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聯村位于江蘇省蘇州張家港市南豐鎮,于1970年在長江邊上圍墾建村,曾是全縣最小、最窮的一個村。改革開放以來,是一個好書記,帶領一個好班子,貫徹落實了黨的好政策,使永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永聯,在全國近60萬個行政村中,經濟總量和全面建設均名列前茅,連續四屆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還是“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村黨委兩次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改革開放38年來,永聯村在村黨委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工業化牽引,帶動城鎮化建設,進而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子。目前,全村12平方公里范圍內,形成了一座占地5000多畝的新型工業區——永鋼集團;占地1000多畝的農民集中居住區——永聯小鎮;占地8000多畝的現代農業區。99%的村民實現了集中居住,99%的土地實現了集中流轉,99%的富余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業轉移,99%的農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優越的社會保障。
一、順應城鄉一體化發展,構建新型鄉村治理模式
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原本相對封閉的熟人社會逐步被打破,形成了一個半熟人社會、以村委會為主的治理模式,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農貿市場蔬菜上農藥殘留物超標,病豬肉死豬肉等,村委會難以檢驗;村域內車輛超速、闖紅燈、亂停放等,村委會管不了;外來人口無法管理等等。這些問題村委會管不了、也管不好。為此,永聯村與時俱進調整鄉村治理模式,積極推進村企分離、村社分離、政經分離,大力培育社會組織,通過理清職責、理順關系,形成了由南豐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永聯分中心、永合社區、永聯村經濟合作社、永鋼集團、社會組織 “五位一體”的鄉村治理主體結構。
這五大治理主體相互獨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
——南豐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永聯分中心,隸屬于南豐鎮政府,在永聯村派駐了公安、交通、消防、司法、城管、衛監和工商等行政機構和人員,負責永聯村區域內的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
——永合社區,以永聯小鎮的居民為主體設立,是一個社區自治組織,同時承擔計劃生育、民事調解、征兵服役等職能,同樣隸屬于南豐鎮政府。
——永聯村經濟合作社,是永聯村村民以集體土地、集體資產、集體資本為紐帶的經濟聯合體,主要職能是確保集體土地、集體資產、集體資本的保值增值,實現所屬成員利益的最大化。
——永鋼集團,是永聯村區域內的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采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獨立經營,自負盈虧,與永聯村為25%的股權關系。
——社會組織,主要有永聯為民基金會、愛心互助志愿者聯合會、惠民服務中心、永聯社會文明建設聯合會等,是政府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和基層民主治理體系的有益補充。
二、強化黨建作用,引領新時期鄉村治理
永聯村鄉村治理從傳統村民委員會一元治理轉變到多元共治,順應了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要求,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少數工作職能交叉,工作存在推諉現象;信息共享不暢,難以形成合力;資源重復浪費等問題,永聯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積極推動區域協同共治,形成一盤棋格局,有效激發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一)黨委統籌謀全局。“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永聯村積極發揮村黨委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作用。一是強化頂層設計。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村辦企業永鋼集團是永聯村集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永聯村黨委在深入研究領會國家經濟發展趨勢、行業發展走勢的基礎上,對企業中長期規劃加強指導,先后指導制定了《永鋼集團十二五規劃》等重大發展規劃,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南,推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15年,全村實現可用財力1.35億元。利用黨委中心組學習的契機,深入學習中央一號文件、農村重要改革政策等,每年系統制定永聯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各項工作由黨委辦公室負責常態化督查、協調、推進。二是整合優勢資源。發揮永鋼集團人才資源優勢,鼓勵干部到社區、社會組織、經濟合作社任職,同時為其保留企業股份。成立永聯為民基金會,每年進行一次捐贈活動,整合轄區內的慈善資金,居民、社員、職工有困難可直接向基金會申請,實現了困難幫扶的扎口管理,專業化、精準化。三是建立健全協同機制。鄉村治理調整后,南豐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永聯分中心、永合社區行政關系隸屬于南豐鎮,受南豐鎮黨委直接領導,與村黨委工作合力不強。為加強溝通、統一思想、同步行動、形成合力,永聯村黨委牽頭成立了永聯區域黨建工作領導小組,由村黨委一名副書記任組長,各黨組織主要負責人任組員,每季度召開區域黨建工作會議,討論區域黨建現狀、問題,共同協商解決途徑。2015年,在永聯村黨委的積極爭取下,南豐鎮黨委將永合社區黨總支、南豐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永聯分中心黨支部的黨組織和黨員隸屬關系歸口到村黨委,使村黨委形成了由永鋼集團黨總支、永合社區黨總支、永聯村經濟合作社黨總支、南豐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永聯分中心黨支部構成的緊密型組織體系,進一步強化了黨委統籌謀劃能力。
(二)黨旗飄揚領航向。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支部建在連隊上”,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思想領航、組織實施優勢。一是合理設置支部。按照“區域相近、專業相關、人數相當”的原則對全村黨支部進行了系統調整,共設立了3個黨總支、28個黨支部,并積極推動支部書記與主要負責人交叉任職,為發揮支部的組織實施作用提供了有力體制保障。成立了社會組織黨支部,隸屬于永合社區黨總支,為增強黨建核心作用,推進“三社(社區、社會組織、社工)”聯動,強化服務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推動大眾參與。積極推進服務型、創新型處室建設,通過班前會議、部門會議等,發動黨員干部、普通職工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安全生產、節能環保、市場開拓等,推動了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平穩發展。2015年,通過全員努力,永鋼集團在鋼鐵行業整體不景氣的環境下,實現銷售收入258億元,利稅13億元。以為民服務項目化運作為契機,積極推進支部認領、黨員帶頭、全員參與的運作方式,實現了為民服務的長效化、規范化、全員化。比如愛心午餐項目由經濟合作社第二黨支部認領后,由黨員帶頭、干部職工共同參與,為村里30多個因行動不便,子女又要上班老年人送中午飯,幫助他們解決了吃飯難問題。三是推進依法辦事。通過梳理責任清單,厘清權責邊界,對全村的社會事務、公共事務等進行細分,共同協商制定《永聯區域常態化管理分工責任表》,確保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健全村規民約,黨總支先后指導制定了《永聯村集體經濟分配實施辦法》、《永聯村拆遷安置剩余面積的補償辦法》、《永合社區自治章程》、《基層民主聽證制度》、《居民道德建設評議工作實施辦法》等30多項“公約”,做到有法可依。大力推進財務、社務公開,通過報紙、微信、網站、宣傳欄等平臺,定期公開各治理主體事務。
(三)黨徽閃耀樹表率。“一個黨員一顆星”,積極發揮黨員參與鄉村治理的生力軍作用。一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推動黨員、人才雙向培養,把黨員培養成村企人才,把人才培養成黨員,不斷強化黨員素質能力。先后多次組織黨員干部赴井岡山、延安干部學院接受黨性教育,強化黨性意識。通過統一佩戴黨徽、公布黨員信息、設置黨員風采欄等方式,引導黨員“胸前黨徽閃耀,胸中銘記宗旨”,強化黨員意識,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群眾認可的黨員隊伍。二是塑造黨員先鋒形象。建立了《永鋼集團黨總支黨員積分考核細則》,將降本增效、創新發明、安全生產、市場開發等作為加分項,推動黨員在工作中主動作為;成立了王勝、陳東等創新工作實驗室,激勵黨員崗位成才、發揮作用,推動黨員成為企業轉型升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深入開展《民情日記》活動,要求黨員干部聯系包干5—30戶家庭,通過定期走訪轄區群眾,傾聽民意,切實做到以民為師、為民解憂,先后走訪群眾1.5萬余人,解決500多件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訴求。三是實施黨員績效考核。制定《永聯村黨員分類管理考核細則》,實現在職黨員“工作在單位、服務進社區、奉獻雙崗位”;施行《退休黨員積分考核管理辦法》,內容包括組織紀律、教育管理、文明行為、志愿服務共四類黨員考核指標體系,與老黨員每年2400元的生活補助掛鉤,把黨員先進性要求與物質利益掛起鉤來,強化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四)黨日紅火辦實事。堅持將黨日辦成群眾的節日,讓群眾在服務中得實惠。一是暢通訴求渠道。成立“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建立“老黨員接待日”、“代表委員接待日”、“領導接待日”等制度,形成一套“兩代表一委員”聯系群眾、傾聽民意、化解矛盾的工作機制。按照“網格化管理 組團式服務”要求,將社區劃分12個一級網格、81個二級網格,通過支部聯系片區、黨小組承包園區、黨員服務樓道的方式,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服務目標。堅持每季度召開一次支部黨員大會,每月召開一次支部委員會議,每半月召開一次黨小組會議,每季度上一次黨課,將“三會一課”打造成了解黨員心聲、基層訴求的重要途徑。二是打造服務平臺。完善社區服務中心、職工服務中心、社會管理服務中心永聯分中心等服務功能,為轄區內居民、職工提供勞動社保、就業創業、教育培訓、困難援助等一站式服務。建設了愛心互助街,設有生活互助、學習互助、娛樂互助、健康互助4個功能區,圖書館、電子閱覽室、紅領巾驛站、助理餐廳等18個功能站點,為社區居民、職工提供各類互助關愛服務。同時,依托兩個平臺,每月定期開展“法律早市”、“就業指導培訓”、“愛心義賣”等惠民服務。三是拓展服務項目。結合員工的實際需求,先后設立了“家筑永鋼”女職工興趣班,“我愛我家”廚藝大賽,“悅動青春”青年興趣班等服務項目,豐富員工業余生活,提升員工歸屬感、幸福感。順應居民服務需求,設立了老年大學,先后開設了健身班、醫保班、計算機班三個班級,學員達200多人;開設了社區百姓大講堂,內容包括婦女健康、科學育兒等多個方面,群眾參與達2萬人次;連續多年創辦暑期夏令營、七彩童年等兒童服務項目,實現了服務人群全覆蓋、立體化。
(五)黨章指引謀創新。積極發揮黨的創新傳統和優勢,將創新轉化為破解難題的有力武器。一是創新基層民主形式。建立黨組織與黨員、社區與居民、居民與居民之間的約束機制,開展“聽證議事”、“民主評議”、“群眾監督”等活動,實現議事講民主、理事有章程、決策有程序,確保社區管理服務工作更加公開透明和民主規范。建設了村民議事廳,設有285個座位,配套建有可視通道和實時LED直播大屏,使基層民主變得看得見、摸得著。依托議事廳,設立了居民、社員民主議事會,經常開展議事會,凡是涉及居民、社員切身利益的各類問題,均在村黨委的指導監督下,由集體研究討論,有效保障居民、社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二是創新社會文明建設方式。2004年起,永聯村按每人每年1000元標準設立文明家庭獎,用“獎文明”的方式來讓百姓“講文明”,有效提升了村民文明素養。但自從社區與村分離之后,由于經濟合作社社員平時工作、生活、學習都分布在企業、社區、學校中,經濟合作社難以評價每個社員的行為舉止是否文明。村黨委順應新時期治理特點,轉變考核方式,由經濟合作社每年年初,向永合社區、永鋼集團、永聯學校等單位發出一封委托考評信,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計劃生育等轉化為百分制考核條款,對社員進行考核。年底將考核結果反饋到經濟合作社,經濟合作社依據考核結果實施獎懲,實現了考核的精準化。2015年,永聯村順應多元化治理模式新特點、社會文明建設新要求,轄區內五大治理主體及熱愛社會文明建設的公益人士聯合發起成立了永聯社會文明建設聯合會,為系統化、常態化推進區域社會文明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目前,已經啟動了公廁文明、交通文明、祭祀文明、餐飲文明等建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