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江蘇省金湖縣張壩村 發展綠色經濟?打造最美鄉村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吳天生 字號:【

  漕澤河偎依在村落旁,農家小院被綠樹掩映,古樸蒼勁的樺樹,風情萬種的紅櫸林,碧水汪汪的池塘……這一幅如畫卷般美麗的景象就位于淮金線路邊的江蘇省金湖縣陳橋鎮張壩村。

  近年來,陳橋鎮以生態創建為抓手,以項目引領為規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全力打造“最美鄉村”,張壩村便從中脫穎而出,爭當排頭兵。

  綠色項目蓬勃發展

  發展綠色經濟,當然少不了綠色項目。走進該村集采摘、觀賞、游玩、餐飲一體化“金綠源”采摘園景區,滿目皆是景點。果香如縷,綠蔭如蓋,從熱帶地區引種來的冬棗、雪桃、彌核桃等,叫不出名、沒見過面的新奇果木隨處可見。即使是黃瓜、辣椒、青菜等“大路”菜,也都以別樣的俏顏示人,處處皆是“驚艷”之景;在150畝的高架大棚展區內,果菜飄香,流水潺潺,精品薈萃,綠意盎然,30多個名優新奇果蔬組成了多個景點,形神兼備,意趣天成。“金綠源”承接著國內先進果木品種的試種、推廣和擴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信息大密度匯集,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此規模的項目只是該村其中之一,近年來該村按照鎮黨委“大力發展綠色經濟”要求,引進了多個“綠色”項目,立足生態環境,重點突出特色,讓項目建設引領生態產業發展,助推經濟轉型、產業向高層次躍升,使之成為了淮安市“南大門”及南京都市圈頗具特色的休閑旅游度假目的地。如東方園林景區、田小萌休閑農家樂項目、航天育種芍藥園、寧寶瓜蔞園等,不僅帶來了資金項目,增加集體收入,更扮靚了村莊環境,可謂一舉兩得。該村以原住民生活區域為核心,涵蓋園林化的鄉村景觀、生態化的郊野田園、景觀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組織形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打造出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休閑、度假、游憩、學習的規模化鄉村旅游綜合體。

  植樹造林處處風光

  樹木是綠色經濟的發動機。一座座農家小樓造型別致,掩映在綠樹叢中,顯出幾分幽靜;一條條筆直的水泥路穿村而過,路兩旁的林木花卉,排列整齊;農民休閑游樂園內各種花卉苗木多姿多彩,呈現出一幅村容整潔、綠色寧靜的美麗畫卷。一直以來,張壩村就把植樹造林工作作為重點抓手,廣泛宣傳造林綠化的好處,美化環境、增加收益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變成村民們的自發植樹行動。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栽植廣玉蘭、白玉蘭、銀杏、桂花等經濟、景觀林木;紅櫸園、葡萄園、蔬菜園……一個個特色農業板塊,一塊塊綠色田野,構成了一塊綠色農業的“大拼圖”。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樹木與富有農村氣息的村舍樓房交相輝映,洋溢著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趣。該村村委會聯系當地一家招商引資項目--瑞華種業,每年僅從出售樹木及衍生品中就收獲到幾十萬元,增加集體收益;一些農戶每年通過出售樹木產品就能獲得好幾萬元,集體和個人都從樹木出售中得到實惠。同時村里還創新工作思路,豐富造林綠化方式,采取租賃造林、竟標造林、拍賣林地造林、集體造林、承包造林等造林綠化方式,廣辟植樹造林融資渠道,全村村民掀起“比、學、趕、超””綠化、美化、彩化、香化”植樹造林新高潮。到目前為止,全村已植樹9.5萬余株,休閑綠地游園面積近2萬平方米,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樹中、人在綠中的良好生態環境。

  土地流轉村民受益

  張壩村是陳橋鎮首屈一指的民富村,一個蘇北小村如何能比肩蘇中甚至蘇南?原來得益于該村實行的土地流轉制度。自金湖縣委大力發展旅游,規劃城市“一主四輔”發展以來,張壩村搶抓機遇,以近兩倍于水稻承包種植的價格,積極鼓勵村民將本村近5600畝土地流轉給新入的東方園林項目。土地收益最大化,讓該村的村民樂開了花。然而,村書記陳緒東并不滿足于現狀,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使村民們投資無后顧之憂,他便積極聯系家中流轉土地而得閑的村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身體力行前往就近的其他鄉鎮尋求新型致富項目。經過多番考究,他選擇了當地俗稱“雞頭米”的農作物“芡實”作為發展項目。該作物兼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于一體,整個村民合作社承包并種植了近7000畝“芡實”。合作社以發展經濟為主線,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為宗旨,從項目引進、資金扶持、技術指導、銷售服務、幫貧扶困等方面為合作社社員提供多功能、全方位服務,形成了全村多種經濟有組織、有規模、有特色運行機制,打造了綜合經濟良性循環發展格局。就在有的村民疑惑于該項目是否能帶來收入時,來自福建的收購商找上門來,以近百元一斤的價格收購了大量芡實,合作社的村民喜出望外,僅僅半年時間就有了近3萬元的收入,其他村民紛紛加入,解決了近800人的就業問題。哪怕是芡實價格有些下跌,加上之前土地流轉的村民們也比往常收入翻了一番。“土地流轉以及我承包的20畝芡實真的是陳書記帶領我們致富的結果,現在我比隔壁村的種植大戶的收入都高不少哩!”該村二組村民鄭傳德如是說。

  民生和諧保障多重

  該村一直堅持“三公開”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村民的知情權。一是計劃公開,涉及村民利益的大小事項,全部向村民公開。上級安排的工作向村民原原本本傳達精神要求;自主決定辦理的重大事項、村民反映的亟需解決的問題等,都通過召開黨群議事會或村民代表大會,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二是過程公開,村里要辦的事讓群眾清楚,誰辦的、怎么辦的,村委都通過會議通報、發放明白紙等方式向群交代清楚。三是結果公開,村里對需要公開的事項,通過民主公開日、張榜公布、“陽光村務電子信息平臺”等形式,讓村民全面了解、知曉村級事務辦理情況。村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隨時隨地了解村“兩委”任期目標、年度目標以及黨務、村務、財務等村情村務。通過事前、事中、事后“三公開”,群眾的知情權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障,“隔心墻”拆除了,干群關系更加和諧了。除了保障村民的權利,生活保障也是面面俱到。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障覆蓋面,健全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分類施保、動態管理、應保盡保,創新工作措施,做好雙擁、殘聯、老齡工作,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目前,村民的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所有村民都享受到了免費的醫療保險,大病報銷不封頂。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新建一個以宣傳文化、黨員教育、便民服務、體育健身、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等各類公共服務集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大力推動文化活動的開展,中心內廣場舞、舞龍舞獅等活動演出不斷,使村民由配角轉為主角,由觀眾變為演員。對繁榮鄉風文化、活躍鄉村文化氛圍,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鄉風文明注重內涵

  項目有了,村民富了,當然是要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張壩村以精神文明建設為重點,促進農民精神面貌根本轉變,著力營造鄉風文明的新村貌。一是融入精神文化因素,大力推進生態建設,努力營造最佳人居環境。通過深入開展“政策進農戶,科技進農戶,法治進農戶,科技進農戶,健康進農戶,美德進農戶”活動,實現自然環境與群眾文明和諧發展;興辦“道德講堂”活動,開展用身邊人影響身邊人的方式,受到群眾普遍歡迎;每年開展的“張壩好人”、“最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一系列評比活動,通過自薦、群眾推薦、村“兩委”推薦等方式,層層挖掘身邊好人典型。二是從生活起居上入手,從改廁、改水、改廚、人畜分離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起,徹底整治“臟、亂、差”現象;全村生活垃圾實行定點存放清運,在農民集居區、公共場所、主要路段等配放垃圾桶100多個,建立保潔員和監察隊伍,實行全天候清掃保潔。加強農民集居區物業管理,確保區內通道路面清潔、房屋外觀整潔、車輛停放有序;今年以來,先后開展各類精神文明宣講活動15余場次,發放各類宣傳資料500余冊、各種禮儀手冊280多套,有力推進了鄉風文明進程。三是科技創新培養人才。今年,南京農業大學(金湖)現代農業科教示范園區落戶該村,集科技創新、教育培訓、產業帶動、國際合作與交流等多功能于一體,吸引了大量人才,村民們可以隨時向專家們請教農業方面的問題,有力地提升了該村的科技文化創新水平。

  如今的張壩村,在省市縣鎮各級黨委的引領下,通過全體黨員干部的努力,已成為一個實力較強、發展水平較高的小康村,群眾生活殷實、公共設施齊全、文化氣息濃郁、民風務實純樸、管理民主科學。通過省市級文明村、衛生村、法制村等等眾多榮譽的激勵,美麗張壩“最美鄉村”的名片將更加靚麗!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