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現代養生養老的新泰模式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山東新泰青云社區黨委副書記?張峰 字號:【

  社區養老實現“六個老有”

  近年來,山東省新泰市青云社區實施了一系列民心工程。養老金翻番、壽星獎補助、特困戶救濟、喪葬費補貼,出資代交新農合、新農保、城鎮醫保、平安家園財險、銀齡安康壽險、意外傷害壽險……5年來,青云社區共發放和投入資金2700萬元,社區居民直接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成果的同時,也帶動了社區內尊老、愛老、助老、養老的社會氛圍。

  為了發展社區養老事業,青云社區先后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組建“社區老年藝術團”,配備文娛體育設施。除了文化生活方面給予老年人悉心的關懷外,青云社區每月還給60周歲以上的老人發放300元的養老金,每年為50歲以上居民進行兩次免費查體,免費加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同時,對社區80歲以上的老人實行壽星高額獎勵補貼,即80-84周歲每人每年補助壽星獎2000元,85-89周歲每人每年補助3000元,90-94周歲每人每年補助1萬元,95-98周歲每人每年補助2萬元,99周歲補助3萬元,百歲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壽星獎3萬元,實現了社區居民“六個老有”。

  頤養天年的老年公寓

  新泰老年公寓是在青云社區老年人照料中心基礎上投資建立的集居住、餐飲、文化、娛樂、康復、醫療、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示范性省內一流老年服務機構,總建設面積3萬平方米。

  筆者走訪新泰市老年公寓,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一尊精神矍鑠的老壽星雕塑,充盈耳邊的是節奏舒緩的晨練音樂。本以為趕上老人們的早間活動,走進公寓內才發現,晨練已經結束。廣場上剩余幾個老人意猶未盡,三五成團,一邊聊天,一邊和著節奏活動手腳。老人們的談笑聲在清晨的公寓中回蕩。

  據院長介紹,新泰市老年公寓是泰安市唯一的一處高檔次、大型老年公寓,具有相當強的品牌影響力。來這里入住的老人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新泰本市,其服務范圍可以輻射到整個山東,甚至全國。公寓內備有完善的設施,食堂、洗衣房、醫務室、康復室、理療室、閱覽室、棋牌室、影劇院、活動室、多功能廳等服務設施。在保證硬件基礎設施后,又引進了先進的管理模式,對所有入住老人一視同仁。公寓倡導親情式服務,與入住老人聊天談心,為老人縫補衣服、修剪指甲是服務人員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此外,公寓聘用專業保潔公司打掃衛生、消毒,每天及時清洗老人的衣物、床單,陪同老人進行健身體育鍛煉。

  走進一位獨居老人的房間,年近九旬的老太太起身相迎。桌子上擺著小巧的茶壺,一杯淡綠清亮的茶湯茶煙裊裊。院長介紹說,這是老人們每天固定的飲茶時間,今天突然到訪反而打斷了老人的生活節奏。陽光透過窗戶照進桌面上的一杯一壺,生活變得愜意而悠閑。

  “這里不光環境好、文體娛樂設施配得全,對我們這些老人就像親人一樣好,還給我們配的營養食譜。”正在打球的張振東說。在他的介紹下,筆者環顧四周,只見假山魚池、綠樹紅花,在“老壽星”、“福壽石”等標志性建筑物的呼應下,一幅修身養性的世外桃源圖呈現在眼前。

  正是在幽雅的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及科學人性化服務等一系列的入住措施下,新泰市老年公寓入住率不斷提升,先后被確定為“新泰市重點建設項目”、“泰安市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重點項目”、“全國志愿服務制度工作示范點”等。

  養生養老的新泰模式

  中國進入老齡化時代,養老話題將會是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必須關注的問題。養老不僅僅是關乎老人個體,更是關系國家健康穩定發展的大問題。隨著家庭結構和家庭觀念的變化,養老模式從居家走向社會成為一種趨勢。家庭結構方面,傳統家庭正向核心家庭轉變,家庭規模日漸小型化,且經濟發展使得人口流動性增強,家庭成員分散,傳統四世同堂類型的大家庭基本解體。此外,“養兒防老”觀念日益受到沖擊,青年人的生活觀念跟老年人存有差異,多數老年人都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分開居住。新泰市老年公寓迎合了時代養老需求,它不同于傳統的養老院,是專供老年人居住、符合老人體能心態特征的公寓,既能體現居家養老,又能讓老年人得到社會化服務。它走出社區養老范圍,走向社會,其優良的硬件設施及人性化的管理服務,既填補養老市場的空白,又為老齡事業和服務業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

  隨著養老事業的發展,服務質量將成為養老業的核心問題,提供差異化的專業服務,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是養老產業的“必修課”。新泰市老年公寓正在學習運用這一“必修課”,倡導服務差異化,在細節處體現文明溫馨的優質服務,并將服務延伸到入住老人家屬的電話回訪中,竭盡全力地為入住老人提供優質的服務。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