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中國江河源館藏品鑒賞(十四)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班鋼?攝影/戴濤 字號:【

  汾河

  汾河,古稱“汾”,又稱汾水,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汾河源頭為山西省寧武縣境內管涔山腳下的雷鳴寺泉,流經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呂梁市、晉中市、臨汾市和運城市6個城市,在運城市萬榮縣榮河鎮廟前村匯入黃河。

  關于汾河源頭的記載,早已有之。《山海經》曰:在河之東,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無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漢書·地理志》載:“北山,汾水所出”。酈道元《水經注》“汾水”條載:汾水出太原汾陽縣北管涔山,東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注之。又南,洞過水從東來注之。又南過大陵縣東,又南過平陶縣東,文水從西來流注之……又西至汾陰縣北,西注于河。

  汾河源系列陶瓷作品由板畫《汾河源勝景》和瓷瓶《汾源情》、《汾河源即景》組成。《汾河源勝景》以寧武縣東寨鎮雷鳴寺入畫。雷鳴寺寺名來源,一謂汾源出水處山如空甕,地下暗河波浪搏擊,聲如雷鳴;一說,地藏王在此誦經,聲若雷鳴。因而,依山脊而建的寺被命名為雷鳴寺。寺廟坐北向南,建于半山。最下為戲臺,從戲臺拾階而上,登108級臺階到山門。山門兩側各以三間配房為襯,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山門中軸線上有木牌坊五間,牌坊兩側各建鐘、鼓樓。步入山門,在東西禪房簇擁下,一列七間正殿為該寺的主體建筑。整個寺廟殿堂櫛次鱗比、宏大巍峨。板畫將雷鳴寺放置在畫面遠景處,這樣既可以凸顯出雷鳴寺的全貌,也使其與近景處的汾河源頭湖泊形成對比,襯托出湖面的寬闊。紅墻、綠樹、青山、碧水,構建出一幅絕美地源湖寺景圖。

  瓷瓶《汾源情》,折口,短頸,筒腹,圈足。器身以簡練地筆法描繪了一幅汾源鄉村圖,聯排的房屋周圍是高聳的大樹,幾只形態各異地公雞在村邊進食、嬉戲,表現了鄉村生活的恬靜與盎然。汾河源頭民居多選用當地最為常見的石材和木材,其中木材多用管涔山原始次生叢林的華北落葉松和云杉。房屋一般順山勢高低錯落,一字排開,坐北朝南,避風向陽。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在山西省的政治、歷史、文化、經濟地位舉足重輕,被山西人稱為母親河。汾河雖然是黃河的支流,但年齡卻與黃河一樣古老。“汾河文化”原特指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分布在汾河流域的考古學文化——“丁村文化”,以丁村遺址為主的丁村文化代表了汾河早期文明。在漫長歷史中,汾河又滋生出晉商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形態。然而,自明清以來,隨著人類對河流依賴程度的降低以及山西整體地位的不斷下降,汾河文化也隨之衰落。如何重新認識、樹立和振興曾經作為山西文化根本的汾河文化,是學界、社會和政府都需要重視的問題。

  松花江

  松花江,中國七大河之一,是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西部以大興安嶺與額爾古納河為界,北部以小興安嶺與黑龍江為界,東部與東南部以長白山、張廣才嶺、完達山等與烏蘇里江、綏芬河、圖們江、鴨綠江為界,西南部以丘陵與遼河為界。松花江流域三面環山,整個地形沿松花江干流自西南向東北傾瀉,流域面積達55.8萬平方公里。

  松花江源頭有“兩源說”,南源為第二松花江,發源于長白山天池;北源于大興安嶺的伊勒呼里山中段南側,源頭為南甕河。一般以南源為松花江正源,其上游有頭道江、二道江兩條支流,兩流在吉林省靖宇縣兩江口相匯以后始稱松花江。松花江在吉林省三岔河鎮接受其最大的支流嫩江,而后向東北流至黑龍江省同江市注入黑龍江。

  松花江源系列陶瓷作品由板畫《松花江之源》和瓷瓶《松花江源·冬》、《北國之美》組成。板畫《松花江之源》描繪的是松花江源頭長白山瀑布奔騰壯闊的景象。在構思作品時,熊國輝大師沒有選擇人們耳熟能詳地天池景觀,以瀑布入畫,與其他的江河源作品形成差異。長白山瀑布是長白山天池的出水口,是天池北側天豁峰和龍門峰的中間的一個缺口,天池水先是在一段600米平緩的地上流淌,緊接著突然向北陡斜,在距天池約1250米的地方經伏牛石巨石的切割,水流改做一大一小的兩股從懸崖上一躍而起,從懸崖峭壁上飛流直下,像兩條飄蕩的玉帶。

  青花瓷瓶《北國之美》,折口,短直頸,筒腹微鼓,圈足。畫中一叢叢的草甸在雪地之間,青色與白色交替,錯落有致,層次豐富,而棧道又增添了北國的生氣。作品畫面活躍,布局疏朗,靈秀雅致,清新明快,極富有詩意,表現出作者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內涵。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首《松花江上》曾激勵無數中華兒女走上抗日道路。松花江流域范圍內山嶺重疊,滿布原始森林,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區。松花江是一個偉大的創造者,在江之南,她和遼河一起造出了松遼平原;在江之北,她和自己的北源嫩江沖積出了松嫩平原;在下游,她和黑龍江、烏蘇里江一起造出了三江平原。流域內土地肥沃,沃野千里,盛產大豆、玉米、高粱以及小麥,是當代中國當之無愧的大糧倉。

  鴨綠江

  鴨綠江,古稱浿水,漢朝稱為馬訾水。鴨綠江這個名字是八世紀中葉開始通用的,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寫到,“馬訾水一名鴨綠江,水源出東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鴨頭,故俗名之”。關于鴨綠江其名的來歷還流行著兩種說法:一說源自于滿族先民的語言(滿語稱為Yalu ula,意為“邊界之江”)的說法。史書記載建州衛女真常年生活在婆豬江畔(鴨綠江支流);二說因上游地區有鴨江和綠江兩條支流匯入,故合而為一,并稱為“鴨綠江”。鴨綠江原為中國內河,現為中國和朝鮮之間的界河,全長795公里,流域面積6.19萬平方公里。

  與松花江一樣,鴨綠江的源頭也在吉林省長白山南麓(另一條重要河流圖們江也發源于此),上游舊稱建川溝,流向在源頭階段先向南,經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后轉向西北,再經臨江市轉向西南。干流流經吉林和遼寧兩省,并在遼寧省丹東市東港附近流入黃海北部的西朝鮮灣。

  鴨綠江源系列陶瓷作品由板畫《長白山下鴨綠江》和瓷瓶《長白小景》、《春早》組成。鴨綠江水從長白山三奇峰南麓,流至苔原帶大旱河時,若伏若斷,至南天門懸崖,形成跌水瀑布一瀉而下,流入暖江。《長白山下鴨綠江》即以暖江段入畫,畫面中,兩岸陡峭,河谷狹窄,江水在亂石中穿行。大師突出了鴨綠江“綠”的特質,河流兩岸綠樹如織,滾滾流淌的江水,如一條翠色的絲帶,給人以將身入畫圖之感。

  瓷瓶《長白小景》,撇口,厚方唇,鼓腹下收,平足。瓶身用寫實筆法,描繪了一幅長白山鄉居圖。構圖上遠近結合,群山腳下橫臥著一座座散亂地民居,選材上以鴨綠江源第一鎮馬鹿溝鎮為原型。馬鹿溝鎮屬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其村落、民居建筑有典型的朝鮮族風格,一般都是六七戶聚居而成一個小村落,各戶之間的排列較松散、不整齊。民居多為井干式,通常選址于背風向陽的平坦地段,屋身平矮,屋頂坡度緩和,中間平坦,兩頭翹立。朝鮮族民居門的格扇做成落地,都為抽拉門。房前均有廊,進屋時把鞋靴脫在廊上,赤腳進屋,居室則是白天作起居室,夜間作臥室。室內外處可以席地坐臥。

  鴨綠江本為中國內河,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滿族先民的聚居地,遼金時期至明朝末年,曾有大批的女真人部族沿江居住,并以“yalu”一詞作為本部族的稱謂,史稱“鴨綠江部”,為明末建州女真人長白山三部之一。明初,李氏朝鮮通過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不斷向北擴張領土,至1443年在鴨綠江中上游設置了“西北四郡”,控制了鴨綠江東岸地區,鴨綠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的界河。近代以來,鴨綠江成為中朝兩國人民友誼的見證,“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曾激勵著無數志愿軍戰士英勇抗戰、保家衛國。

  渭河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由西向東流經渭源縣、隴西縣后,于鴨兒峽注入天水,從天水出甘肅省進入陜西,經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在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歷史地理文獻中關于渭河源頭的記載甚多,《山海經·西山經》說“……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尚書·禹貢》記曰 “(大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又曰“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灃河、涇河、漆水河、沮水都是渭河支流,在陜西省境內納入這些支流后注入黃河。《漢書·地理志》載:“禹貢鳥鼠同穴山在(縣)西南,渭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酈道元《水經注》記:“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號渭源城,渭水出焉。

  史書所記的渭河源頭鳥鼠山,是中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因鳥鼠同穴而得名,《尚書》有一則有趣記載:“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蜍,似鵝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 鳥鼠山西南出自秦嶺余脈,東北抵達隴中黃土高原,綿延百里,既是渭河的發源之地,又是洮河與渭河的分水嶺,其主峰在縣城西南二十五公里處,上有溝壑三條,稱之為“三條溝”,清泉三眼,稱為“品字泉”,三泉匯合為禹河,是渭河的直源。鳥鼠山的支脈南谷、五竹和首陽山等,也有溪流注入,共同形成了渭河。

  渭河源主題陶瓷作品由板畫《渭河之源》和瓷瓶《渭河風情》、《塞外江南渭河源》組成。《渭河之源》描繪的即是鳥鼠山脈渭河源國家森林景區入口。從渭源縣城沿西南方向25公里,就是五竹鎮,出五竹鎮,過天井峽大橋,進紅溝峽,至五竹鎮石頭溝村下紅溝溝口,就見一座山門猶如一條巨龍橫亙在眼前,山門右側清代名臣左宗棠所書“渭河源”三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遠處藍天白云下青山如黛,山巒疊翠,大片灌木、山花和水草為山谷鋪上一層五彩繽紛的地毯。旁邊渭河主源從山石間緩緩流出,從源頭開始,渭河就不是一條水勢洶涌的河,從上游到下游,其河床很寬,泥沙含量也比較大,河水在一年之間都是慢慢地流,渭河的“渭”也與此相關。

  渭河源森林公園內,九峰環峙,其一便是大名鼎鼎的首陽山。相傳,商代末年的伯夷、叔齊即隱居與此。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扣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詩經》中的《采薇》就托于伯夷、叔齊之名而作。

  瓷瓶《塞外江南渭河源》,折口,直頸,溜肩,長圓腹,圈足。器身畫飾設色淡雅,以寫意的筆法表現出源頭山居圖景。大師特別突出的是水的處理,水災山、村之間穿行,以具有運動感的線條,增強水的氣勢和流動之美。構圖上強調了近景、中景、遠景的空間表現。作品畫的簡介而靈動,實中有虛,描繪出一幅清幽淡逸的河源畫面。

  渭河從發源地開始澆地、惠及兩岸萬頃良田,其灌溉面積約等于黃河總灌溉面積的三分之一,是甘、陜兩省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渭河在灌溉農田,造福于民的同時,也創造了無比璀璨的渭河文化,渭河流域也成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源地。伏羲女媧、炎黃傳說、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大禹治水、姜子牙垂釣……諸多傳說都與渭河有關。渭水“三源匯鳥鼠,一水興八朝”,歷史上在渭河流域建都的有西周、秦、漢、晉、北魏、北周、隋、唐,這些朝代都為中國歷史填寫了極具特色的章節,所產生的文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燦爛的文化。無數文人墨客都曾留下過稱頌渭水的詩篇,如賈島的“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李白的“ 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李商隱的“玉壺渭水笑清潭,鑿天不到牽牛處”等。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