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故里韶山村,是由原韶山、韶北、韶源三個自然村合并而設立的建制行政村,全域處于韶山核心景區。全村村域面積16.8平方公里,水田面積2300畝。全村共有46個村民小組,1300多戶,農業人口4500多人,黨組織原設黨總支1個,分設農村、企業和旅游3個支部,黨小組22個,共有黨員237人,2017年3月黨總支升格為村黨委,現下設農村第一支部、農村第二支部等6個支部。
2012年以來,韶山村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村內各項工作取得長足發展,社會面貌明顯改觀,村民幸福指數大大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治氣候明顯清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從自身做起,審議通過八項規定,率先垂范,出行開會,輕車簡從,不鋪設迎賓地毯,帶動了各級干部作風的轉變和整個社會風氣的好轉,勤儉節約已成為大家一致認可的好風氣,在百姓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以前,韶山每有接待任務,總是全線設卡,警車開路,興師動眾,讓老百姓頗為反感,各級干部也是有苦難言。十八大以后,這種現象徹底改變了。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不管從節日送禮到衣食住行,還是從大的紀律原則到小的工作細節,都與昔日不同了,請客送禮、公款拜年的不見了;官員之間吃吃喝喝、吹吹拍拍的減少了;文山會海講排場、警車開道搞特權等現象沒有了,這充分體現了黨員干部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的根本轉變。
另外,十八大以來,民主政治建設明顯改觀。以前的換屆選舉風氣較差,人民群眾頗有意見。十八大以后,這種現象明顯發生變化,特別是2017年村級支村“兩委”換屆選舉,請客送禮、拉票賄選不正之風基本消除,換屆環境風清氣正,同時組織意圖得到實現,老百姓感受到政治氣候明顯清朗了,這是十八大以來的第一大變化。
二、法治意識明顯提高
從黨的十八大首次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入報告,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以來,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就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學習的焦點,在領導干部與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下,法治權威正在逐步樹立,法律逐步成為公眾信仰。現在,在越來越多的人心目中,走到哪里,都說要走法律程序,找關系走后門明顯減少,法律要求承擔的責任不敢忽視了。在我們的周圍,法律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法律的保護也越來越嚴密,較之以前,我們周邊打架斗毆的各種社會糾紛大為減少,村民鄰里之間產生矛盾糾紛都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村、鄉主管部門的調解,緊急情況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報警處置。十八大以來,我們周邊沒有發生過惡性事件,這是十八大以來的第二大變化。
三、集體經濟明顯發展
十八大以前的經濟發展側重于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集體經濟基本停滯不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近幾年來,上級政府重視集體經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策略也提到了村級事務管理的重要環節,2016年,我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00余萬元,這是十八大以來的第三大變化。
四、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把解決影響群眾生產生活和身體健康突出的環境問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抓手。韶山市深入持久地開展文明創建、環境衛生整治活動,通過幾年的常抓不懈,人居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再也看不到白色垃圾滿天飛,污水臭水遍地流的現象了,取而代之的是生態美、環境美的美麗鄉村景象,如今我們這里很多老百姓,把早晚鍛煉散步作為必修課,關鍵的原因是道路好了,空氣鮮了,環境美了,青山綠水讓人陶醉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是十八大以來的第四大變化。
五、社會發展明顯優化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社會弘揚“正能量”,并先后提出黨員干部“四個意識”指導思想以及黨和國家“四個全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續開展,使得整個社會發展明顯優化。現在,我們的社會,正能量不斷上升,逐步形成了黨風正、民風淳的局面。韶山村在土地沖攤位拆除、滴水洞外環境治理、景區交通換乘等方面,都是因為黨員干部發揮了帶頭作用,群眾大局意識不斷加強的體現。同時,我們明顯感覺到,現在不管是產業發展,還是人際關系,或是社會風尚等各方面的社會發展明顯優化,這是十八大以來的第五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時間,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是很短暫的一瞬間,而中央領導集體用實際言行帶給社會的可喜變化是多方面多元素的,在此難以一一表述,就讓我們盡情感受這些變化,點贊和分享這些變化帶來的欣喜吧!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之一,我多次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特別重點關注了7月26日至27日習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班上的講話精神,總書記指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我相信,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是一次團結勝利的大會,是一次歷史新起點的大會,將引領中華民族從勝利走向勝利,從富裕走向強盛,終將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