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山東省文明委在萊蕪市召開鄉村文明行動移風易俗工作現場推進會暨電視電話會議,提出今后五年要以移風易俗為切入點,大力加強鄉風民風建設,推動農村“軟環境”與“硬環境”同步發展,不斷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會議期間,參會領導和代表來到鄉村文明行動先進典型村——萊蕪市高新區鵬泉街道官場村,參觀了該村鄉村文明行動成果。
官場村現有村民680戶,居住人口2600余人,是萊蕪市經濟文化強村。村民主要從事經商、養殖、食品加工等行業,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6萬元。近年來,官場村以“鄉村文明行動”為契機,大力實施舊村改造工程,著力在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淳樸民風、推行移風易俗等方面下功夫、求實效,成績斐然,成為市級文明村、鄉村文明行動示范村。村中有張、亓、孫、丁等共計28姓,村中族姓不分眾寡貧富,形成了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民風。
官場村聯合了分享教育國學研究院傾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范村。通過改善民生,關注民風、民俗,重視全村的德育教育工作,將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帶入村莊文化建設,使村風村貌煥然一新,鄰里和睦、尊老愛幼、拾金不昧、樂于奉獻已蔚然成風。
官場村有著重視教育、提升村民道德素養的優良傳統。該村堅持以德治村,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將“仁義禮智信”等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每個黨員干部群眾心中,黨員帶頭奉獻,從而帶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孝愛奉獻活動。同時,大力推行新型養老服務理念,實施文化養老工程,滿足老人心靈滋養、精神文化、物質生活各方面需要。
官場村是科學管理示范村,是全國積分制管理落戶第一村。積分制管理是用獎分和扣分對人的行為和綜合表現進行量化考核,然后用軟件記錄,最后把這個積分的名次再與評先樹優、與村民福利等掛鉤,讓老百姓知道做好事不吃虧,弘揚正能量。官場村引進了這一新型管理方法,經過幾個月的試運行,積分制帶動全村各種善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黨風、民風明顯改善,讓“吃虧是福”變成了現實,“我積分我快樂”成為老百姓的共同追求。積分制管理依托管理軟件,詳細記錄、細化管理村民道德積分情況。“快樂積分”的主要流程是事件上報、管理人員審核、執行專員錄入、發放獎票、定期召開“村民快樂會議”。積分制管理為村民建立了“行為銀行”,激發了村民的善心、愛心和孝心,贏得了大家的支持。
官場村黨支部書記張珂介紹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在操辦婚喪嫁娶事務中,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現象越來越嚴重,既違背了中央提倡勤儉節約的指示精神,也加重了村民的生活負擔。“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為進一步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樹立移風易俗的新觀念,官場村制定了喪事簡辦的村民公約,由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的治喪委員會組織人員處理喪葬事宜,以前繁瑣程序和必須請的吹鼓手不見了,每個喪事平均節省1萬元;還投資80萬元建成共有700多個墓穴的公墓,全部按照去世時間使用墓穴,節約土地60余畝,既環保又省心省錢,真正實現“簡”了經濟花費,“富”了社會文明!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