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5月12日—16日,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博覽會中,廣東省佛山市首次嘗試帶領古村落參展,為古村文化產業招商,這也是中國首批古村落群走進文博會。此次佛山正式發出招商需求的古村落包括西樵松塘村、簡村、百西村頭村、丹灶仙崗村、蘆苞長岐村、大旗頭村、獨樹崗村。這些古村落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亮相博覽會,希望能以整體形象吸引資本投資開發,通過引進一定的文創產業來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古村落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實現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仍是眾多村莊面臨的難題。帶著對文博會的思考,我們特意走訪佛山市西樵鎮、蘆苞鎮以及廣州花都炭步鎮的幾處古村落群,期待能借助文博會的東風,尋求古村發展之道。
一、耕讀傳家 達濟天下
(一)嶺南“翰林村”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中有四個古村落參展文博會,本次走訪首站是當仁不讓的上金甌松塘村。松塘村位于上金甌村委會。在經濟發達的佛山南海區,松塘是一個擁有800年歷史的古村落,都市的繁華與古村的寧靜在這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未走近,遠遠就能看到松塘大牌坊立于松塘大道之中,隱隱有嶺南“翰林村”的氣勢。古松塘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僅在明、清兩代,考取進士者五人,其中四人入職清代翰林院,故有“翰林村”之美譽。再往前行就是松塘第一門了,門上入村聯“松蟠朱頂鶴,塘躍錦鱗魚”,道出了“松”與“塘”的特色。據傳,松塘村先有古松,后有村落,松塘先民在村中心開挖了一口十數畝的水塘,“松”與“塘”連理,成就了村的名字。如今的松塘村內,七眼池塘連綿數十畝,一條水帶形成了松塘村的中軸線,與村南仲文坊的第八口池塘相呼應,烘托村心月池,形成“七星伴月”的佳茂水相,蓄養文脈。古村松塘,房屋倚崗而建,百巷朝塘。古巷題名彰顯名門家風。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為肌理,眾多的宗祠家廟、家塾書舍、鑊耳屋民居、古井古樹等點綴其間,構成完整的歷史風貌。每走幾步,都能看到歷史的風姿。村內還保留了一大批文辭雋永、內涵豐富的精妙古聯。月池畔,區氏宗祠排列有序,祠堂皆是坐北朝南,水墨青磚的墻面。宗祠前一排旗桿石,彰顯嶺南“翰林村”的驕傲。
在松塘,最讓人震撼的不是其數量眾多的古建筑,而是扭擰門樓以及門樓石碑上的“積德讀書”四字。扭擰門樓由前后兩門樓組成,外接松塘第一門,內迎翰林名堂。相傳古松塘村的五朝門道中,就有這種扭擰門樓。在那個惟有讀書高的年代,扭擰門樓這種五朝門道是有功名的讀書人帶進來的時代遺物,是屬于那個階層的人才有資格擁有的。扭擰門樓之內的石碑刻字,“積德”放于首位,之后才是“讀書”,這大概就是松塘翰林文化的核心。
我們在扭擰門樓前流連忘返,一邊感嘆古松塘村的昔日繁華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一邊為光陰流逝而惋惜。在松塘,無論是大榕樹下休憩的,還是祖祠里消遣的村民,都對我們的行為習以為常。當然,松塘村也一直在增強族人的認同感,為了秉持先人耕讀傳家的祖訓,提升族人的根性意識,村莊會定期舉行祖先祭祀、節日慶典等宗族性活動,如松塘翰林宴、開筆禮、松塘翰林文化節等等,講孝悌、重人倫,增強子孫的血脈認同感。
隨著現代文明地沖擊,很多現代元素也在對村莊進行滲透。拿著手機只要開個藍牙,掃一下松塘村標志旁的二維碼,無需人工導游就可以在線快捷了解松塘村。這個文化底蘊雄厚的村落也在日益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昔日先賢,文章華國,今日村民,仰沾時雨”。在繼承祖先明理養德的遺風下,松塘人不斷為松塘注入新的活力,升級活化古村。
(二)簡村
說到西樵簡村,可能認識的人不多,但提到簡村人陳啟沅,估計有點歷史積累的人都知曉,陳啟沅是中國近代民族企業家,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陳啟沅在簡村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繼昌隆繅絲廠,它的創辦標志著我國繅絲工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了民族工業的先河,促進了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繅絲工業的發展,增強了我國絲出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從松塘到簡村,不過是10分鐘的車程。繞過村口一棵高大的樹木,就看到一座陳氏宗祠,再往前走是北帝祖廟。祖廟掩映在周圍新建的民居中,采用我國傳統的廟宇格式三進軸線布局。簡村開村已有八百多年,村民歷代靠捕魚、耕種為生。
如今的簡村已不復當年紡織名村的威風,繼昌隆繅絲廠也不存在。源于西江支流的丁字涌橫穿簡村而過,在村中心分出一個水灣,形成一個“丁”字形,丁字涌由此得名,綺亭陳公祠大門出來就坐落在丁字涌旁。陳啟沅紀念堂就設在綺亭陳公祠內。綺亭陳公祠屬于清代二進四合院式硬山頂建筑,1887年陳啟沅創辦繅絲廠致富后修建,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600平方米,起名為綺亭陳公祠是為了紀念其承繼祖父陳綺亭,建造在旁邊的“百豫坊”則為陳啟沅家族居住的房屋。
走近陳啟沅紀念堂,向前直行有一道月洞門,門上書有“桑蠶園”,門兩側刻有“桑葳榮梓里, 蠶壯富絲鄉”的對聯。展館內展出了陳啟沅設計制造的蒸汽繅絲機模型,陳列了由陳啟沅撰寫的《蠶桑譜》。如今的簡村早已沒有了紡織工業,但繼昌隆繅絲廠的創辦和發展,為我國民族資本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正是從那時起,南海蠶絲業開始逐步奠定了其在國內外的地位。目前南海西樵輕紡城已發展成為全國第二大紡織專業市場,在國內外紡織業有著不小的名氣。一個人與一座城的工業發展歷史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
“達則兼濟天下”,體現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陳啟沅早年經商致富,后回家鄉創辦繼昌隆繅絲廠,他在中國生絲在國際上競爭力日漸低弱之時,懷著“還哺祖國”(陳啟沅語)的心愿,率先引進新法,為中國絲業繼續立于不敗之地創下了奇功。2009年9月陳啟沅紀念館公布為佛山市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走出陳啟沅紀念堂,相隔一條街的對面是簡村幼兒園,現代風格的學校與歷史建筑毗鄰而居,喧鬧與寧靜,生機與頹敗盡顯于此。簡村最令人尷尬的現狀是村內大部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被新式房屋所取代,古建筑只能面臨或衰敗或空置的結局,不免給人一種物是人非的凄涼感。在古建筑所剩不多的情況下,要想傳承與保護簡村現有文物建筑,可以抓住教育基地這一亮點,將綺亭陳公祠附近的古建筑集合起來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博物館群,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又避免其消失的危機。
(三)百西村頭村
百西村頭村隸屬西樵百西社區,于宋代末年開村。村落依山傍水,歷代先祖勤勞儉樸,且善于經商,逐步建成今日宏偉古村落的格局。百西村頭村于清代最為鼎盛,當時村內30多條街道縱橫交錯,130多間鑊耳屋分列花崗巖巷道兩旁,近30多間祠、廟、廳堂,六口古井坐落村中,商鋪林立,繁榮興旺,有“小廣州”之稱。
村頭村歷代重教興文,曾考取3名進士、16名舉人,豎立在潘氏大宗祠前的12對旗桿夾石,是百西村頭村人引以為豪的“圖騰”。如今的村頭村,在村莊外圍,寬闊的馬路和停車場一直修到了潘氏大宗祠前,卻在村內保留了原有的格局。花崗巖石板鋪筑的和恒大街作為中間主干道南北貫穿整個村頭村,由和恒大街向東西延伸多條寬窄不一的古巷,形成棋盤狀分布,村中許多明清老屋和村民新屋就位于和恒大街的東西兩側。護村河似玉帶環抱,攔河石壩建造工藝堪稱一絕,小橋流水、古樹、古井與古村相映交輝。村中大量的宗祠、家塾、古廟等,不僅彰顯嶺南古村建筑風韻,而且還具有更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盡管村頭村內新屋與老屋并存,建筑風格有異,但仍舊奇跡地達到了一種和諧與統一。希望在以后的古村開發過程中,能繼續保留古村原有的完整生態系統,避免開發性建設,將和恒大街這條代表村莊歷史的主干道延續下去,增加歷史厚重感和新生活力。
二、依山帶水 古村巍然
(一)獨樹崗村
佛山三水區蘆苞鎮獨樹崗村位于蘆苞鎮東北部,總面積19.34平方公里,耕地6800多畝,魚塘約5000畝。由原獨樹崗村委會、原長岐村委會合并而成,共有38個村民小組,其中獨樹崗村30個,長岐村8個。獨樹崗村始建于元朝至大末年(約公元1330年前后),據傳,獨樹崗因古時候村中山崗上的一棵巍然屹立的參天大樹而得名。因獨樹崗地廣人多,而蔡氏族人占了九成多,故向來有“三水一棵蔡”之稱,是三水區域內最大的一個自然村。據傳,古村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口繁衍迅速,村區逐漸擴大,先人便根據村址的地理環境,按照“四水歸源,五龍聚脈”的風水格局進行布局,這是從堪輿學角度對獨樹崗地理走勢和風水格局的概括。據說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獨樹崗這種獨特的地理格局就已經自然形成。
我們在蔡氏宗祠這一很有歷史感的建筑內對獨樹崗村黨支部書記蔡達初(以下簡稱為“蔡”)進行了簡單采訪。
問:村“兩委”班子對獨樹崗村的下一步發展有什么想法?
蔡:未來獨樹崗“兩委”班子計劃做成兩件事:一是對獨樹崗村內如蔡氏宗祠、秀清公園等文物建筑進行修繕,村委會辦公室將遷出蔡氏宗祠,在祖祠內著力打造村史館,展覽村莊發展歷史、名人史以及農耕文明等,傳遞村莊文化;二是加速周邊河涌的清淤工程,并在河塘邊建設棧道。古建筑修繕和河道治理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村集體,不久前因政府征地而積累了一定的資金。該資金的使用需要經過村民議事會通過。至于治理后續問題,村民都持觀望態度,以后是否加大資金投入,要看治理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何。
問:平時來此處的游客量如何,是否考慮過發展古村旅游?
蔡:村民多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除了種地、養魚外,還會在周邊農莊打工。村里有幾個水產養殖合作社,主要經營食品加工,沒有工業,因此環境比較好,適宜發展旅游。但是,單獨一個村莊進行旅游開發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抱團發展。我們計劃以蘆苞涌為紐帶,打造竹排漂流活動。在蘆苞涌上游有一個蘆苞村,那里有一座自然大佛,沿著蘆苞涌下游有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獨樹崗村洪圣古廟、長岐村的三水溫泉和長岐古村。沿著蘆苞涌打造一條旅游帶,沿岸建設一條商業街,游客可以乘竹排順流而下,領略不同村落的風情,也可以充分利用周邊奧特萊斯購物中心、三水溫泉、高爾夫球場等豐富的資源。
問:村里平時有什么文化活動?
蔡:獨樹崗延續了幾百年的“端陽競渡”的傳統習俗,影響方圓數十里。但凡有重大喜慶活動,村中便組織賽龍以慶賀,傳承古村傳統習俗而組織的賽龍活動,都是盛況空前。此外還有重陽敬老活動,村中每年舉辦千叟宴,邀請60歲以上的老人來參加宴會,其間會有鮮花和發紅包活動,也算是一種養老福利。
從與蔡書記的交談過程中,筆者發現這座蔡氏族人占了九成的村莊很有宗族意識,且民主決策意識強,對古村落旅游開發有著明確的認識。此行另一收獲是發現了宗祠旁的秀清公園,秀清公園建于民國十九年,為紀念蔡氏的始祖秀清而建的鄉村公園,具有民國特色的公園牌坊保存完好,外墻灰磚砌筑,三開門,中間為大拱門,外墻裝飾簡樸、素雅大方。走進公園內,樹木蔥茂,在蔡氏宗祠的正背后,一個民國特式的六角亭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這個六角亭被六棵百年龍眼樹包圍在中間,周邊長壽樹和木棉樹林立。頂上又建一座小亭,飛檐吊角,是極為少見的亭上亭,很有特色。
一般情況,提到公園都是屬于城市概念范圍的公共設施,很少遇到這么具有歷史內涵的鄉村公園。公園本是屬于城市的元素,不僅僅是一種景觀,更代表了一種文脈,在獨樹崗村,秀清公園是其極具特色的地標性建筑物。
(二)長岐古村
在走訪獨樹崗古建筑群時,獨樹崗村的大學生村官李英弟向我們推薦了長岐古村,我們興致勃勃地驅車前往,這不能不算此行的又一大收獲!
從獨樹崗村沿著蘆苞涌往西行,就是長岐自然村。驅車行走在大道上,還未進村就能看到長岐高高的牌坊,灰色的水磨青磚墻與明朗的鑊耳屋,盡顯嶺南風格的建筑,白色底調的墻面上書有紫紅色“長岐古村”,牌坊的對面是書有溫泉養生度假的鑊耳墻。長岐古村是著名的三水溫泉所在地。拐進入村主干道,左側是荷葉田田的水塘,水塘盡頭是蔥郁的文筆山,山上隱隱冒出亭子的尖頂一角。
走到村里的,迎面麗泉書舍的正門,如今門兩邊掛著各地書畫創作基地的牌子,而獨樹崗村黨支部副書記兼長岐自然村書記盧健志正在書舍里懸臂執筆,肆意揮灑筆墨。其周邊墻上掛著書畫作品展。在古色古香的嶺南建筑里,置身于藝術之中,好一派修身養性的氣度啊!
長岐古村始建于明代,村莊三面環水,背靠文筆山,因為附近沒有工廠,常年保持較好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態。長岐村還是三水的長壽古村,三水溫泉就在村內。上個世紀80年代起,村民陸續搬出舊村,在舊村外修建整齊的新村居住,僅有少量村民留在舊村生活,古村風貌得以保留下來。
盧書記帶領我們來參觀長岐古村,整條村子顯得干凈整齊,光滑的青石板古巷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整個村子背靠文筆山,錯落有致地排列開來。其中耀唐書舍被明倫學院改造成孔子學堂,學堂中間掛著萬世師表的孔子像,兩排古色古香的古箏桌并列而排,仿佛當年孔子教學場景再現。對面的貞健家塾一進門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屏風,右轉繞過天井是蘆苞紅頭巾展示,贊揚了三水區婦女的紅頭巾精神。沿著古巷拾級而上,就來到了村后的文筆山,文筆山不高,自山頂俯瞰整座村莊,只見百來間古屋飛檐畫棟,鑊耳聳立。在文筆山邊有一座農耕文化展示館,在長岐村原住民的舊居里擺放著農耕用具,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在沿著石板路下山的路程中,看到了三合榕,即長在一起的三棵古榕樹,其名為“苞榕”,其名不言而喻,卻讓人為之動容。
對于盧書記來說,他在升級發展古村落中遇到的困難有二:一是村民觀念有待轉變,二是村莊發展資金受限。是啊,守著家鄉這么美的資源,卻只能看它在歲月地侵蝕與人們地忽視中一步步老去,怎能不讓人扼腕嘆息。
但不管道路如何多艱,他已經準備要在蘆苞涌邊上建立碼頭,發展旅游。希望其能依托本地優美的山水資源、深厚的文化積淀以及三水溫泉等優勢,著力打造成一個小而精的生態康養旅游村。
(三)大旗頭村
三水區樂平鎮境內大旗頭村距離獨樹崗村有十多公里,位于西樵、三水和花都三個片區的中心地帶,系粵中地區典型的清代村落,由清代名將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有著“廣東第一村”的美稱。
大旗頭人歷代重文,曾出過6個狀元,然其修建者鄭紹忠雖極善打斗卻從未讀過書。鄭紹忠曾是反清農民軍的一員,在歸降大清后,頗受慈禧太后器重。1891年,鄭紹忠調任廣東水師提督,后來,慈禧太后詢問鄭紹忠安家何處,在得知其尚無安家之所后,慈禧太后當即頒旨賜金,讓其在如今的大旗頭村興建府邸,于是這里逐漸落成一片整齊密集的村落,因此,大旗頭村也叫“鄭村”。
一進大旗頭村,就被220多間那青黛色帶兩鑊耳特點的建筑風格所吸引,鑊耳墻又稱“鰲魚墻”,有獨占鰲頭之意。已歷百余年的古村,如今村內多處房屋已變成危房,多數古建筑已被空置,雜草叢生,一片灰敗頹唐之色。如何給空心的古村落注入生機,我們正在一步步探索這個課題。
三、進則天下 退則田園
在蘆苞鎮方圓13公里的范圍內,筆者發現在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的又一片聚集的古村落群,這里的村落各具特色,相距不超過5公里,有文運昌盛的塱頭村、商業發達的茶塘村、武運繁榮的藏書院以及官運亨通的華嶺村。每個古村都自成一脈且和諧互補。
(一)塱頭村
塱頭村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南宋年間(約公元1140年),立村前先祖們在草云邊大龍口放鴨謀生,這里河渡湖泊頗多,水塘邊長滿了朗草,因而得名“塱頭村”。
穿過塱頭古村牌坊,驅車前行幾分鐘就進入了真正的古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寬闊的古道,道路左側是連片的千畝池塘,右側是一排排的古建筑。左側的唯一一座房子目前是塱頭村的歷史陳列館,房前有百年古井和并列的旗桿石,顯示這個進士古村的歷史榮耀。
塱頭村的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整齊劃一,縱橫如算盤般,五間一排,十一間成一列,井然有序。全村有34間書室、18條古巷、1間古廟、17座炮樓、30座首尾相連的古建筑群,還有“公孫八科甲,七子五登科,父子兩鄉賢”的佳話更是在花都、佛山流傳甚廣,影響至深。從書室的數量來看,曾經的塱頭村文化繁榮可見一斑。
走進三馀里古巷道,紅色燈籠點綴在灰白的墻面,偶爾有茂盛的綠色植物探出頭來,給灰白的建筑增添了鮮亮。沿著這條狹窄的古巷前行,墻面兩側不時掛著展示牌,或是塱頭村介紹,或是攝影作品展示,訴說著塱頭村的歷史和現在。
來塱頭村參觀的人不算多,但一條紅色的大橫幅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也給這個空落的古村增添了色彩。橫幅上書寫“歡迎著名學者柴鐵劬教授蒞臨明倫書院授課”。柴鐵劬教授是著名的中醫藥學教授,之前就曾在明倫書院內講過《黃帝內經》。走進貼有明倫書院標示的小巷,我們遇到了明倫書院現任總經理孫望嵐先生。孫先生介紹說,明倫書院是全國性專業國學推廣機構,創建于2005年。總部曾設址于北京和深圳,2014年定址廣州市塱頭古村。其分學堂遍及北京、深圳、廣州、成都、太原、長沙、南昌、濟南等城市。作為一個具有半公益性質的社會組織,以弘揚國學為宗旨的明倫書院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明倫書院之所以落戶于這個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古村,與其自古尊師重教、崇尚“耕讀傳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傳統價值觀不無關系。明清兩朝,共有48人高中科舉,其中考取進士15人,考取舉人10人,考取秀才15人,被冠以“進士村”的美譽。這里環境清幽,古樹蒼天,荷花映日,河涌環繞,有著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它偏安一隅,隱藏在廣州背后,毗鄰佛山,清遠,在這里可以“進則天下,退則田園”。
2014年明倫書院入駐古村,為古村打造文化特色村增加了色彩,注入了內在的精神與靈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這里可以品茶、撫琴、讀書、吟詩、作畫等等,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學文化村。
明倫書院的入駐給塱頭村帶來一線生機和活力,延續了這個古村落耕讀傳家的一脈文化魂靈。如果有更多像明倫書院這樣的組織來落戶古村,那么還會有那么多的古村哀嘆嗎?
(二)茶塘村
茶塘村得名于村里的居民大多數姓湯。祖先在宋代的時候從南海遷徙到這里開村,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了,由于湯字是水旁,而茶也是水的意思,塘能容之,所以村子就叫“茶塘”。現在的茶塘村經濟基礎較好,農業以種植水稻、花卉、魚塘養殖為主,工業在本村經濟構成占了很大的比重,以鑄造、五金業、機械生產和加工為主。
茶塘整個村子坐東朝西,由北而南。最西邊一條寬闊的街道,街道一側由19座建筑連成一排,有廟宇、祠堂、書室等,氣派十足。另一側即村子的西邊是一個半月形的水塘,水塘前面是廣袤的農田。整個村落的現存的建筑以清代為主,保存較完好的大約有120座,其中廟宇、祠堂、書室共20多座,其余的為民宅,現在大多還有村民居住。在一排書室、祠堂和水塘之間有2棵大榕樹,村民喜歡在大榕樹下納涼。大榕樹的旁邊有孤零零的一座房子與書室相對而立,據說該房子是請風水師傅來規劃布局而成,是為了聚紫氣祥云,福蔭子孫后代。
從南側的洪圣古廟出來,往北望是一眼望不到頭的祠堂和書室,共14間一字排列。村里的祠堂基本都是三間三進,也有三間二進的,形制基本相同。這些祠堂和書室之間夾著16條東西走向的巷道,每條巷道的出口都建有門樓,門樓上都刻著巷子的名字。現存有足征里、掄秀里、為善最樂、洞天深處等門樓。據說,原來的足征里是村里的富人區,多是地主老財,這里保存的16座建筑用料要考究得多,做工也比較精美。而整個村子最大的書室即肯堂書室就位于足征里和掄秀里兩個巷道之間。走進掄秀里,花崗巖石板路兩側長滿了青苔,肯堂書室后面參天的龍眼樹把房屋遮蓋的密密實實,巷道兩側鑊耳墻、人字墻排列整齊。據說現在的肯堂書室是民國九年(1920)重修的,里面境況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從其后面巷子的布局規劃來看,這樣空置就有點暴殄天物。如果將肯堂書室后面改造成一座小公園,有參天的龍眼樹,有空曠的讀書空間,或許這座略顯頹敗寂寥的小村會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在茶塘,凡是祠堂書室建筑都比村里的民居要好得多,可見村民先祖讀書之誠懇。在這樣一個商業比較發達村落中保留一方讀書的凈土,延續村莊發展脈絡就顯得尤為必要。
(三)藏書院
炭步鎮藏書院村,名雖為藏書院,但確是一個家家戶戶練洪拳的村莊。明末村民從廣州白云區河龍村遷此,當時村名藏壽社,因村莊群山環抱,綠樹掩映,隱藏其中,取地久天長之意為壽,合稱藏壽社,后因鄉試考上貢生多名,考官獎勵牌匾,名“藏書院”。
走進村子,映入眼簾的就是洪拳廣場,廣場有一米高的擂臺,擂臺前面是空曠的廣場,廣場可以容納百人。擂臺一側墻面上展示洪拳風采。還未進村,就感受到了這所村莊的武術氣息。擂臺旁邊是一座洪圣古廟,參天的古榕樹拱衛著這座古廟。走進藏書院,其布局跟塱頭村相似,道路一側是古文物建筑,由廟宇、炮樓、祠堂、書舍、古巷道、古民居等等構成,整齊劃一,保存基本完好。另一側即古村落面前有口大魚塘,水深沒頂。塘基竹樹蒼翠簫森,路邊木棉樹、龍眼樹點綴了灰格調古村建筑。
藏書院村人打的洪拳,究竟從何方傳來,村民們也說不清。但在村史中,這種由清康熙年間花縣赤坭竹洞村豬腰嶺人洪熙官所創的拳術,以馬步硬朗,出拳力重而著稱,是南派拳術的佼佼者。目前村里仍有人在學習洪拳,但如何繼續傳承洪拳就是村莊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原來的法明公祠現在變成了藏書院村文化活動室,云溪公祠成了現在的老年活動中心,在這樣充滿古色古香的建筑里生活,該是怎樣的一種榮幸呢。
(四)華嶺村
炭步鎮華嶺村距離藏書院村不過幾分鐘的車程,華嶺村屬炭步鎮,村委會駐地,在夏秋之間,因村后山崗上遍開崗稔子花,稱花嶺,因花華相通,故名華嶺村。
走進村落,迎接我們的就是一座灰墻碉樓,沿著水塘邊的道路行進就來到了光祿大夫家廟門前,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家廟正在修繕中,我們無法窺其全貌,只能在外圍拍照留念。光祿大夫家廟是晚清名臣四川總督駱秉章的生祠。駱秉章(1793-1866)是道光十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江南道、四川道監察御史等職。因支持曾國藩對抗太平軍、大渡河邊擒殺石達開而被稱為咸同中興名臣,并被加官為太子太保,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并稱“晚清八大名臣”。在家廟前的古榕樹下有一排旗桿石,其中就有駱秉章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的記錄。
因為駱秉章的舊居,會有很多人慕名而來,華嶺村也成了官運亨通的村落代表。
四、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思考
古村落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中華文明源于農耕文明,中華文明的主體是農業時代完成的,中國文明的每一個構成要素都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古村落是建筑的結合體、村民的生活區,也是文明的傳承載體。在筆者所走訪的古村落中,松塘村、百西村頭村等屬于古村落開發保護的常見模式,即對文物建筑實行就地保護,而大旗頭村、塱頭村、長岐村則屬于外遷式古村落保護模式,在舊村附近重新建立新的村居,這很容易導致古村“空心化”現象。此外,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古村落逐漸被新式房屋取代,瀕臨消失。
廣東這些古村落共同面臨的問題表現在:傳統民居居住功能式微,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屬于私人所有,修繕所需大量資金,村民自己沒有承擔能力,同時也缺乏對老建筑進行保護和維修的動力,因此很多傳統文物建筑或正在慢慢消失,或長期空置,最終使古村變成一個只有歷史建筑物,而沒有軟文化的空殼。但從另一方面講,古村落所包含的精神和人格理想與現代人的心靈是相通的,古人建屋強調生命相通的理念,擁有就地取材的智慧,因此很多建筑無論是在道路、水系等空間的布局上,還是建筑藝術上都有一定的價值。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所莊偉光認為,當前古村落開發中存在幾個問題:古村落開發實踐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開發深度和廣度不足;村落開發理論嚴重滯后實踐,導致政策失據,旅游開發盲目性大;古村落文化、生態、旅游開發三位一體的綜合整體規劃缺位;村民對古村落旅游開發前景預期不高,主動開發意識不強,服務水平較低;管理多頭制約著古村落生態文化旅游開發與保護合力的形成。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春來認為如今廣東省內的古村落乃至全國古村落面臨的主要問題都是古村落成為“死”的村落。溫春來建議,在古村落的保護當中,必須充分調動村民作為村落主體,自發進行建設和保護。
在走訪完三個片區的古村群后,我們認為,未來中國村莊發展的趨勢必然是依托帶、群來帶動村域經濟的發展,因此,無論是村莊開發理論與實踐的完善,還是調動村民主體意識,都應該從群與帶的角度來思考。單個村落的開發必然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甚至可能因為開發項目的單一而最終事與愿違。整合周邊古村落群資源,進行集體的、帶狀性的有區別地開發,可以降低開發成本,實現村落之間的互補,形成別具特色的古村落開發旅游群。以大旗頭村為中心,輻射西樵片區、三水片區以及廣州花都炭步方圓二十公里的旅游帶,但要避開雷同,各具特色地開發。西樵片區應該抓住耕讀傳家與愛國的特色,三水片區則要注重山水間古村養生與休閑功能。炭步片區則體現為耕讀與田園,以及國學文化的弘揚。如此一來,三個片區協調發展將會成為珠三角地區、甚至是整個中國古村群保護開發的典范,跨越兩個城市,打造出一片文化與休閑的經濟帶,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村域經濟的發展,實現古村落的新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