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分類培養提能力?層級管理激活力 著力打造引領農村發展的“領頭雁”隊伍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中共新泰市委組織部 字號:【

  山東省新泰市地處魯中腹地、泰山東麓,面積1946平方公里,人口141.3萬人,轄21個鄉鎮街道、916個行政村(居)、1個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百強縣、山東省縣域經濟30強縣。新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交通區位優越。近年來,新泰市緊緊圍繞“凝聚精氣神、建設新新泰”總要求,堅持“穩中求進、能快則快”工作總基調,以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為主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經濟社會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

  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始終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新泰市緊緊抓住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這個基層黨建工作的“牛鼻子”,實施村級“領頭雁”培育工程,做到培養有載體、管理有抓手、干好有保障、后備有力量,著力打造高素質村書記隊伍,為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堅強保證。

  一、實行“分類培養”,解決“不會干”問題

  為全面提升村書記引領發展能力,根據村集體收入、村級優勢產業發展等情況,將全市916名村書記分為三大類,通過分類培訓、分類指導、分類交流,同類對標、同類競賽、同類評優“三分三同”措施,建立學習、交流、合作、競爭“四個平臺”,引導他們比學趕超、突破跨越。一是經濟強村促提升。著眼打造村級發展“領軍方陣”,把集體收入過500萬元的經濟強村書記作為重點培養對象,成立“20村集團”,吸收30個特色產業龍頭村作為觀察員,加強與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的合作,通過與全國名村結對、外出考察游學等措施,強化村級之間交流合作,促進抱團發展,努力培育一批集體收入過億元村,培樹一批全省、全國先進村和優秀村書記。去年以來,先后組織部分經濟強村書記參加全國“村長”論壇和魯豫新型城鎮化村莊交流會,開展“全國‘村長’論壇走進新泰”活動,邀請全國知名村官和“三農”專家作報告,并通過召開座談會、組織論壇、對標定位等形式,引導各村找差距、定目標、理思路,村書記普遍反映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明確了方向,激發了干勁。二是特色專業村重指導。圍繞做大做強村級優勢產業,在具有一定產業基礎、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796個特色專業村,成立蔬菜、林果、畜牧等6個書記“發展協會”,組織農業、林業等部門,成立專家指導團,逐村把脈會診,加強技術指導,幫助解決問題,突破發展瓶頸。經常性組織蔬菜、畜牧等產業專題培訓班,提高了村書記專業化能力。組織各協會進行觀摩交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進一步壯大主導產業。近年來,先后打造了汶南黃花菜、天寶櫻桃、龍廷杏梅、石萊仔豬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和掌平洼、上豹峪兩個省級“最美鄉村”。三是發展潛力村強扶持。突出抓后進、補“短板”,把無資源、區位、產業優勢,集體收入較低的100個薄弱貧困村,確定為發展潛力村,設立書記“競技擂臺”,組織競賽排名,激發工作動力。探索發展“邊角經濟”、實施土地流轉、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建設設施農業租賃等村級增收“四條路子”,強化市直部門包保、資金幫扶、項目傾斜和強弱結對等“四個扶持”,落實每月指導、季度交流、半年督導、年底考核等“四項制度”,推動薄弱貧困村轉化升級。同時,注重評先樹優、營造氛圍,每年在全市評選集體經濟10強村,在特色專業村分6大產業協會分別評選20強,在發展潛力村評選10個集體經濟進步獎,對所在村書記給予表彰獎勵,并在市級設立1000萬元黨建基金,各鄉鎮配套設立50至100萬元黨建基金,優先扶持村級項目發展。通過實施分類培養,做到月月有培訓、季度有論壇、半年有觀摩,有力提高了村書記綜合素質,目前916個村全部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措施,加快了強村富民步伐。去年全市新增特色種植調整面積3.23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9%,村集體收入增幅達25%,已全部消除集體收入5萬元以下村。

  二、推行“層級管理”,解決“不想干”問題

  為充分調動村書記工作積極性,探索建立“書記分級、動態管理、績效聯薪、晉位升級”的層級管理模式,激勵先進,幫扶后進,切實解決了管理缺抓手、干好干孬一個樣問題。一是“規范化”分級。嚴格書記定級程序,實行績效考核和述職評議相結合,根據綜合得分,按照1∶3∶5∶1的比例,評定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書記。實行動態管理,村書記層級每年一評,一級書記由市委命名為“標兵書記”,二級書記由鄉鎮黨委命名為“優秀書記”,三級為“稱職書記”,四級書記不命名,被評定為四級或層級遞減的進行誡勉談話,連續兩年為四級的予以組織調整。落實績效聯薪,讓不同層級書記享受不同待遇,一級、二級書記當年崗位補貼每月分別增加100元、50元,三級書記不獎不罰,四級書記當年績效工資下調10%;連續被評為一級、二級書記的,由鄉鎮街道上調績效工資比例。二是“遞進式”升級。按照“一級樹標桿、二級創先進、三級抓提升、四級促轉化”的思路,強化梯次培養,進行分類包幫,對一級書記,由市委組織部直接管理,市級領導干部聯系,培養先進典型;對二級書記,由鄉鎮黨政班子成員聯系,進行重點培育;對三級書記,采取鄉鎮街道站所包保、與一級書記結對共建等措施,推動工作提升;對四級書記,采取鄉鎮領導干部倒排正包、市直部門包村等措施,強化指導幫扶,促進晉位升級。三是“過程化”管理。推行“三定兩評雙承諾”考評,每年給村書記定目標、定實事、定獎懲,明確努力方向,每季度組織一次考核評價,每半年開展一次述職測評,年初組織他們分別向鄉鎮黨委和黨員群眾承諾,主動接受監督。全面推行村干部坐班制,規定村書記每月坐班不少于20天,通過不定期督查、視頻監控等形式,督促坐班制度落實,確保群眾找得到人、辦得了事,去年共通報批評不按規定坐班的支部書記36人。實施村級“陽光三資”行動,嚴格落實鄉鎮對村集體資產、資金、合同、公章“四代管”,堅持市級審重點村、鄉鎮審一般村,開展村干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共處理違規違紀村書記28人,規范了他們的履職行為。通過實施層級管理,進一步增強了村書記的榮辱感和工作積極性,提升了“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確保了村級發展穩定。新泰圓滿完成2014年村“兩委”換屆,換屆秩序和人選質量實現歷史最好;去年全市信訪量同比下降13%,在泰安市群眾滿意度考核中穩居前列,其中“干部工作表現”評價項目連續三年居各縣市區第一位。

  三、開展“暖心行動”,解決“無心干”問題

  為解除村書記后顧之憂,在全市開展“暖心行動”,健全激勵保障機制,讓他們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情感上有關愛,保證安心舒心工作。一是強化政治激勵。每年“七一”前夕,評選表彰一批“標兵書記”和“群眾滿意好書記”,并組織先進事跡報告會,在新聞媒體進行宣傳,優先推薦為各級勞動模范和“兩代表一委員”,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村書記工作的良好氛圍。近年來,全市涌現出了加快發展不停步的牛寶偉、郭兆波,帶領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致富的劉少林、劉方軍等一大批先進村書記群體。二是落實待遇保障。推行村書記崗位補貼市級統籌,通過“一卡通”發放,績效工資由鄉鎮街道根據每年考核情況發放,并根據村集體收入增長部分的一定比例提成,目前村書記補貼待遇達到人均2.8萬元,最高的可領到9.6萬元,特別是對連續五年被評為一級書記的,明確其享受鄉鎮機關干部工資待遇。實行退休村書記退崗補貼鎮級統籌,通過市級補助一塊、鄉鎮自籌一塊的辦法籌措資金,確保了及時足額發放。一些退休書記高興地說:“每月能領退休金,黨組織沒忘了我們。”一些在職書記也反映:“退休有‘勞保’,讓我們吃了‘定心丸’,干工作更有勁頭了。”三是體現情感關愛。在落實好各項待遇的同時,各鄉鎮設立“關愛基金”,對村書記做到重大挫折、生病住院、天災人禍、家庭變故“四必訪”,由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走訪慰問,送去黨組織的溫暖。每年由鄉鎮黨委書記進行一遍談心談話,加強溝通交流,為他們指路子、教方法、鼓干勁,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激勵他們干事創業。

  四、實施“推優計劃”,解決“無人干”問題

  為不斷壯大村級班子的生力軍,堅持選育并舉,注重選拔培養后備干部,有效破解村書記隊伍老化、村級后繼乏人等問題。一是“源頭活水”蓄。在條件較好的村實施“星火工程”,組織返鄉大學畢業生到村任職,簽訂招聘協議,工資待遇參照公務員標準執行,鄉鎮財政提供基本工資,村級提供績效工資,對其中是黨員的明確為書記助理,不是黨員的明確為主任助理,落實工作職責和年度目標,督促他們履職盡責,對培養成熟的選任為村“兩委”成員或直接任命為村書記。目前已有187個村配備了“本土”大學生村官,在村級建立一批學歷高、潛力大、相對穩定的“永久牌”后備干部隊伍。二是放開視野選。采取入戶走訪群眾推、召開會議集中推、鄉鎮黨政領導推、合作組織會員推、在外創業能人推等“五推”措施,做好村級后備干部推選工作,特別是注重從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等黨員中選拔村書記人選。對推出的初步人選進行綜合考察,按1000人以下村4名、1000人以上村5名的標準,在全市建立起4100余人的村級后備干部庫。三是多措并舉育。堅持教育培訓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把后備干部教育納入村干部培訓計劃,建立定期培訓制度,由鄉鎮每年至少組織兩次全員培訓。推行后備干部列席村級會議制度,讓他們熟悉決策程序和事務管理。探索“一對一”幫帶制度,安排駐村干部、村干部與后備干部結成幫帶對子,實施跟蹤培養,促進后備干部自身能力和群眾威信“雙提高”。強化動態管理,每年開展一次后備干部述職評議,對表現突出、黨員群眾公認的,納入第一梯次,優先使用;對評議結果差、發展潛力不大的予以淘汰。同時,采取書記缺職直接用、班子調整推薦用、換屆選舉集中用“三用”措施,去年共有210名優秀后備干部被調整進村黨支部,其中71人擔任村書記,切實解決了后備力量“備而不用”、村書記崗位因無合適人選長期缺職等問題。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