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含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是21世紀最具想象力的產業之一。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已連續13年聚焦“三農”問題,并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同時,“十三五”規劃又將農業現代化作為“四化同步”短腿重點發展,并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先導,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以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發展什么樣的農業,取決于農業經濟基礎。中國古代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中華農業文明,延續數千年。至今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期,多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經營為主,但“小農經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已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需要。尤其與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所獲得的豐厚GDP和政績相比,地方政府往往“善小而不為”,農業農村發展客觀上受諸多因素干擾,不僅與當前“五大發展理念”不適應,還成了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以“五大發展理念”指導現代農業,主要是解決制約農業現代化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一把“總鑰匙”。我國地大物博、人多地少,城鎮化發展不充分,就農村來看,村莊形態多樣、地域文化各異,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適應各地農業基礎的多樣性,因地制宜甚至因村制宜,宜大則大、宜中則中、宜小則小。“小農經濟”盡管有落后的一面,但其改革穩定器與蓄水池作用依然需要。同時,“小農經濟”諸多的內在優越性也是現代農業必需的。“小農經濟”中的農民有充分開發土地和提高效率的本能,有“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的驚人生產能力。此外,“小農經濟”體現出的生態循環、生活情懷等農業天然屬性,是現代農業不具備的。
以“小農經濟”為鑒發展現代農業,關鍵是要緊扣“五大發展理念”這個中心,緊貼我國特殊國情農情這個重心,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小農經濟”。從“小農”立場思考改革,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創新農業體制機制放大“小農經濟”內在優勢,并疊加好農村綜合改革其他方面利好政策,正確處理好“五大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現代農業之間的關系,讓發展理念厚植于“三農”之中,讓農村綜合改革接地氣、聚合力、解難題。
“創新”重在變革現有農業生產關系,放大“小農經濟”內在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在規模化、機械化層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統”,但還未從整體經營層面解決“統”的問題。最近中央提出的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是調整農業結構和提升產業效益。農業作為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最主要載體,農業供給側改革實質就是“三農”側改革,基本主體應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農民合作共同體,具體是促進農民組織制度的現代化,聚焦提高其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要通過對“小農”組織制度變革,著重在“三權分置”改革基礎上深化土地確權成果應用,實現農民合作組織成員權與管理權統一下的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從組織上保證農民利益的長效性,以此為基礎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讓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協調”重在推進“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近年來國家提出的耕地紅線制度有效保障了農業發展所需用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政府GDP沖動。但農村改革沒有屢試不爽的模式,各地農村發展歷程不盡相同,不能光在表面上追求規模化,應注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協調推進農業現代化。切忌把大量的精力、財力投入到大規模土地流轉和機械化程度上,導致對“小農”發展厚此薄彼。要嚴守“農民得實惠”這一改革“生命線”,著力增強“三農”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善于整合各種涉農政策平臺,農村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社會精英,構建起支持農民首創的“統一戰線”,并提供好網上、網下,橫向、縱向等各種經營方式和產業鏈條的全方位服務與支持,在合作發展基礎上更好地延續和發揮農村文化文明優勢,并搭乘城鄉一體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東風再次綻放別樣光彩,讓“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綠色”重在探索出一條生態、循環、可持續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小農經濟”的生產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遵循了“物質可循環原則”。例如,一些地區農民種植雙季稻的同時在自留地上種植蔬果、栽桑養蠶、繅絲織綢,甚至垃圾入地、糞肥還田。這種原生態的微觀農業循環體系,與中央提出的大力促進農業縱向一體化和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維模式不謀而合,都是要走可持續、循環化發展道路。要推進農業龍頭企業與“小農”的合作,打造上下游全產業鏈,實現縱向一體化整合。將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橫向并聯,形成相互之間循環化利用的格局,實現橫向一體化發展。這種縱橫交錯編織而成的涉農產業網絡,不僅有助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產加銷銜接、農牧漁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還能促進外圍產業的集群發展,滿足更多農民就業、創業需求,培養造就新型職業農民梯隊。
“開放”重在讓“互聯網+”成為“三農”轉型升級發展的前沿陣地。互聯網時代最大的貧富差距來自于信息鴻溝。要承接現代農業“溢出效應”,就必須順勢而為彌補“互聯網+”這塊短板,讓城鄉二元結構消弭于無形。一是創新“互聯網+農業”模式。隨著“互聯網+”新消費模式涌現,除了提升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外,還要通過重建新型消費關系,盡量減少中間環節,破解食品安全問題,提升農民受益空間。二是創新“互聯網+農民”模式。互聯網思維與現代農業的疊加可以造就出一批“新農人”,依托互聯網技術對作物進行實時遠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建議。三是創新“互聯網+農村”模式。通過信息進村入戶,把全國60萬個行政村連成一張大網,形成農村大數據平臺,使鄉村從“小農經濟”的封閉性走向開放性,讓每一畝土地都成為每家農戶的“創客空間”。
“共享”重在利用城鄉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城市與農村再平衡。“小農經濟”既是一種農耕文明形態,更是現代人所向往的一種生活方式。現代都市人羨慕田園牧歌般的生活,而“小農經濟”可以重啟“鄉愁模式”。要轉變農村發展理念,讓鄉愁有所寄托,讓美麗形神兼備,用好城市和農村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對此,要充分發揮農民住房財產旅游開發和金融杠桿作用,吸引城市人進入農村休閑度假、居住養老,使農村土地升值、農業增值,產生“溢價效應”,實現新型城鎮化的就地突破,取得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之間的再平衡,讓農民共享深化改革紅利,讓城市共享農村發展成果。
當前,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明顯問題就是缺乏將“三農”問題置身于特殊國情農情下考量的擔當,對“五大發展理念”與服務對象不夠清晰和精準。對此,各級黨委和政府作為“三農”政策與服務的重要供給者,首要的是改革自身,切實為“小農”保駕護航,為現代農業指點迷津,全面清理當前“三農”領域的話語、政策和組織體系。特別是在大舉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要謹防GDP政績沖動,對只有“微利可圖”的農業經濟大而化之,切記心懷“小農之情”,以“挖地三尺”的決心和“入農三分”的耐心,與農民一道發展,把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培育成未來農業經濟的“操盤手”,為“三農”事業打開更大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含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是21世紀最具想象力的產業之一。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才能葉茂。唯有把“五大發展理念”落實到農村綜合改革中,植根于廣大農民利益中,成為“三農”事業攻堅克難的強大理論武器,才能以“小農經濟”為本,以現代農業為綱,綱舉目張,凝心聚力,合力推進“四化同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施政方略。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