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汀村隸屬于江西省婺源縣賦春鎮,位于賦春鎮政府南部7公里處,景白公路沿線上,有5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共500戶,2000人,耕地面積為2600畝,山林面積15000畝,主產水稻。
游汀村是婺源最悠久的村莊之一,周朝上元年間,方姓始遷建村,至今已106代;漢明帝時期婺源清華籍胡姓遷入,至今已66代;唐朝正元年間婺源甲路張姓遷入,至今已42代;明朝天順年間許姓遷入,至今已18代。明末清初年間,游汀村有1386戶人家,是婺源6個千戶村莊之一。游汀依山傍水,粉墻黛瓦,走在游汀長長的巷子里,恍若走在一副長長的畫卷里,難以走出來。前街房屋沿著窄窄的巷子展開,房挨房,密密麻麻。游汀村水口的敬官亭,呈獅墻拜門之狀,地勢險要。古有廊橋花亭,兩層,飛檐翹角,氣宇軒昂。因共有九間,故現在村人又稱之為九間亭,雙橋洞倒影水中成雙圓,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去游汀村的石板路是沿著溪邊走的,連著古老的九間橋。近30米長的九間橋,始建于宋代,石拱、木橋亭,歷史上經過多次修繕,最近的一次維修已是20多年前。九間橋下,汀水溪緩緩而淌。汀水溪的外圍,便是桐坑畈與連綿的山巒。溪不闊,但澄澈,游汀村名的由來,就與這清溪有關。從字義上看,“汀”的意思就是水邊的平地。從唐代建村開始,游汀就離不開汀水的滋養,地面的平坦、闊大,讓這里曾經繁棲成為“千煙之村”。
在游汀村,張敦頤與其兄長張敦實有“雙賢”之譽,張敦實是1135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張敦頤為1138年進士,收入《四庫全書》作品達39部,其史地雜記——《六朝事跡編類》,上溯吳越,下至唐宋,有著較高的存史價值。他們留有許多舊事美談,卻沒有留下一宅一地。
游汀村至今仍流傳著理學大家朱熹和張敦頤的動人故事。張敦頤年齡比朱熹要長30多歲,在劍州(福建南平)做官時與朱熹的父親朱松關系很好,經常來往。朱松離開婺源去福建時,因為家境困難,不得不將祖田進行典當,以籌措搬家的費用。朱松去世后,張敦頤回到婺源,出資把朱松典當出去的祖田贖了回來,并寫信告訴了朱熹。當時,朱熹年少沒有成行。后來朱熹專門去游汀面謝張敦頤,并將贖回的祖田交付族人,租田的收入用于祖墓祭掃和修繕。
如今,沿著入村的清溪,游汀村正積極打造七彩花廊,綠樹掩映著青石或鵝卵小道,邊上有杉、桂、竹,還有花草,階梯隨勢而筑。走進游汀,就仿佛進入了一幅歷史與現實交織的畫卷。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