土地租賃模式,規模流轉占到流轉總面積的63.3%。
——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建成現代農業重點縣81個,形成一大批優勢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帶;農民收入增幅連續三年高于全國平均和城鎮居民,城鄉收入比由2012年的2.9∶1下降到2015年的2.56∶1;建成幸福美麗新村示范縣(片)105個,初步走出一條具有四川特點的農村改革路子。
一、以土地股份合作制為突破,多種形式放活土地經營權
四川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放活土地經營權這個重點,在第一輪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和家庭承包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探索多種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合作,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把確權頒證作為放活土地經營權的基礎前提。四川是全國三個試點省之一,從2014年開始全面啟動確權工作,今年底將基本完成,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窘ǔ闪巳⊥恋爻邪芾硇畔⑾到y,實現省市縣三級數據互聯共享。同時,總結推廣“多權同確”做法,統籌推進農村其他產權確權頒證。內江市探索出農民自愿、自主、自治的“三自一引”工作機制,廣元市利州區等地探索出“實測確權+七權同確”工作模式,江油市推行“三段九步工作法”,有效推動了確權工作。
把推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作為放活土地經營權的重要條件。始終堅持尊重農民意愿和維護農民權益,不搞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專門出臺指導意見,引導各地科學把握流轉和集中的規模,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相適應。對一次性流轉30畝以上的逐級登記匯總,制定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風險防范辦法。積極探索“零風險”流轉方式,推廣成都、眉山等地“農村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租金兜底+綜合服務”的做法經驗。在全國率先出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意見,建成市級平臺8個、縣級平臺104個、鄉鎮交易服務站1486個,累計完成交易逾12萬宗、交易金額584.36億元,覆蓋全省的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省耕地流轉總面積達1688.9萬畝,流轉率達28.9%,其中適度規模經營流轉面積占到63.3%。
把土地股份合作作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重要形式。將土地經營權量化為股權,自愿聯合組成合作社、股份公司等進行經營,土地變股份、農民當股東、股份生紅利。成都市探索出農民“租金保底+分紅”的收益模式。土地股份合作既不讓渡經營權,又能讓農戶分享規?;洜I的長遠收益,成為土地經營權合作的重要模式。同時,探索供銷合作社、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農技推廣機構帶動家庭經營發展的土地托管模式;進一步完善傳統租賃、轉包等流轉模式,推廣龍頭企業統租建園、農民返租創業的“兩統兩返”模式和糧油生產“六統一分”、生豬養殖“五方聯動”等做法;推廣“大園區+小業主”模式,政府配套基礎設施、業主統一管理、農民分戶經營實現專業化規?;洜I,眉山市彭山區葡萄產業園區、南充市順慶區農民產業園、西充縣百科有機園等都取得了成功。
二、以探索農業共營制為重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四川省委、省政府圍繞解決“地怎么種”的問題,大力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初步探索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三位一體”的“農業共營制”模式。
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上。進一步加大資金、項目、信貸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近3年來新培育種糧大戶、規模養殖戶分別新增4178戶、6808戶,家庭農場新增1.7萬個。支持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推動財政投入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財政支農項目向合作社重點傾斜,農民合作組織新增2.8萬個。引導龍頭企業集群集聚發展,完善帶動機制模式,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新增840家。出臺四川省新型職業農民認定辦法,建立培訓制度,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萬人。
在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上。一方面完善公益性服務,穩定公益性農技推廣人員隊伍,建成覆蓋全省的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已建立11746個推廣機構,其中縣級2105個、鄉鎮9310個。開展激勵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改革試點,給農業科技人員“松綁”,有62個縣、21個科研院所參加了改革試點。另一方面加快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加快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出臺扶持農機服務社、統防統治合作社、營銷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政策意見,明確把農業服務納入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工作的內容,在20個縣(市、區)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服務占比達到50%以上。出臺支持新型農村流通主體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設立“四川省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發展基金”,基金規模已達150億元,全省鄉(鎮)級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25%。
三、著力補齊“兩短”,加快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刻認識到“農業還是現代化建設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牢固樹立補“兩短”意識,把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作為綜合性載體,以深化農村改革為主線,全面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建設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俗特點、鄉村情趣的新農村,推動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
具體工作中,重點搞好新村規劃,根據平原、丘陵、山區等不同特點,優化村落和人口布局,堅持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堅持新建、保護和改造相結合,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保必保。提倡“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和“微田園”的做法,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和農村風貌。協同推進產村相融,統籌新村建設用地與產業發展布局,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依托現代農業、畜牧業、林業、水產業等產業基地建設,連片發展現代農業。創新資金籌措和使用辦法,著力解決好“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完善新村建設資金分擔機制,以政府為主配套基礎設施,以農戶為主住房建設、政府適當獎補。推廣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經驗做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人居環境質量,統籌配套完善服務設施,累計建成“1+6”公共服務活動中心近1.6萬個。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在全國率先通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目前已累計建成幸福美麗新村9582個。
同時,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四大片區”為主戰場,連片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確保建設一個新村,實現一村脫貧,帶動整村致富。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各項部署,打好省委確立的脫貧攻堅“3+10”組合拳,省市縣鄉村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把“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六個有”“五個一”落實到村到戶到人頭,確保到2020年現有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11501個貧困村全部“摘帽”,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四、適應“四化”同步要求,加快推進城鄉統籌改革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促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省委、省政府把“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確立為“三大發展戰略”之一,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鄉關系。
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和建設。開展縣域規劃、多規合一試點,明確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的開發邊界,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縣域城鄉規劃全覆蓋。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累計新建改建農村公路7.7萬公里,全部解決貧困地區641萬農村居民和85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合理規劃布局農村學校,目前有35個縣(市、區)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到2018年全省將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加快。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各大中小城市落戶限制,除成都市外全省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鎮已基本實現進城落戶“零門檻”,成都市建立居住證積分入戶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持有居住證的外來務工人員和非本地戶籍人口在居住地可以享受均等的社會公共服務。將1200多萬在省內務工的農民工全部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簡化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入學條件。
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并軌,開展養老保險異地轉移接續,全面推進市(州)間異地就醫及時結算,已有205家醫院順利接入異地就醫及時結算省級平臺。在全國率先全面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大病保險制度,大病患者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11個百分點左右,惠及11.2萬城鄉群眾。
推進用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雙掛鉤”機制,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交易、宅基地有償退出和農村建設用地等改革試點,成都市郫縣實現全國第二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競價成交,初步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掛牌競價。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農民住房保障、宅基地使用、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初步打通宅基地依法進退的“通道”。在50個縣(市、區)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初步形成土地股權化、集體資產股份化、集體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兩股一改”經驗。
五、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機制
群眾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主體。四川省委、政府在改革實踐中注重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著力構建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各種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的農村組織體系,不斷激發創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改革得到群眾擁護和支持。
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和戰斗堡壘作用。持續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選優配強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書記,從省市縣鄉選派黨員干部到農村任“第一書記”。創新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探索把黨組織建在專業合作社、建在龍頭企業、建在產業鏈等方式,大力開展“強村帶弱村”,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全面有效覆蓋。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注重在致富能手、農民合作社成員、農民工、大學生村干部、“9+3”畢業生等優秀人才中培養和發展黨員。
積極擴大基層民主。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農村社區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創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村民議事形式,推進農村基層黨務、村務公開,實現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在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地區,探索剝離村“兩委”對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的職能,開展“政經分開”試驗,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
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扎實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以“村規民約”為抓手深化基層法治示范創建,著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有53個村(社區)被表彰命名為第六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特別在“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組織群眾建立村規民約,成立由群眾代表組成的“自建委”“自管委”,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資金到監質量,從集建議到理糾紛,全部由群眾自己做主,有效確保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六、創新工作機制,強化“三農”力量保障
創新財政支農機制。在穩定增長各級財政“三農”投入的基礎上,開展“三項補貼”合并改革和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改革試點,在4個縣(區)開展打捆下達涉農項目資金試點,成都市在預算編制環節上對市級支農資金進行歸并,整合資金量達22.49億元。同時,鼓勵支持工商資本和社會力量運用BT、BOT、PPP等多種模式投入農業農村建設,開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和運營的改革試點。
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加快建設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體”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率先在全國啟動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試點,累積實現貸款6.05億元;2014年起在30個縣啟動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累計發放貸款9.12億元;在20個農民合作社開展資金互助組織試點,已向社員發放借款總額1.02億元,撬動投入1.6億元。省級財政出資10億元成立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公司,19個市(州)成立農業擔保機構,覆蓋全省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基本形成。擴大特色農業保險覆蓋面,覆蓋率達到10%。
強化農村改革的組織領導。四川省委成立由省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省深化農村改革的總體謀劃、路徑設計和督促指導。把縣域作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主戰場,加強對縣級領導班子的調整優化,把熱愛農村工作、敢于攻堅克難、作風過硬、群眾認可的優秀干部選派到農村改革第一線。加強培訓指導,分三批次對承擔國家級、省級農村改革試點任務的縣(市、區)負責同志開展專題培訓,增強大局觀念、政策水平、實干能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