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義和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鄂麗君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基層工作經歷使我感慨萬千,體會頗深。我發現農村工作需要做的太多太多,也感到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責任重大。
一、收獲了知識
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既是大學生村官施展才華的舞臺,又是歷練人生的學校。相信廣大大學生村官今日在基層一線經風雨,明日必定是絢爛的彩虹,深入基層的這段經歷,必定會在我們人生道路上譜寫絢麗的詩篇,必將成為我們獲益終生的財富。大學生村官青年朋友們,讓我們攜起手來,腳踏實地,搭當起這個重任!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地努力學習,勤奮工作,以正在做的工作為中心,以將要做的工作為起點,本著腳踏實地,堅持進取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和工作能力;不斷向領導學習,向同事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做一名領導滿意,群眾滿意的大學生村官,無愧于這個時代對“大學生村官”的稱呼。雖然在學校學到了一些文化知識,但是到農村工作崗位后,學校的知識明顯就不夠用了,必須準確定位,快速轉型才能適應農村工作,而要盡快進入工作角色,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一是向書本學習:學習政治理論、法律、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多方面的農業科技知識。參加工作以來,我從沒放松過學習,堅持每天擠出一定的時間不斷充實自己。為了做好領導交給我的各項工作,我學習了許多農村相關的工作知識,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二是向周圍的同志學習:剛參加工作,很多問題不知道如何下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向領導、同事、群眾學習,主動向他們請教。三是向實踐學習: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以農村工作實績贏得組織的信任,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目的。
二、收獲了擔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基層一線,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那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大白話、內心話,最能直接反映基層群眾的意愿,表達群眾的訴求。講真話、講實話、講有用的話應成為自覺追求。要時刻牢記大學生村官的職責,以敏銳的嗅覺關心身邊群眾,隨著社會民主意識的日益提升,人們評判的眼光也越來越犀利。公眾已經不再滿足于表態式的批評、口號式的建議,來自村官的原生態呈現,將成為參政議政舞臺上的一抹亮色。比如在去年的村“兩委”換屆中,大學生村官經過鎮里相關部門培訓,熟練掌握了村級換屆選舉的各個環節,與包村干部一道制定選舉工作方案和各類應急預案,依法辦事,全程監督,堅持做到法定的程序不變通、規定的步驟不減少、選人標準不降低,有效地防止和杜絕了拉票賄選、弄虛作假等違規操縱選舉的行為。這次村“兩委”會換屆選舉工作,總的可以概括為“全過程地加強了黨的領導,全過程地依法進行了選舉,全過程地發揚了民主,選舉結果真正地達到了群眾滿意、組織滿意”。在這次選舉中,因為全體村干部相信了群眾,依靠了群眾,尊重了群眾的意愿,直接進行了選舉,一批村干部被群眾推上了義和村的領導崗位。
三、收獲了成長
只有做到既深思熟慮,又善于表達;既有宏觀把握,又有切實思路;既有旁觀者的冷靜,又有主人翁的擔當;既有基層視角,又有國家視野,才能把群眾的關切轉化為治國理政的實現路徑,將人民的心聲上升為未來發展的國家意志,從而找到社會的公約數,聚集發展的正能量。記得有一次,我和村書記一起到一個自然村走訪時,了解到當地一戶村民家中三棵山核桃樹年收益就有600元,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村山林資源這么豐富,而且都這么荒著,為什么不把這些荒山開發出來,種上菌類呢?為了便于荒山的開發,我們想出了村民的山林以入股形式由村集體統一經營管理,最終受益實行集體和個人“六、四”分成的模式,村民們也比較支持。思路決定出路,在村集體經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以林權作為擔保,向信用社貸款200多萬元用于發展菌類經濟。在這項工作中,我發揮自己在知識、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結合“文化下鄉”、“科技下鄉”等活動,把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請進農村,把學校的科研項目引入農村。從2012年開始,我們村與農科院專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成立了專業撫育隊。現在種植的菌類面積已有3100余畝,并每年還在以300畝的速度增加,保守估計,五年后每戶村民每年就有望增加4000多元的收入。看到村民們的腰包正在慢慢地鼓起來,我覺得我從事大學生村官這條路走得很對,我相信各地農村還是有很多資源可以開發、可以利用,大學生村官也大有可為,小村官照樣能夠干出大事業。
農村苦一些,但能鍛煉人;農村累一些,卻能考驗人。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既是大學生村官施展才華的舞臺,又是歷練人生的學校。相信今日在基層一線經風雨,明日必定絢爛見彩虹。大學生“村官”朋友們,我們攜起手來,讓小康之花盛開在這片廣闊的田野上,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重托,同時也為自己的人生寫下富有意義的一頁,讓群眾雪亮的眼睛看得見我們大學生村官的正能量!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