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村位于昆山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區域總面積2.3平方公里,共有16個村民小組、551戶農戶,戶籍人口2031人。涇河村地處城鄉結合部,隨著昆山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快速推進,逐步由人心散、經濟弱的鎮邊村一躍成為獨具優勢、經濟實力強的“城中村”。2015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26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50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和8%。
2002年,涇河村被列入昆山首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之一,全村所有民房被納入動遷范圍,村民被安置到涇河花園、鹿城花園、涇河示范村北區三個小區集中居住。三個小區共有單體樓房129棟、聯體樓房249棟、多層樓房30棟564套,綠化面積10.6萬平方米,綠化率達38%。
隨著村民變市民,村莊變社區,涇河村面臨著村莊管理的難題。面對新情況,涇河村堅持落實村民自治制度,創新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從而取得了良好成效。近年先后榮獲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和江蘇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生態村、社會主義現代化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堅持民主公開,落實群眾監督
涇河村以“四民主三公開”為著力點,強化村級民主管理。
抓好民主選舉。將群眾真心推薦、大家認可的人列入班子選舉,讓百姓選出自己放心的干部。
抓好民主決策。近幾年就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舉行聽證會38次,做到群眾需要的事堅決去落實,群眾反對的事堅決不實施。
抓好民主管理。村“兩委”通過召開各類會議討論評議,引導百姓參與修訂與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議事規則、村規民約、財務管理制度。
抓好民主監督。成立黨務政務監督小組,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對村“兩委”干部履行監督職責;同時建立民主理財監督小組,每季度進行財務審查和監督,并向全村公示,扎實推進民主評議工作,積極實施勤廉指數測評、績效評估考核機制。
實行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嚴格按照“事前公開、征求意見,決策公開、民主討論,結果公開、接受監督”的程序,將民主公開工作貫穿于各項事務的醞釀、決策、實施的全過程,并加強專門管理,定期進行“制度是否健全、責任是否明確、公開是否規范、效果是否明顯、村民是否滿意”的“五核”自我測評和民主測評。與此同時,涇河村除了利用村務公開欄張貼政策信息之外,還開展“百戶家庭網上行”活動,開通“涇河人家”QQ群,建立健全涇河網站和三資平臺,突破公開欄的大小局限,做到信息公開內容更充實,發布更及時,干群互動更有效。
推進減負增能,增強自治活力
涇河村認真貫徹落實昆山市委、市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切實做好社區減負增能專項工程,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斷提高轄區村民的“幸福指數”。
強化服務平臺,完善公共服務。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投入2000多萬元,建設社區醫療、物業管理、黨員服務、警務服務等便民服務載體;利用民生綜合服務工作站平臺,提供社會保障、民政低保、社會求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再就業服務、租賃房屋、矛盾調處等“一站式”服務。僅2015年上半年就受理辦事村民700余人,事項304件。
推進村社聯動,凝合社會力量。與婁江街道涇河社區結為共建單位,本著“優勢互補,共謀發展”的原則,通過農村和街道社區服務、信息、資源共享,為跨轄區居民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村社工作合力。同時不斷完善農村社會組織扶持政策,助推社會組織發展壯大,連續數年鼓勵村工作人員參與全國社會工作師報考,力求在村委班子中有3名持有初級社工證、有1名持有中級以上社工證,提升群眾工作能力。
引進職能部門,實施創新管理。推動政府部門進村服務,先后聯系派出所、車管所、勞動局等多個職能部門進駐村里,讓百姓足不出戶就能辦理相應的業務;推動社會行業進村服務,聯系律師事務所,搭建村級律師服務站,引進優秀律師每周五進駐該村為百姓提供法律援助、矛盾調解等服務;推動社會志愿者進村服務,聯系學校、銀行、商廈、華雄理發等部門,吸引各類志愿者不定時進村為百姓解決各種生活問題。
活躍農村文化,加強法制宣傳
涇河村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農村風尚。
組建文體隊伍,引領文化活動。積極培養農村文體骨干,組建農村業余文藝演唱隊、戲曲隊、腰鼓隊、秧歌舞隊、門球隊等5支文體隊伍,定期邀請蘇州、昆山等協會專業老師來村授課,除了在村里定期開展“月月演”外,還經常組織外出參加各類表演和比賽。2012年涇河女子門球隊參加天津站的全國性比賽,獲得第四名。
豐富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質。以“宜居涇河、幸福涇河”為主題,廣泛開展“廉政清風”建黨文藝晚會、“幸福家庭”中秋晚會、“我愛我家”文藝匯演等20項活動。以“小區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理念,引導村民參與義務搞衛生、獻愛心等活動;引導村民爭當好婆婆、好媳婦,爭創環境優美、生活和諧家庭,提升村民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質,形成崇尚夢想、熱愛生活的良好氛圍。
深化主題教育,加強法制宣傳。投入530萬元,打造法治文化一條街、法制宣傳綠道、法制宣傳主題公園、法制電視窗口等十大富有涇河特色的法制載體。先后舉辦法制講座43場、法律咨詢15場,放映法制電影41場,舉行法制知識競賽5場,散發法制宣傳資料1.83萬份,受教育人數達5.86萬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