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依托區位優勢?扮靚魅力鄉村 建設美麗實力幸福北戴河
時間: 來源: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文/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人民政府 任晨

  近年來,秦皇島市北戴河區始終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發展要求和目標,堅持以城鄉一體發展為導向,以中國農業公園創建為契機,積極引導農村多重業態融合發展,因地制宜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繁榮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可喜成績。2015年,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全國政協報等媒體多次對北戴河區農業農村工作進行宣傳報道。

  一、北戴河農業農村建設現狀與成效

  總結分析“十二五”期間北戴河區農業農村建設的現狀和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北戴河區圍繞“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業增收”這一主線,以創建富庶、文明、和諧,宜居、宜業、宜游世界一流明區為推手,認真落實黨和國家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全力推進農業“六化”(區域化、產業化、標準化、社會化、多元化、國際化)建設進程,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豐碩,農業技術服務等綜合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穩步發展,農村人均純收入從2010年的8006元增找到2015年的12326元,年增長10%以上。

  ——美麗鄉村成果豐碩。自2013年以來,北戴河區緊緊圍繞“避暑勝地·浪漫鄉村”工作目標,以省定重點村為重點,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質設計、高水平建設,堅持“面子”和“里子”并重,堅持產業與文化融合,全力打造內外兼修的美麗鄉村精品示范區。西古城村、西坨頭村、車站村、謝李莊村被評為“河北省美麗鄉村”,北戴河村、費石莊村成功入選“2015中國特色村”,北戴河村獲得2015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北戴河區被評為“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區”。2015年開展的北戴河村、費石莊村等7個村美麗鄉村建設,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為代表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成為推動和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種植結構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基本形成設施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優勢產業,設施蔬菜種植比率70%以上。

  ——先進科技廣泛應用。農業科技培訓和農業項目引進、示范推廣成效顯著。“十二五”期間,每年進行農業技術培訓11期,累計培訓農民技術骨干2500人次;通過新品種引進及旅游蔬菜品種引進展示,每年有50個糧食、蔬菜優良品種進入北戴河區;實施蔬菜生態種植、綠色韭菜栽培、蔬菜百畝方、休閑農業園區建設、綠色蔬菜標準園創建、暑期葉菜基地、暑期農產品質量監管等重點項目,提高了北戴河區蔬菜無公害種植水平、標準化種植水平和農產品質量。

  ——質量安全有效保障。“十二五”期間,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等各類執法檢查,平均每年進行執法檢查45次,出動執法人員180人次,檢查農資門市180個,為農業生產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5年未發生因銷售假冒偽劣農資所造成的坑農害農事件及非法銷售禁用高毒農藥的大案要案。集發蔬菜基地每年暑期累計安全供應蔬菜120余萬斤,對蔬菜生產企業生產和銷售的蔬菜進行抽檢,合格率保持98%以上。

  ——新型主體迅猛發展。“十二五”期間,北戴河區緊緊圍繞創新農村經營體制機制這條主線,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元服務主體,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扶持和引導農民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新科技推廣應用、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截至目前,已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50家,創辦家庭農場33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約4萬戶。

  二、“十二五”期間農業農村發展的實踐和思考

  雖然北戴河區農業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經濟發展新常態、農業發展新要求、環境保護新形勢的不斷變化,對我區農業農村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結合北戴河多年來農業農村發展實踐,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新趨勢,更加注重市場的適應性,功能的多樣性,產業的融合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全面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水平。

  ——更加注重市場適應性。立足區位優勢,著眼建立現代農業體系和農業現代化目標,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集中力量發展特色優勢明顯、市場優勢突出的農業產業,逐步從適應小市場向適應京津冀大市場轉變,從適應單一市場需求向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轉變。

  ——更加注重功能多樣性。農業具有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功能,全面提升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堅持一手抓現代農業發展,一手抓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和農業各項功能拓展。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更加注重產業的融合性。依托資源優勢,深挖中國農業公園內涵,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三退三增”為突破口,實現轉型升級。圍繞“環境美、生態美、精神美、產業美”以一產抓特色為主題,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積極推進智慧農業,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暨一二三相融合等特色農業助推全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挖掘農業文化內涵,探索農業與旅游、養生、文化創意的有機結合。

  ——更加注重發展可持續性。更加注重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從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入手,促進農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

  三、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間農業農村發展水平的展望

  (一)做好加法,著力提高市場競爭力

  1.擴大園區建設。通過園區建設,改善農業種植結構,要主動出擊,積極引進農業旅游觀光項目。深度洽談火星紅航天種子試驗園、郡清蘭農莊、中藥材展示基地項目。以集發現代農業園區為依托,整合戴河沿岸風景帶19個村落資源的打造中國農業公園,示范引領全區農業園區建設。以1+2+3=6的模式暨三產結合,打造第六產業,著力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向市場化、企業化、商品化和國際化轉變,做到產加銷環環緊扣,農工商緊密相聯,實現農副產品的多次增值,使農業產業鏈條得到延伸。

  2.提高基地質量。大力創建旅游農產品展示基地、北戴河區中草藥基地、戴河灣農業生態環保科技產業園基地等基地建設。以集發農業觀光園為依托,引導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推動農村土地集約開發,促進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以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為主線,凸顯外向、高效、生態、觀光等現代農業的特色,對農民增收形成更有力的拉動,建設集農業生產深加工與觀光旅游、養生養老為一體的特色基地。

  3.增加有效投入。在嚴格落實上級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糧食直接補貼等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加大農業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建議每年區財政安排資金一定資金用于支持農業發展。對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予以扶持。

  (二)做好減法,著力提高現代農業水平

  1. 提高設施化水平,減少農業生產成本。堅持“一產抓特色”和“三退三增”為發展方向,注重農業功能從以農產品生產為主向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并重轉變。“三退”即全面退出玉米等大田作物,退出養殖,退出低端民宿;“三增”即增加花卉苗木等經濟作物,增加土地流轉,增加特色高端民宿。同時,積極與京津對接,吸引京津的資金發展休閑農業、生態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等特色農業。

  2. 提高素質化水平,改變農民弱勢低位。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等作為重點培育對象,加強技能培訓,強化政策扶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領主導產業發展。要深入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強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逐步擴大農民免費培訓范圍和規模,力爭在全民創業和項目建設上實現新突破。

  3. 提高科技化水平,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大力推廣一批農業科技成果。種植業重點推廣旱作農業、模式化栽培、測土配方平衡施肥、膜灌滴灌等節水灌溉、營養塊育苗、露地多茬立體種植、秸稈生物發酵還田、病蟲害安全控制、設施蔬菜一網雙膜、護花保果、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等技術;蔬菜方面重點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節水灌溉、設施蔬菜障阻防治方法、蔬菜輕簡栽培、高效日光溫室建造、蔬菜種植大處方等項目。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加快農作物優良品種的培育、引進、開發和推廣,逐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三)做好乘法,著力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創新動力

  1. 深化改革體系。站在統籌城鄉發展先行區的戰略高度,堅持以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為前提,突出抓好美麗鄉村建設;以土地流轉為抓手,做大做強現代農業,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促進農村綜合改革。扎實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謀劃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2. 健全產業體系。構建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綜合體系。將農業產業相關環節緊密相連,構成一體化的涵蓋其價值的形成和分配的經濟系統。通過科學規劃農業產業布局,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培育知名品牌。

  3. 完善服務體系。加快發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信息咨詢等為農服務的相關服務體系產業,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服務體系,提供技術推廣的服務體系,提供資金投入的服務體系,提供信息服務、政策服務和法律服務等,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種“三農”服務。

  (四)做好除法,著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 優化農業發展布局。以規劃為指引,以鎮村功能重新定位為導向,加快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摸清農業資源和市場需求兩張底牌,建立科技支撐和資金支撐兩個體系,搭建農業綜合信息平臺,加強對農業生產功能、生活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的開發,向功能開發要效益。

  2. 提升農業生態功能。注重農業的生態功能,建立人與自然、都市與農業和諧的生態環境,使北戴河農業成為城市的花園和綠色生態屏障。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特色發展、集約發展和綠色發展之路,進一步抓好北戴河農業產業優化空間布局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區域合作,通過發展規劃、產業布局、生態涵養等功能,帶動北戴河特色農業產業板塊加快形成。

  3. 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互聯網+農業”就是通過信息流打通各個環節,形成一個完善的農業互聯網生態圈,大力發展農業電商營銷,通過互聯網將從農業生產、流通、營銷、服務等環節,進而變革市場和農戶之間的關系,鼓勵扶持發展智慧農業,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傳統農業中去,運用傳感器和軟件通過移動平臺或者電腦平臺對農業生產進行控制,使傳統農業更具有“智慧”,使北戴河現代農業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