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遵循鄉村演進、人口變遷規律,著眼于城鄉統籌發展,以鄉鎮為單位,科學編制鄉村建設規劃,率先編制完成了176個縣域新村建設總體規劃,指導編制了9萬多個村落(聚居點)的村莊規劃。在規劃引領下,針對四川村落多、布局散、規模小等實際情況,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小聚居大分散”原則,采取新建新村聚居點、改造提升舊村落、保護傳統村落民居相結合的方式,建設了一大批“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的美麗鄉村。
小規模聚居,控制建設規模。堅持尊重農民意愿、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原則,合理控制建設規模,防止脫離農村實際、盲目求大,片面講集中、趕農民上樓。根據不同類區,新村規模一般30戶至100戶不等,內部每個小組團20至30戶,一般不超過50戶。根據一戶一宅的建設政策,充分考慮各家各戶的人口數量、經濟承受能力,統一設計不同的戶型,建設實用型、低樓層、具有民族風情、地域特色的民居民宅。崇州市榿泉鎮群安村余花龍門子通過風貌功能改造,建成3個林盤組團,每個組團都小巧而精致,最大的一個也只有60戶農戶居住,改造過程中保留了所有的樹木、竹林、古井、老屋,并打造成吸引游客的魅力元素,不大拆大建也實現了現代化,農民在家門口也過上了城里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組團式布局,優化空間形態。堅持以行政村為單位,合理考慮群眾的生產生活半徑,遵循原有村落格局格調,選擇村民小組中心點或交界點布局聚居點,形成自然有機的組團布局形態。新村一般由幾個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組團組合而成,組團間留有足夠的生態距離和空間,既適當組合集中,又各自相對獨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相輝映、層疊環繞的新村格局。平昌縣白衣鎮濛溪村布局了3個聚居點,點與點的距離在50-500米不等,組團中央位置規劃建設了村級公共服務活動中心,形成了既自成體系又開放開敞的新型農村社區。
微田園建設,保留鄉村風貌。在相對集中居住的民居,規劃出前庭后園,讓老百姓在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空間,因時制宜種植瓜果豆菜,讓小菜園、小果園、小桑園、小魚池進入新村建設的內部,建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既方便了群眾生活,又優化了土地利用,更體現農村特色和鄉土味道,讓農村再現嗩吶聲聲、炊煙繚繞、雞犬之聲、瓜果飄香的美麗畫卷。大竹縣廟壩鎮長樂村彰顯田園底色,盡可能地把現有的林、竹、樹和塘保留起來,在房前屋后和公共區域就地取材,把原來臟、亂、差的“雞啄地”變成整飭有序的“微菜園”“微果園”。慢步行走在新村內,一條條鄉村景觀路蜿蜒曲折,一幢幢小洋樓錯落有致,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微田園”。
生態化建設,保護自然環境。本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的原則,遵循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建設理念,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正確處理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與民居建設的關系,嚴格保護優質耕地、保護林盤,避免夾道建設,體現背山、面水、進林盤的鄉土味道,打造林院相依、院田相連、山水相融的生態田園風光,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蒼溪縣元壩鎮將軍村立足原有民居特點,發展生態庭園模式,充分保留原始鄉村風貌,不毀山、不填塘、不倒蓋、不撂荒,建設具有“穿斗小青瓦、白墻坡屋頂”鮮明風格的川北民居;挖掘川北農耕文化,將石磨、犁耙、風車等傳統農具和稻草人、谷草垛相結合,著力體現農村情趣和傳承耕讀文明,形成了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生態庭園特色,全村保護建設川北生態民居396套。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