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預言,“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將成為影響未來世界發展的兩件大事。
單從量的城鎮化角度來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歷經上百年時間才走過的進程。但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步入一個以城市化代替城鎮化的誤區,巨大的城市虹吸效應又加速了“城進農退”,導致城市擴張和農村衰退兩極分化,極大弱化了中間層面城鎮發展應有功能地位,讓城鎮化成為“夾生飯”。
“鄉愁”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主題,是對家園印象、家鄉情感的詩意般描繪和藝術化表達,具有“精神還鄉”的縱深內蘊。幾千年來,我國城鄉差距一直不大,主要原因是城鄉雙重循環制度在起作用。比如說,中國特有的科舉制度讓農村的有志青年通過趕考流到城市,退休之后一般還會告老返鄉,解甲歸田,置數畝良田,成為鄉紳。這種城鄉的人力雙重循環使鄉村不至于陷入衰落。而今日中國之“鄉愁”較以往有所不同。可以說,“鄉愁”是城市化挖掉的“根”。同時,“鄉愁”其實也是“城愁”,是從鄉間走到城市里的那個群體不光“愁鄉”,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我國目前出現的“鄉愁”“城愁”現象,都是因為單向的資源流動造成的。
總體來看,由政府主導的這一輪城市化,因追求土地城市化,缺乏人口城市化,致使部分新城陷入“空城”“睡城”“鬼城”的擴張困境,發展理念“不食百姓煙火”,發展目標也并非老百姓“碗里的菜”。經濟底蘊和政策配套缺位的物質城市化,對于廣大民眾就像一面流動著的無形“城鄉界限”,把城鄉統籌演變為城鄉統“愁”。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城鎮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之一。化解“鄉愁”“城愁”現象,必須處理好城鎮化中“物”與“人”這對辯證關系,精準定位,制度發力,厘清城市發展邊界,增強鄉村發展動力。這個最佳黃金分割點就是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并以此為天然屏障守住鄉村自然與歷史風貌的底色,而國家倡導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正是對過往盲目城市化的頂層糾偏。
“微笑曲線”理論由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提出,將一條產業鏈分為研發與設計、生產與制造、營銷與服務三個區間,其中生產制造環節處在產業鏈低端。新型城鎮化亦是如此,是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綜合體。在新型城鎮化這一發展鏈條上,一端是發展城鎮經濟產生的效益,一端是深化配套改革釋放的紅利,再把中間環節單純“物”的城鎮化所產生的較低經濟社會效益放進去考量,顯然是兩高一低的態勢,三者連線就是一條鮮活生動的“微笑曲線”。
由此可見,新型城鎮化不僅需要基層創新與頂層設計相結合,更是改變思維慣性、革除體制藩籬的改革“深呼吸”。U形曲線底部城鎮物質建設要想補齊短板、拉長短腿,就需要發展的推力和改革的拉力共同發力,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釋放更多經濟社會綜合效益,讓城鄉百姓擁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樣的城鎮化附加值就越高。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但關鍵是產業。沒有產業支撐,小城鎮縱使樓房林立,也只能唱“空城計”,城鎮發展就“笑”不起來。這其中,特色小鎮又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建設新型城鎮提供了范例。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建設特色小鎮要根據鄉鎮特色、產業特色、人文特色,差異化發展,走本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聚焦長處、抱團發展、重點突破,主攻強勢領域,發揮優勢疊加效應,實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達到“人”與“物”的最優配置。
工業化勿忘美麗中國,城鎮化勿隔斷鄉愁。要使山水鄉戀與城市文明融為一體,充分挖掘“鄉愁”GDP,圍繞“鄉愁”元素,進行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分層分類打造美麗鄉村“基本版”“標準版”和“升級版”。地方特色產業,包括生態人文特色,既是百姓薪火相傳的“傳家寶”,又是賦予百姓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助力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最佳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
新型城鎮化對于中國來講,不僅是一次空間上的人口遷徙,而是一次全面深刻的社會變革。李克強總理指出,新型城鎮化貴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寫好“人”字,要以著力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為切入點。
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環節是“化”人。要突出抓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首要任務,突出抓好提升城市功能這一關鍵主題。一方面創新政策供給,推動“人、地、錢、房”等領域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其是配套改革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等“三權”有償退出機制,多措并舉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另一方面設立與鄉鎮事權相匹配的財權,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投資項目和配套設施向城鎮轉移。唯有營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才能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讓每個人都出得去、回得來、住得下,最終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科學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經濟發展與配套改革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環環相扣,不可偏廢。新型城鎮化所釋放的經濟效益和改革紅利,不僅寫在城鎮居民的笑臉上,同時也刻畫出一條日益清晰的“微笑曲線”,讓之前難得的城市“后花園”變成遍地開花的“百花園”,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