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農業公園研討會在寶山村舉行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楊秋生 字號:【

  9月24日下午,第十六屆全國“村長”論壇分論壇——中國農業公園研討會在寶山村會議中心舉行。

  參加研討會的有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洪遠,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課題組組長沈澤江,中國國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公園課題組首席專家喬惠民以及課題組專家、中國農業公園成員單位和創建單位的代表等。

  本次研討會是2016年8月27日在河北保定易縣狼牙山于家村舉行的中國農業公園專家研討會的延續和升華。論壇結合專家觀點,根據各創建單位分享的經驗以及提出的問題,闡述了農業公園創建的現實意義,明確了創建目的,為未來創建工作奠定了基礎。

  什么是中國農業公園

  會上,喬惠民首先就中國農業公園的概念、體系和創建情況進行了介紹。喬惠民認為,要建設中國農業公園,需要搞清中國農業公園的基本概念。

  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旅游休閑產業園區形態,中國農業公園是指由農業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所具有的景觀美值、人文底蘊、鄉愁符號、游憩要素、休閑功能、銘念意義等資源稟賦構成的主題公共區域。

  中國農業公園,是農業觀光旅游的升級版,是農家樂的升級版。如果說城市商業服務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業態是城市“綜合體”,中國農業公園則是農業旅游休閑的特色“綜合體”,是立足農村廣闊的國土空間,立足鄉村自然資源、生態資源、農業資源、文化資源、景觀資源,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再生等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農業發展、城鎮化建設與農耕文化、地域文化、鄉村文化等相結合而成的一種具有生態休閑和鄉土、鄉愁、鄉韻體驗旅游的高端模式。它需要“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以原住居民生活聚落為核心,涵蓋美學化的農業景觀、生態化的農時田園、藝術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農事組織、科學化的農業生產以及新型化的農業社區。

  同時,他推介了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中國農業公園創建課題組與農業公園專業委員會的研究成果,即由課題組組長沈澤江編著的《中國農業公園》一書,該書是全面闡述高端農業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一本專業著作,是打造高端農業旅游、休閑、大健康綜合體的實戰型的參考讀物。

  中國農業公園指標體系解讀

  會上,喬惠民對中國農業公園的指標體系進行了解讀。

  “中國農業公園”創建課題的正式研究始于2004年,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特色村工作委員會牽頭,邀請國內外有關專業機構和專家合作,在北京聯合成立了CCRD中國農業公園創建課題組。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反復斟酌,于2009年研制出《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包括的10+1項一級指標和若干二級指標,一級指標主要是:①鄉村風景美麗指數;②農耕文化濃郁指數;③民俗風情獨特指數;④歷史遺產傳承指數;⑤農林牧漁發展指數;⑥生態環境優化指數;⑦產業經濟發展指數;⑧農民生活展現指數;⑨服務設施配套指數;⑩品牌形象塑造指數,后來,又特別附加一項 “規劃設計協調指數”。

  該體系10+1的一級指標中,前4項指數是要求與農業文化相關的風景、風物、風俗、風情具有吸引廣大旅游休閑者的資源稟賦與基本質素;第5項指數是指產業結構中必須有農業產業(包括農林牧漁)作為主導方面;第6項指數是對創建單位實施綠色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與考量;第7項指數指農業公園必須以村域范圍和農業產業化實體經濟園區范圍為主體來規劃布局和開發建設;第8項指數指盡力保留原農戶、農民、農工的人居原生態,居民生活情景應活化與融化在農業公園游覽體系當中;第9項指數是對農業公園必要接待、服務、質量、游憩、安全等設施的檢驗;第10項要求在走中國特色農業旅游之路的前提下,創意塑造不同農業公園自身個性形象、差異性產品和特色品牌,同時又要求融入全國中國農業公園連鎖體系,盡量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理念、統一戰略,必要時可集合經營、橫向互補甚至集合資本經營。增加項“規劃設計合理指數”是為了特別強調農業公園的建設開發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之上,強調必須規劃工作,努力前瞻,盡量前置,按照國家有關政策法規規劃立項、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和資源空間。

  中國農業公園創建工作實踐回顧

  喬惠民對中國農業公園創建工作實踐進行了回顧。他認為,課題稱為“創建”不如稱為“共建”,因為農業公園的工作是由全國性“三農”社團來主持的,與創建單位之間是一種自愿、平等、互動、共享的關系,不是純行政體制下的居高臨下的關系。多年來,建設中國農業公園一直堅持科學理性的研究評價方法,一直奉行公益服務精神,一直奉行一條清規,即在調研、考量、評價任何農業公園候選單位時,絕不收取評價費用。

  2004—2009年是創建工作的準備階段。課題組選取了農業和鄉村旅游排頭兵——浙江滕頭村,江蘇蔣巷、河橫村,上海前衛村,遼寧大梨樹村等作為模版,先著力研究具有不同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鄉村旅游的升級換代與鄉村旅游綜合體構建中的戰略、策略問題,特別是著力研究中國農業公園的基本概念、創建條件、實施主體、遴選流程、考鑒方法、評價要素、指標體系、品牌統一、管理監督、規劃設計、創新傳播等問題,后來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強化了發展低碳生態農業和創意產業方面的要求。中國農業公園指標體系反反復復研究才基本定型,也使得創建門檻比較高。

  自2009年來,中國農業公園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園形態,作為農業旅游綜合體,融入了各屆全國“村長”論壇和綠色村莊年會的平臺進行推介。

  2009—2014年先后有中國綠色第一村——浙江奉化滕頭村、中國低碳村第一個創建單位——上海崇明前衛村、亞太國際低碳農業獎獲得者——江蘇姜堰河橫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常熟蔣巷村、全國文明村鎮——遼寧鳳城市大梨樹村、國家紅色遺產名村——河北邢臺前南峪村等通過逐個課題化作業、嚴格的研究評價程序而入選首批“中國農業公園”;

  2012—2014年,北大荒紅興隆墾區管理局作為現代化大農業產業園區和農業旅游實體單位入選農業公園,河南商城郝堂村、江西婺源嚴田-甲路村、云南紅河州勐龍村等一批全國有影響力的美麗鄉村加入中國農業公園行列;

  2015—2016年間,廣西玉林的五彩田園、河北北戴河的戴河村及集發農業觀光園、四川彭州寶山村、河北省易縣于家莊村、四川溫江魚鳧原鄉等成功創建中國農業公園。

  目前,正式創建了16個中國農業公園,另有幾十個項目成為中國農業公園創建單位,從一定程度上引動著升級版農業旅游的高端發展,向世人展現“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嶄新風貌。

  最后,喬惠民介紹了課題組的目標:從2013年起,通過5年的試運行,再利用10年的時間,擬在全國共建100個各具特色的中國農業公園。為了謹慎起見,目前階段這項工作還不敢過快地推進,因為它畢竟是一項新事物,還有許多規則需要探索、實踐、修訂、完善。未來幾年,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特色村工作委員會、農業公園專業委員會會同農業公園創建課題組將嘗試加快步伐,專門組織好這項工作的深化推廣與精準實施。

  會上,喬惠民為山西臨汾甘亭鎮創建單位頒牌。

  此外,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研究課題組專家、廣東利湟集團總裁湯智群從資本下鄉的角度,介紹了江西婺源嚴田村中國農業公園項目創建情況;專家張悟綱介紹了海南那大鎮五村聯創中國農業公園項目;浙江東陽花園村黨委副書記金牡丹介紹了花園村中國農業公園牡丹主題園項目;山西長治振興村書記牛扎根書記介紹了振興村格桑花園項目。

  作為平臺的中國農業公園

  沈澤江認為中國農業公園最關鍵的是謀發展,要契合發展的理念,并利用好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是籌眾智,智慧共享;二是籌平臺,不僅交流,還要投資;三是促發展,推動一二三產融合。沈澤江強調,中國農業公園的平臺不僅僅是智慧的平臺,更多是發展的平臺。希望大家抓住機遇,更好地發展,服務于更多的鄉村。

  宋洪遠作了總結講話。他指出,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利用全國“村長”論壇,給大家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策劃了兩個可推動的項目:一是中國農業公園,這是建在村莊上的公園,是一種創新,也是一個鄉村旅游的綜合體;二是豐富了各種文化館藏,如中國農村博物館、全國“村長”論壇紀念館、名村收藏館、中國村志收藏館等,這些館不僅僅是收藏,也是產業,如在浙江花園村的中國農村博物館,有館藏,有研究院,著重研究中國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這些館與產業連接起來,則形成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更重要的是這兩個項目為農村發展設計了很好的發展理念,為資源稟賦好但缺乏資本注入的村莊產業發展選好了題材,找準了發展的思路。同時,宋洪遠對中國農業公園的發展提出了三點思考:

  一是對中國農業公園有進一步的深化認識,這不只是一個公園,更是一個產業,一個帶領村民致富的平臺。中國農業公園是中國的公園,是全體村民的公園,是村集體土地上而非國有土地上的公園,是萬綠叢中一點紅,是沒有圍墻的公園,是一個共享的、開放的、創新的公園。

  二是要總結以前創建的經驗,針對不同特色的中國農業公園,設立不同的創建模式,探索不同的發展途徑,為以后的創建奠定基礎。

  三是多渠道促進中國農業公園的發展,目前社會有發展需要,如何促進發展是我們進一步探討的主要問題。通過研討會對公園創新認識,總結經驗,創新發展可能會促進大的轉變與發展。

  最后宋洪遠對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提出了自己的期許,希望通過本次中國農業公園研討,在以上三點基礎上能夠就怎樣建設、怎樣推進以及深化認識等方面來總結經驗、促進發展。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