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村寨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著八方來客。隨著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民族風俗與現代文明在這里碰撞,村寨不再是原始、封閉與落后的代名詞,而是與底蘊、特色、品位有染。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文化,既要堅持民族文化自信,也要迎接現代文明的洗禮。用現代文明點綴村莊品位,用寧靜、淳樸的村寨文化濯洗城市的喧囂與焦灼,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守得住鄉愁。
村寨因資源稟賦的多樣性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旅游文化。本專題的撈車河村、十八洞村和三個堡村是湘西少數民族聚居村寨。撈車河村居住格局獨特、民族建筑樣式齊全,并擁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稟賦極強;十八洞村有著美輪美奐的溶洞景觀資源之外,還有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視察的知名度與典型效應;三個堡村是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其濃郁的民族工藝深受游客歡迎。
原始惹巴拉秘境撈車河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河村享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土家之源”、“中國土家第一村”、“土家織錦之鄉”、“湖南省級生態村”等美譽,是知名的民俗文化研究基地,也是民俗文化旅游勝地。
撈車河村是由撈車、惹巴拉、梁家寨3個村寨組成。洗車河、靛房河在此匯流成撈車河,河流自然沖擊形成了3個村寨,風雨涼橋將三村相連,村子被筆架山、比寨山、董補山三山環繞,三山三水令撈車河成為隱匿于深山的風水寶地。
撈車河古村是國家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里耶——烏龍山風景名勝區”核心組成部分。村內自然生態資源豐富,撈車古村文化遺址從新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明清時期,出土文物以春秋、商周、漢代陶片為主,被考古界認定為苗兒灘商周文化大遺址的北部區。
撈車河古村有土家民居287棟,均為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是武陵山區古樸、原生態土家文化保存得最為完善,最為活躍的地域,被民俗學家譽為“土家族原生態文化的天然搏物館”、“中國土家第一寨”。撈車河村民居在規劃選址、組合布局、彩繪裝飾上體現了土家人的命理思想、審美范式、工藝特性,把“道法自然”的思想發揮到了極致。
撈車河村擁有土家織錦、擺手舞、茅古斯、打溜子、咚咚喹、梯瑪歌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保留太陽河上龍舟、土家哭嫁歌等民俗文化。土家織錦,土家語稱為“西蘭卡普”,意為土花鋪蓋。茅古斯,土家語稱“帕帕格剌”,意為渾身長毛的人,為土家族原始的戲劇活動,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稱。
十八溶洞——別有洞天的“小張家界”
古夜郎國打敗仗后,便翻山越嶺來到湘西深山老林,發現了一個能容納幾萬人的大溶洞,且洞內有十八叉溶洞,洞洞相連,于是便定居下來,休養生息,繁衍后代,故名夜郎十八洞。這是十八洞村名的由來。
十八洞村位于湘西花垣縣排碧鄉西南部,地處屬高山溶巖區,生態環境優美,境內自然景觀獨特,被習總書記譽為“小張家界”,有原始次森林——蓮臺山林場、黃馬巖、烏龍一線天、背兒山、擎天柱等景點,特別是十八溶洞群,洞洞相連,洞內景觀奇特,神態各異,巧奪天工,被譽為“亞洲第一奇洞”。村內瀑布縱橫,鳥語花香,高山峽谷遙相呼應,享有“云霧中的苗寨”之美稱。
十八洞村屬純苗族聚居村,苗族風情濃郁,苗族原生態文化保存完好,民居特色鮮明,有“過苗年”、“趕秋節”、“山歌傳情”等民族文化活動。每到春節,這里便有搶獅、接龍、打苗鼓等傳統習俗;每逢趕秋節,這里便組織舞龍、八人秋、椎牛、唱苗歌、苗族絕技等活動。該村還擁有苗繡、蠟染、花帶、古花蠶絲織布等文化旅游產品;有十八洞臘肉、酸魚、酸肉、野菜、苞谷燒等多種綠色食品。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苗寨調研,與苗族同胞促膝談心,謀劃發展,并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了十八洞模式的“可復制、可推廣”六字原則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十三字要求。從此,十八洞成了全國新一輪“精準扶貧”工作的“搖籃”,全國的精準扶貧從這里出發。總書記視察后,十八洞村聲名遠播,“11.3”也成為當地重要的紀念日。
三個堡村——酉水河上安靜的美男子
三個堡村位于酉水河中下游,距龍山縣城78公里。酉水河在這里美美地寫了個“U”字,使三個堡村三面環水,洗里公路西線貫境,使厚重歷史文化名城——秦城里耶與美輪美奐的洛塔石林于此牽手。南北走向的他洗山脈與老木嶺東西遙望,峰巒重疊,綠樹成蔭的兩座大山似兩道屏風為三個堡東西向守護。大山的寬廣胸懷是村域內的最好牧場。千畝林場與牛羊相映成趣,山澗瀑布、小橋流水,為村域打造生態旅游業和傳統豆制品加工業創下得天獨厚條件。
三個堡村民族特色濃厚,至今保留著神歌梯瑪、擺手舞、打溜子、土家織錦、哭喪哭嫁等古老習俗和民族傳統工藝。傳統工藝豆制品加工之霉豆腐,土家織錦之“十八”鉤、“老鼠迎親”等深受游客歡迎。
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由梯瑪主持,梯瑪演唱的歌即為梯瑪神歌。梯瑪神歌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包含土家族的歷史起源、哲學觀念、生產生活。神歌之外,還有擺手舞。古代土人作戰前跳擺手舞以鼓舞氣勢,擊鑼鳴鼓,蹁躚進退,氣勢恢宏。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