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五千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總是格外艱難,而這第一步正是從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南山鎮的中復村邁出的。中復古村,距長汀縣城42公里。關于中復村名字的由來,也經歷了一番曲折,據考證,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明初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復村為“半溪峒”。后因這個村子大多姓鐘,所以也稱“鐘屋村”, 1929年,紅軍攻入長汀城,改此村名為紅屋村。
當紅九軍團離開鐘屋村時,鐘屋村赤衛模范連、少先隊也跟著部隊一起轉移,后來全部加入紅九軍團進行長征。其余全村男女老少向涂坊、河田、濯田、四都等地疏散。國民黨軍隊于10月21日進占鐘屋村時,那里早已堅壁清野,十室九空,變成個無人村了。可是,國民黨為炫耀“戰績”,以諧音將鐘屋村更名為“中復村”,即中央軍光復之意。
中復村之所以有名,除了作為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外,還有最重要的是松毛嶺戰役。1934年秋,中央紅軍第九軍團在此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七天七夜的松毛嶺阻擊戰,9月30日,紅九軍團在該村觀壽公祠舉行誓師大會,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中復村田園山水交錯,古村落由兩條老街延伸開來,一條為東西走向,另一條為南北走向,形成十字交叉,其他小巷以此開枝散葉,縱橫交錯。中復村有豐厚的紅色文化,依托紅色文化,中復村的紅色旅游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村里有諸多革命遺址:松毛嶺阻擊戰指揮部舊址、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出發地舊址、紅軍征兵處舊址、紅軍二十四師師部舊址、紅軍占地醫院舊址、松毛嶺戰斗烈士紀念牌、抗日宣傳漫群畫群遺址、紅屋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水角哩九廳十八井。此外,12座客家人圍龍屋與紅色資源交織在一起,距今300多年歷史,保存較為完好,附近官坊石峰寨自然景觀、野生桂花群落、龍象山自然景點引人注目。
在諸多古建筑里,觀壽公祠最具特色,它始建于明初(1422年),清乾隆57年維修,是鐘家的祠堂,每年鐘氏家族的祭祀活動還要在這里舉行。當年松毛嶺戰役指揮部就設在這里。觀壽公祠古樸莊重,坐東北朝西南,穿斗抬梁木構架,中軸建筑由雨坪、門廳、天井、正廳組成,為“四水歸田”格局。正廳高大寬敞,后半部分有假屋頂,正廳中設祖牌位。左側護厝由下廳、天井、上廳構成。門樓飛檐斗拱,是長汀十大門樓之一。2005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出資作了維修,并將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復村人文豐厚人杰地靈,文化、商界、政界等名人眾多,有唐代杰出的園林藝術家鐘可大、唐代廣州刺史鐘紹高、明代地理師鐘文興、明代汀州巡撫史鐘勝生等,明清兩代出了進士21名和知縣以上的官員13名。
昔日長征出發地,今日魅力小村莊,中復村正邁步走在新的“長征”路上。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