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文化名鎮,川派盆景的發源地,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素有“花木之鄉”、“休閑旅游之鄉”的美譽,也是花木編藝產業集民俗文化集萃地、花木集萃地、編藝文化集群地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編藝小鎮”。近年來,為積極應對花木市場低迷,壽安鎮以現有植物編藝產業為依托,確立了打造植物編藝公園這一結合農業特色品牌和新型鄉村旅游的一三聯動產業思路,規劃建設鄉土編藝文化村落,使傳統花木產業突出重圍。
傳統市場受阻,新興產業突圍
同很多溫江的鄉鎮一樣,壽安也是以傳統的苗木產業為支撐,但是近兩年起,紅火了十多年的苗木市場開始走下坡路,市場需求下降,價格也降低了,如果再依靠傳統產業,恐怕很難找到出路。壽安鎮本來就有搞植物編藝的傳統,在轉型大潮的帶動下,村民們開始重拾編藝技能,而且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編藝大軍中。同時,村民的想法并非只停留在單純地把植物編成各種造型銷售出去,在眼下鄉村旅游正蓬勃發展的趨勢下,村民們覺得,園子里各種各樣的植物編藝造型,對城里人還是具有相當的吸引力,能不能把植物編藝和鄉村旅游結合起來,為村民創造更多的收入。村民的想法和鎮政府的想法一拍即合,在鎮里的支持下,以天星村13、14組為核心,對道路、溝渠進行改建,對環境進行提升,開始打造一個以編藝為核心的園區,壽安植物編藝公園應運而生。
植物編藝,是將植物的藤條按照創作者的思路進行編織造型,植物編藝的本質是通過藝術化的手段將植物變成創意的植物景觀,從而成為園林景觀藝術的組成部分。植物編藝公園中的產品采用紫薇、女貞、桂花、杜鵑、海棠等植物原料,塑造十二生肖、工藝字、中國結、亭子、花瓶等110余種藝術造型。除了漂亮的植物編藝,園中還有用鮮花裝點的彩色輪胎、自行車、破罐子、竹筒、彩色玻璃瓶、皮鞋……它們或在圍墻下,或在鄉村小路的轉角處,或在小院籬笆墻上懸掛,充滿了童趣。
目前,壽安鎮已建成花木編藝文化主題小鎮和500畝園區核心區,擁有編藝師400余人,專業合作組織3家,會員100余戶,帶動區域植物編藝種植農戶1000余戶3000余人,2名編藝師獲得“中國村莊植物編藝大師”證書,2016年被評為“中國村莊植物編藝研發基地”。通過規模聚集,發展鄉村旅游,花木種植戶人均收入增收一萬元以上,帶動周邊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苗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花農進行轉型升級的步伐積極主動了許多,如盆景、植物編藝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積極調整了產業結構的方向;在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推行景觀式苗圃、景點式園林,以花木產業聯動休閑觀光、生態旅游業發展;和盛土橋紫薇公園、壽安天星植物編藝公園等項目都引導了很好的發展方向。
漫步編藝公園,體驗藝術魅力
走進壽安植物編藝公園,隨處可見用花木精心編織的花瓶、亭子、人物和動物等景觀,它們還被賦予“玉鏡紫瓶”“紫薇花戀”“花塑人生”“魚鳧傳說”等富有創意的主題。而農戶們有的在地里進行編藝創作,有的忙著接待客商。走進這座別致的公園,道路兩側全是造型各異的植物編藝作品,有花瓶花籃、福字壽字、中國結、門、亭子、籬笆,甚至長頸鹿、大象、狗、雞……這些都還不夠,花農的創意閥門一旦打開,根本就收不住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花農不敢嘗試的。
走進紫薇林中,只見林木繁茂不見天日,一條新開墾出的三四米寬的土路,將密密匝匝的紫薇林“剖開”,使人們得以進入林中深處,紫薇花開的時候,這里宛如墜入紫薇花海,美得令人窒息。搞紫薇公園是全村人的共同愿望,村民們希望通過“一三聯動”,把苗圃變成公園,發展鄉村旅游。節假日的時候,紫薇園總是能吸引很多附近的市民前來:紫薇花下,爸爸媽媽帶著寶貝四處探索植物,充滿了歡快的笑聲。尋找途中,家長帶領著孩子認知了數十種不常見的植物,在樹林間模仿動物反觀世界、感受自然,他們還學習了多種求生繩結編法,最后在田地間親手選材,跟隨花木編藝老師學習盆栽制作,這里已經成為了市民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漫步編藝公園,園區道路是比水泥路還要高級的草石路,田間小路還用紅色的透水磚鋪成,既精致又花費不多,溪流潺潺,看不到一點垃圾,特別是房前屋后都栽種鮮花,使人眼前一亮。
園區提檔升級,公園變成花園
為了使園區提檔升級,園區通過淘汰一批、轉型一批、銷售一批、轉移一批、利用一批、保留一批、流轉一批,實現園區布局的優化調整。園區規劃布局精品展示區、創新編藝區、綠色空間區、林間娛樂區、濕地公園區、藝術交流區、旅游咨詢區等功能板塊,目前編藝公園中的作品主要采用紫薇、女貞、桂花、杜鵑、海棠等本土特色樹種為原材料,以十二生肖、工藝字、中國結、亭子和各種花瓶造型為精品代表,形成獨特流派和編藝產品。
園區以村兩委為核心,發揮黨員先鋒帶頭作用,以花木編藝專業合作組織為橋梁紐帶,輻射帶動園區內廣大花木種植戶,加快推動市場定位向家庭市場、辦公市場、定制市場轉型,產品種類向藝術化、個性化、小型化、品牌化轉型,種植方式向情景化、工廠化、標準化轉型,銷售方式向個體&中介、互聯網+、銷售平臺轉型,綜合展示以紫薇、桂花為主營產品的編藝產業發展形勢、精髓和特色文化內涵。正是這“四個轉型”,推進了市場的轉型升級。
園區將花木產業和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有機結合,以“3335”機制推進一三聯動融合發展,即抓好三個主體(群眾主體、營運主體、經營主體),盤活三類資源(林盤宅基地資源、農用地資源、集體資源),加快三個轉變(苗木景觀化種植、資源規模化集成、產業融合化發展),實現五權增收(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房產權、林權),這種“一三聯動”機制,也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
植物編藝公園以及其中的民居院落環境幽雅,適合 “城市人離開都市喧囂,到鄉村享受慢生活”的需求。植物編藝公園準備進一步融入咖啡館、茶道、國學、酒吧等元素,讓公園變為一個“有生活文化品味的展示和體驗點”。在連續兩年舉辦的溫江壽安植物編藝文化旅游活動中,植物編織公園年吸引游客數十萬人,逐漸發展成為營造園林景觀標識化、民居改造精致化和游道小品故事化的景觀藝術村落。這種指尖上的藝術,花木界的奇葩正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與風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