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以“中國十大扶貧狀元”吳仁寶、“江蘇省扶貧狀元”吳協恩為首的村黨委一班人,始終以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為指引,既創造出了“堅持發展為民,創新產業轉型”的經濟業績,又逐步走出了一條“間接向直接過渡、扶志與扶智并重、輸血與造血結合”的扶貧之路。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過上了富裕生活的華西人,就遵循“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的理念,堅持做到富了“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及經濟欠發達地區)。近年來,圍繞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華西人又創新實施了“產業扶貧”等一系列新舉措。
特色之一:扶得早、扶智早
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華西就開始幫助周邊的前進、西巷、華明等鄰近村莊。起初,是用拖拉機為他們免費軋稻、耕田;后來,又向他們贈送了拖拉機、卡車等。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再到90年代初,不僅送錢送物,而且開始出資辦廠。當時,這些村的工業發展雖然有了一些起色,但到了審計查賬的時候,由于種種原因,還是虧損。其中,有個村集體資不抵債,村民個人的集資款也還不出。僅此一項,華西就幫助承擔了700多萬元。中西部地區的一些農村發展滯后,被吳仁寶老書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老書記感到:扶貧關鍵在于人,與其給每人一條魚,不如教會人捕魚的方法。所以,就形成了“扶貧先扶人,扶人先扶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新思路。為此,他組織25名村干部,分成4個組,赴陜、甘、寧、晉4省(區)考察了20多天時間,跑了12個地區,44個縣。回到華西后,他就立即召開村黨委會,決定配合好國家的“八七扶貧規劃”,力爭用7年時間,采取東西合作的方式,以及“一帶十,百帶千”的方法,幫助中西部培訓干部。自此,華西先后為中西部20多個省、區舉辦100多期培訓班,直接培訓了1萬多名干部,學員們的食宿、路費都由華西承擔,總共投資了1億多元。培訓班就像一架播種機,以智力扶貧的方式帶動10萬人脫貧致富,把致富農民的火種撒向了中西部地區。2006年初,吳仁寶老書記又提出了“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全國富”的思路,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開展互學交流活動,目前已為全國培訓基層干部近40萬人次,僅貴州一個省就舉辦了58期培訓班,人數達11560人。華西每年為各地村官培訓的費用達3000多萬元。2015年,華西就為各地舉辦了各類培訓班56期,培訓人數達5600人。培訓效果也很好,像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兩個村的牧民黨員干部在華西培訓后,變化非常大。一個是江車村,一個是尼巴村,由于歷史原因,這兩個村雖然近在咫尺,但牛羊不能混牧,村民老死不相往來,有親戚的也不能串門。記得這兩個村的干部第一天到華西時,連在一起合個影都不肯。后來,通過讓他們看華西的村貌、對他們講華西的歷史、跟他們聊華西的發展,終于用真情感化了他們。一個星期后,他們拍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張合影照,真正實現了從“械斗”到“握手”的轉變。同時,作為中央組織部、中央扶貧辦和國家農業部的教育實踐教育培訓基地,華西還為全國各地的實用人才和大學生村官舉辦了多期培訓班。華西還先后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國家商貿部所組織的越南、印尼、泰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黨政人員進行了培訓。培訓內容,已從共同富裕和改革開放,延伸到科學發展、社會管理、產業轉型等多個時代主題,并被眾多農村基層干部贊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黃埔軍校’!”吳協恩書記認為,哪怕來的1萬個人中,能帶動100個人,或者10個人,他們回去后把家鄉改變了,也是值得的!
特色之二:扶得多、富裕多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通過派干部、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又遠赴寧夏、黑龍江援建了兩個“省外華西村”。1999年建成后,無償移交給當地政府。其中寧夏華西村到2006年底,搬遷移民800余戶5000多人,建成住房2000間;開墾荒地一萬余畝,種樹18萬株,綠化面積1200多畝。與時同時,華西還對村民進行了技術管理的培訓,先后建成了木制地板、空心磚、氯化稀土、蕎皮枕芯、生物化肥廠等中小企業,被譽為“塞上華西”,村民收入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翻了近4番。在吳協恩書記當年蹲點負責的黑龍江華西村,他帶領當地村民經過幾年努力,就把曾經的一片沼澤地開發成了2500畝良田,1500畝水面,并筑起10公里長的主干渠,使良田變成旱、澇保收田。同時還辦起企業,使村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1000元,提高到了建成時的4000多元,也成為了“北國第一村”。在1995年7月24日,國家農業部在華西村專門召開現場會,表彰華西無償為欠發達地區培訓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基層干部所取得的突出成績,并授予江蘇華西集團公司“東西合作的榜樣,扶貧育人的楷模”的榮譽稱號。時任國務委員、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陳俊生專門發了賀信:“代表國務院向受表彰的華西村表示熱烈的祝賀,對率先為中西部地區培養人才,付出辛勤勞動的吳仁寶同志及廣大員工表示親切的慰問!”從2001年開始,華西村又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新舉措。所謂“一分五統”,即“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通過這種靈活、自由的方式,逐步納入周邊20個自然村共同發展,組成了面積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萬人的大華西。但是,這并不等同于社會上一般的并村。大華西1—13村的村委會,還是與華西村村委會一樣,是同一級的村民自治組織。華西每年都要為大華西支出近億元,包括發放糧食補貼、各項福利、老年人保養金、老房拆遷補貼、種植綠化等,還直接解決就業近4000人,間接解決就業近萬人,讓大華西老百姓共享了華西村的發展成果,實現了“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優教不忘小,三守促勤勞,生活環境好,小康步步高”。
特色之三:扶得新、善創新
在扶貧工作方面,華西村數十年的體會是: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既能“輸血”,又能“造血”。為此,華西又不斷創新了扶貧思路,也就是要大力發揚幫扶精神,樂于奉獻社會,力所能及地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特別是從2005年8月份,老書記親自倡導成立“華仁助學基金”起,到吳協恩書記要求建立“華仁扶貧發展基金會”至今,充分彰顯了華西人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一是對加入大華西的周邊村失學的孩子進行資助。所有受到資助學生的范圍很廣,既有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生,也有初中生和高中生,還有大專生和本科生。這些學生,有的父親去世,有的母親病故,有的家人得了絕癥,有的是父母離婚。種種原因,導致他們不能順利完成學業。華西對幼兒園和小學生每人發1000元,對初中生每人發2000元,對中專生、高中生每人發3000元,對大專生每人發4000元,對本科生每人發5000元。最近幾年,雖然在人數上和金額上與前一次相比少了一點,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華西人在“小華西建設大華西”強勢推動下,貧困的家庭已經越來越少、幸福的指數已經越來越高。二是為了更好地履行企業的社會公民責任,形成本企業關心、支持和發展慈善公益事業的長效機制,扶持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目前華西不僅成立了“華仁助學基金”幫助大華西范圍內的失學子弟重返校園,而且遇到企業有特困職工時,以及社會的弱勢群體,還組織村民、職工自發募捐。包括外省市的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華西都會主動積極地捐助慈善資金,由此真正形成一種“全民共同參與,社會共同出力,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新氛圍。三是“華仁基金”沒有把幫助的對象局限在大華西之內,而是把范圍擴大到了各省,從而也把華西的影響力推廣到了全國。比如,從基金中抽取了一部分資金,資助了100名全國農業科教興村杰出帶頭人,連續三年每年每個省一名。這既是老書記生前的意愿,也是華西人一貫的胸襟。
特色之四:扶得精、產業精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了扶貧開發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這場攻堅戰。進入現階段,華西又以多年的扶貧經驗為依托,積極實施產業扶貧這一新路子。產業扶貧以產業為基礎,以扶貧為目的,使貧困地區由“輸血”向“造血”轉變,進而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習總書記曾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在吳協恩書記看來,產業扶貧就是精準扶貧的具體表現形式。從江蘇省的相關座談會上,到全國“村長”論壇上,他都多次提出了產業扶貧這一理念。他認為,扶貧并不是單純地給點錢,給錢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給點子、給政策、給思路,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不準可能就是絕路。現在都在講“新常態”,新常態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處理現在的事情。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因此辦法一定要創新。華西村通過產業扶貧,引導被幫扶村挖掘自身特色、建造增收載體,培育合適人才、帶動百姓致富。在西部地區,華西已經與新疆達西村、西藏曲水村、寧夏華西村等結成對子村,借助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合作開發新能源產業及金融產業。而且,新能源產業一做就是20年以上,目的就是幫助他們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像在寧夏、新疆等地,華西正在建設農光互補分布式電站。對于當地村民來講,這不僅能解決部分就業問題,還能獲得良好的種植環境。華西還拿出部分股份無償贈與當地農村,讓村民不僅在現代化的農業設施中提高了收入,而且也享受到了光伏產業發展帶給他們的實惠。華西還準備在當地發起設立金融租賃公司,這樣既可以把自治區內的太陽能發電、大型農業機械以及紡織等產業充分結合起來,還可以面向全國及全球開展業務,為自治區的產業升級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也為當地的人才交流起到了推動,因為通過引進外來人才,不僅能促進當地人才的培養,而且能激活當地優勢的利用。通過多年實踐,總結產業扶貧,起碼有六大優勢:一是帶動了當地就業;二是資助了農村建設;三是改善了村民生活;四是創造了地方稅收;五是培養了相關人才;六是達到了長期幫扶。這也正如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使貧困群眾有更多公平的發展機會,推動精準扶貧更加有效,更可持續。
(華西村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