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山東省新泰市委組織部帶領40余名村書記考察江浙名村的活動落下帷幕。該活動歷時5天,足跡遍布寧波市滕頭村、義烏市何斯路村、東陽市花園村、江陰市長江村、蘇州市永聯村、常熟市蔣巷村6個村莊。一行人近距離接觸、感悟名村發展歷程,學習村莊發展經驗。
此次活動是新泰市村書記精準培養計劃的一部分,也是新泰市委組織部人才培養的又一創新舉措。近年來,新泰市緊緊抓住村書記隊伍建設這個基層黨建工作的“牛鼻子”,對其實施“分類培養工程”,通過與全國名村結對、外出考察游學等措施,強化村級之間交流合作,促進抱團發展,努力培育一批集體收入過億元村,培樹一批全省、全國先進村和優秀村書記。本次江浙名村游學是繼去年考察干河陳村后的又一活動。時隔半年之久,與前次活動的不同之處是,此次行程更加緊湊,考察范圍更廣,學習任務更重。
本次活動考察首站是寧波市滕頭村。上世紀60年代,滕頭村以農業起家,8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第二產業,90年代初則將重點放在旅游等第三產業,如今的滕頭村以“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碧水、藍天”綠化工程著稱,形成別具一格的生態旅游區,把高雅的園林藝術與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有機的融為一體,大力開發生態旅游,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當天下午,告別滕頭村,一行人在大雨中奔赴何斯路村。何斯路村位于義烏城西,村內種植大片的薰衣草,如今鄉村旅游發展得如火如荼。村內從08年開始立建起了公德銀行信息庫,村中民風淳樸,生活和諧。
花園村被稱為浙江農村現代化的榜樣,走出了“以工富農、以工強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花園之路??疾烊藛T與花園村書記邵欽祥開展近距離交流,并參觀花園紅木家具一條街、中華百村圖等。
在長江村,最令人振奮是長江邊上的綠色環保拆船基地,在平坦的碼頭上,報廢船只被有條不紊的拆卸著,被拆掉的船零部件被分類堆放。
永聯村被譽為華夏第一鋼村,從最初的魚塘養殖,建立軋鋼廠,到如今鋼鐵第一村,永聯村走出了工業帶動城鎮化建設,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現如今的永聯村,農業生產徹底實現了科技化,一個姑娘動動鼠標就可以開展農業作業,改變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習慣。
蔣巷村是此次活動的最后一站,初見面時,果都鎮馬家莊村書記張進拿出了自己十年前參觀考察蔣巷村時,與常德盛書記的合照。十年后拜訪蔣巷村,雙方在老地方再次握手,攝影師記下了他們的又一個十年。蔣巷村懷著“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信念,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走出了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游旺家的發展道路,如今作為旅游名村,仍然保留著農耕經濟充沛的活力,甚至于把農耕文化奏成了一曲田園牧歌。
縱觀名村發展歷程,有共性也有個性。這些村莊的發展都證實了一條道路的正確,一種精神的引領和一種理念的引導。每個村的大致發展路程都是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出了一條工業化帶動城鎮化,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最終走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無論是滕頭的“一犁耕到頭”,還是蔣巷的“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都彰顯了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實干精神,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切實感悟所謂奉獻犧牲并非虛妄。這些走在村莊發展前沿的名村,不斷創新中國農村的發展模式,他們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將城鎮化發展成果惠及村民。創新、綠色、共享等理念帶領村莊越走越遠。
很多村書記表示,名村發展的模式不可復制,但可以借鑒。他們為這些名村書記的奉獻精神所感動,被實干精神所震撼。他們同時認為,新泰在發展中也有自己的優勢,重點是借鑒名村思路,因地制宜地挖掘本村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考察活動結束了,但學習才剛剛開始,期待他們在充分學習后投身村莊發展,建設新泰模式的億元村。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