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昆山改革開放的高潮一波又一波掀起和經濟社會發展30多年的持續增長,經濟建設開發到哪里,農地就被征用到那里,那里的農民就蝶變為失去土地的居民。他們或成為進廠企的“土地工”,或自主辦廠搞實業,或下海經商各跳龍門,或就地就業從事環衛、綠化、保安、家政等社會公共服務等。他們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既是改革的奉獻者,又是改革的得益者,既是創業的實踐者,又是創新的探索者,名副其實地成為昆山農村改革開放大潮中的生力軍。
一、失地農民的情況與特征
通過調查分析,昆山失地農民這個群體經歷30多年,從開始時的一二百人,發展到2015年已有近40萬人之多,這是農村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結構、代際流動大變化的象征。昆山明顯的有以下幾個特征:
1. 轉身早,涉面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首先在老城區周邊的玉山、正陽、五星、新昆、東星、紅峰等6個村(大隊)出現,高峰在1984年昆山創辦全國第一個自費開發區后,西河、合興、和平、珠江村(大隊)大批農民失去承包的集體土地在蘇南地區率先轉變身份,成為農轉非的市鎮居民。為了保護他們的切身利益,縣(市)里早期以“征土工”形式安置,基本享受城鎮企業職工待遇,對其中有一定文化水平、懂經營、會管理的青壯年,分別安置到“七站八所”工作,至今大多享受事業單位工資待遇。爾后各鎮工業小區參照開發區的上述做法,對被征使用土地后的失地農民,因人制宜分別安置就業。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后,昆山各級領導審時度勢,快速推進大開放、大開發,大片土地被征使用,失地農民之多、涉及面之廣創歷史新高,在蘇南地區乃至全國小有名氣。據各區鎮統計資料顯示,至2015年底,全市累計失地農民涉及119627戶、人口399711人,分別占本地戶籍總戶數、總人口的102.3%和94.1%。其中全失地農戶達78037戶、人口224930人,分別占失地總戶數、總人數的65.23%和56.3%。昆山現在的本地戶籍人口之所以少于累計失地農民戶數人戶,是由于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確權發證時,一批知青、下放戶、大中專學生、轉復軍人,以及買戶口者等雖離開原籍,但不愿放棄承包權,加之原失地農民戶籍分家的因素,造成失地補償戶的總數超過了本地戶籍的戶數、人口總數。
2. 奉獻大,受惠多。改革開放后,昆山憑借地域和土地資源充裕的優勢,引進外資發展工業及第三產業,一躍成為現代工商城市,從1985年起連續11年綜合實力名列全國縣級市榜首。究其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民奉獻出大片農地,提供廉價勞力,營造良好環境,不斷推進開發建設。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就可見一斑。該區土地承包確權時擁有121927畝耕地,到2015年已征使用109992畝,合73.3平方公里,區內有10369戶農民全部失去土地,占總農戶數的69.7%。開發區就在這片熱土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2015年平均每平方公里實現工業總產值64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6億元、進出口總額9億美元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個億。其產出效益名列全國國批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前茅。從另一個方面看,昆山的失地農民既是改革開放的奉獻者,又是得到市委、市政府出臺的多項政策優惠的受益者。在征用土地補償方面,隨著戶籍制度的改革,取消“征土工”做法,安置補助費直接發給失地農戶,其標準早期每人5000元,后期增至1萬元;2001年起,昆山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失三不失”的相關政策,即確保失地農民不失業、不失利、不失財,只要有勞動能力、愿意就業的一般都解決就業,找到合適工作崗位;對失地補助標準,實行“3、6、9補償政策”(即征用責任田每畝補償300元、自留地每畝補償600元、口糧田每畝補償900元)。除此而外,實行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老人糧食補助等政策措施。2004年1月起,按照省政府規定的新標準,每畝補償12600元,由各鎮直接一次性支付給失地農民;2011年又提高到16800元。同時將市政府原定的征地補償標準,由“3、6、9”提高為“4、8、12”;2005年7月起,突破城鄉戶籍身份的限制,失地農民作為本地戶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2009年起,失地農民社會保險實行城鄉并軌,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時至今日,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每人月均一般2000元左右,高的3000元左右。在拆遷安置方面,昆山在全國率先推出“拆一還一、貨幣補償”的政策,即對被拆遷農戶的房屋(包括副房),均按原有面積安置新房,宅基地按土地級差價格以現金結算。這樣被拆遷農戶一般不花錢或少花錢,就可分到2至3套公寓房,多的達4、5套。對此,農民喜稱“家產一夜超百萬,變成一個暴發戶”。現在有些失地農戶經批準自費翻建農村別墅,其價值高達近千萬元。在社會福利方面,昆山的失地農民大多被安置在靠近城鎮、交通方便的新型社區。社區內一般都設置老年活動室、娛樂健身場、圖書館、醫務室等設施;社區鄰近都有學校、醫院,方便子女入學和村民就診,同時開展建設文明社區活動等,逢年過節老年人可享受紅包及慰問品,有的鎮還自建“離家不離村”的康樂壽養老院。如今眾多的社會福利贏得失地農民男女老少異口同贊。
3. 門路寬,致富快。失地農民就業創業門路比較寬,增收致富比較快。尤其是一批早期失地的農民,可謂早失早得益,他們就業創業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率先掘得一桶金,爾后滾動發展有基礎,時至今日,已涌現了不少家產超億、千萬、百萬元身價的致富創業者。對失地農民好中差三種類型百戶收入情況調查來看,不論是戶均總收入還是人均純收入,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資料顯示,百戶失地農民的戶均純收入145583.6元、人均純收入3421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人均41120元、經營性收入人均66492元,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財產性收入占其總收入的11.75%、高于全市1.55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12.6%,高于全市1.4個百分點。在11個區鎮中,開發區人均純收入最高,為42371元;其次是高新區,人均純收入39749元,分別高于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26%和18.2%。由此證明,先失地者確實是先開發,先得益。
二、失地農民創業增收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從調查情況看,失地農民中一部分敢于創業、創新的業已成為昆山農村致富的標桿,但還有不少的失地農民由于種種原因,經濟收入還未達到中等收入水平。究其原因,在創業增收方面,突出的還存在以下三個問題與困難:
1. 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一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部分失地農民固有的小富即安、狹隘保守的觀念沒有根本改變。有的認為:“小康不嫌少,中康達不到,大康不去想”;“有的寧可在家打麻將,不愿出門去創業”;還有的“只求旱澇保收,不求風險致富”。二是高不攀,低不就。有些失地農民對高收入的技術工種做不了,而對苦臟累的體力工不愿干。尤其是少數失地農民抱有“拆遷驟富”的不良心態,坐等天上掉下大餡餅,發財的期望值很高,但自身不去努力創造。三是小圈子,小天地。不少失地農民習慣于自己所生活的小圈子,一般以血統、親緣、鄰里等關系網絡為基礎,而對現代社會的交往顧忌較多,往往一葉障目、兩豆塞耳,信息不靈,坐失良機。
2. 持續增收亮點不多后勁不足。昆山失地農民的收入已連續11年高位增長,其增長幅度不僅高于全市農民收入的平均數,而且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座談中,普遍反映今后持續增收的空間不大,突出的是“工資性收入增幅不大,經營性收入發展艱難,財產性收入有增有減,轉移性收入油水不多”。特別是對取消“4.8.12”征使用土地補償政策反響較大,認為補償政策到期取消是正確的,否則歷史遺留問題永遠割不斷,但對照不失地農民每畝可補到800元左右的流轉費,而且可傳子孫,感到自己眼前吃虧了。還有的認為受大環境影響,帶動持續增收的龍頭項目、龍頭企業較少,且覆蓋面不廣,發展后勁不足。但也有反映,農業、農村增收潛力雖然很大,然而這篇文章還沒做好,究其原因是人才匱乏、后繼無人。現在的狀況是“70后不愿種田,80后不會種田,90后不想種田”,今后誰來經營好現代農業確是個大問題,切不可小視。
3. 能力、素質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失地農民這個龐大群體的特征,文化偏低、技能偏弱、創業經營門路偏窄。部分失地農民雖有創業創新愿望,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望“創”興嘆。有的自身感到“不識ABCD,不懂電腦設計”,不想創新創業,甘心在家歇業。由此導致戶與戶之間收入差距拉大。據淀山湖鎮抽樣調查的100戶失地農民資料反映,因文化素質、技能高低造成收入明顯出現高、中、低三個檔次,高檔的年人均純收入4萬元以上,中檔的34000元左右,低檔的只有3萬元左右。
三、助推失地農民持續增收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根據座談討論意見,為了促進失地農民持續增收,特提出如下幾點對策建議:
1.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一是進一步扶持合作農場、集體農場和種糧大戶等新穎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與此同時,積極鼓勵有能耐的失地農民打消顧慮跳出農門搞二、三產業,以不斷增收致富。二是根據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結構,加速創建優勢產品、著名品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群體,提高產出效益。三是推進農業“接二連三”,發展第六產業,當前要突出發展完善“互聯網+農業”的網絡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使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營造關注、支持、參與“互聯網+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沿湖各區鎮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農家樂、民宿,以及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積極打造“老街游”、“曲中文化游”、“景中生態游”和“水中休閑游”,拓展“接二連三”這個朝陽產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
2. 完善發展三大合作。一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各類合作組織的運作機制,使之成為失地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例如:為鞏固提高合作農場、集體農場,關鍵要選好場長和所在村的黨組織領導人員,村級組織應以服務為主,決不能損害甚至剝奪農民的利益。富民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一定要公開透明,不折不扣地將紅利分配給農戶,讓失地農民得到更多實惠。二是進一步加大支持各類合作組織的發展力度。特別是金融部門要介入,將小額貸款成為失地農民創新創業的造血機器;稅務部門對各類合作組織在政策許可的范圍內,給予免稅或從低征收的待遇,促使其不斷成長壯大。三是進一步總結推廣各類合作組織發展的典型經驗,幫助大家拓展視野,增強信心。昆山開發區的經驗值得借鑒。其轄區內18個村已全部成立社區股份合作社,另有富民合作社12家,量化村級集體經營資產83221萬元,配置股權64956股。2015年社區股份合作社分紅總額1244萬元,累計發放村民紅利3411萬元;富民合作社分紅總額686萬元。這些紅利全部落實到村,分配到戶。
3. 強化創業創新引領。為了讓廣大失地農民成為創業的新穎主體,在幫助他們克服小勝即滿、怕苦怕累思想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引導“有體力去就業、有能力辦實業、有實力創大業”,真正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同時,加大對失地農民創業創新的扶持政策力度。座談中普遍要求,完善現有的小額借貸政策,對失地農民創業貸款額度、還貸時間上要放寬限制;同時要加強誠信教育,降低信貸風險,改善融資服務。特別是對初創型的失地農民,要看重一眼、拉他一把、送上一程,促使其快速實現創業增收致富。
4. 加大技能培訓力度。一要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失地農民培訓機構。建議各區鎮和相關部門要在充分尊重失地農民創業意愿的前提下,分期分批組織專業培訓。尤其要加強農業創業致富典型的宣傳,定期聘請成功創業農民現身說法、介紹經驗,開展傳、幫、帶活動,以提高大家創業意識,增強創業欲望和創業熱情。二要強化針對性培訓,在內容上要與市場需求相一致,層次上要視年齡、智能、性別等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他們各有所得。不論哪種崗位培訓,建議各區鎮和相關部門一律實行免費,大開方便之門,讓更多失地農民掌握技能,做到應知應會,勝任各自工作崗位。三要重視職業農民的發掘與培育。在這個問題上要舍得花財力和精力,努力做到“四個一批”,即農業職業院校中定向培育一批、進村工作大學生引導一批、現有農村青壯年中提升一批、正在從事農業經營主體中培育一批,務求使經營現代農業后繼有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