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印象之山水
淡竹是個好地方,山青、水秀、林幽、峰奇、瀑美。淡竹鄉地處仙居縣西南部,離縣城39公里,處于國家5A級景區——神仙居景區和仙居國家公園的核心地帶。來淡竹,印象最深刻的是鄉干部對淡竹的定位——心有歸處,人淡如竹。從這里不難看出,淡竹鄉政府正致力于打造人類心靈的棲息處,其自然資源則強調原生態、無雕飾、有品位。
淡竹鄉下轄13個行政村,我們走了一半。這里,森林覆蓋率達91.3%,“天然氧吧”實至名歸。行走在淡竹,隨處會看到或大或小的山體瀑布,溪水跌落溝谷又形成了或大或小的潭。據說,最美的淡竹是在雨后,大大小小的瀑布成為山間的交響樂,霧靄蒙蒙中,山如仙境。看到淡竹的山水,會讓人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記》雖然記錄的是湖南永州,但其描述的景觀與如今的淡竹相當契合。仿似千百年來,淡竹的山水就是以這樣姿態與永州山水相輝映。清冽的水,青翠的山,山水之間縹緲著云與霧,稱之為仙境無可厚非。
鄉村建設實驗室
如果說淡竹自然資源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是“山水”,那么這里的人文資源則是“創意”。在淡竹,鄉村建設實驗室很出名。下葉村的小景觀設計出自這個實驗室,溪邊獨具淡竹特色的“下面停車、上面搭帳篷”的露營基地也出自這里。總之,鄉村建設實驗室是“創意”的代名詞,是年輕的淡竹鄉基層干部的頭腦風暴基地。這個鄉鎮干部團隊被上級領導稱為最有情懷的基層干部。
我們有幸采訪了這個團隊的核心人物——淡竹鄉黨委書記王策。在談到這個最有情懷的團隊時,王策是這樣解讀情懷的:鄉村的消失與基層干部脫不了干系,守住鄉村是基層干部的責任與使命。做一個有情懷的干部,首先要真心地愛淡竹,還要真心愛鄉村建設。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鄉村情懷,這些平均年齡38歲的黨政班子成員自己用心、動腦、動手設計規劃他們的村莊。王策解釋說,之所以起名為實驗室,源于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就像上大學時的實驗室一樣,做實驗需要小心謹慎的探索,要引領領域發展的前沿,更重要的親自動手、親力親為。因此,他們這些干部秉持著科學、謹慎的態度,來建設家鄉。由此,他們組建了“心有歸處,人淡如竹”鄉村建設實驗室,積極探索“和美鄉村”建設新模式。
和美鄉村建設中,他們邁出的第一步是保護環境,對村里實施環境整治,人畜分離,整治黃皮屋,然后是見縫插綠。在保證村居環境的整潔后,他們有意培養村民的綠色生活習慣,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總結形成了《綠色公約》十條。為了讓村民養成綠色的生活習慣,他們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督促村民遵守公約,并對村民實施定期檢查,第一次檢查時給遵守公約的村民獎勵一塊肥皂,第二次時獎勵毛巾,第三則是獎勵雨傘,如此循環遞進,幫助村民養成了綠色的鄉村生活習慣。《綠色公約》為農村綠色化發展,創建綠色居提供樣板,具有積極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這就是鄉愁
在下葉村,淡竹鄉黨政班子用了11天的時間,將原來的墳墓堆改造成了文化廣場。他們巧用方法說服村民遷墳,又自己動手扛起厚石板,鋪路、砌墻。廣場建成后,他們沒有鋪草坪,而是灑了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有的稻谷。開春之際,高高低低的麥苗長出來,洋溢著濃郁的鄉野氣息。浙江省委副書記王輝忠來淡竹調研時,得知下葉村廣場上種麥苗當綠化。王策他們解釋道:“麥苗當綠化,不光經濟,還不怕踩,又有鄉村生活氣息。”領導聽了之后直接感嘆道:“這就是鄉愁啊!”
王策是一個有情懷、有才華的基層干部,《綠色公約》十則是他關在辦公室一條條思索完善的。除了情懷、才華之外,他更是一個講故事的能手。這個草坪故事充滿了感染力,當別人談起從美國高價引進的草坪后,王策自己很自豪地笑了。談到他的草坪,談到淡竹的建設,王策滔滔不絕,整個人精神煥發。
淡竹啟示
與淡竹的山水和人告別,回去的路上沈澤江老師問我,走過這么多的村莊,這次淡竹之行有什么收獲?我不假思索地道:“鄉村建設需要很多個王策這樣的基層干部,需要很多淡竹鄉黨政班子這樣的團隊。”在數次的村莊發展經驗總結上,鄉村發展需要一個好帶頭人的想法基本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在帶頭人之外,在淡竹發展經驗之中,我們還得到這樣的啟示,它體現為五個關鍵詞:黨建、創新、結合、制度、百姓。
啟示之一是黨建,鄉村建設需要在黨組織的帶領下,建立一個有信念、有情懷的團隊,引領鄉村發展。淡竹鄉黨政班子正是在黨的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秉持著堅不可摧的信念和情懷,帶領村民致富,致力村莊發展。
啟示之二是創新。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當前鄉村發展的動力。創新和創意讓王策這個團隊在眾多的基層干部中脫穎而出,創新讓淡竹鄉的文化創意產業散發勃勃生機,創造了“淡竹模式”。
啟示之三是結合。淡竹鄉將綠色發展理念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將發展規劃與市縣的整體發展戰略相結合,有效地整合村莊資源,帶動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啟示之四是制度。淡竹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態化制度,如《綠色公約》,如干部下鄉六項規矩等,通過制度的創新,形成一種常態化的規約,長期有效地執行下去。
啟示之五是百姓。淡竹鄉組織部某位基層干部曾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如何富民。鄉黨委班子進行家鄉環境整治,建立了有效的機制,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家辦起了農家樂,這既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增加村民收入,也有效地扼制了當前的“空心村”狀況。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