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和村莊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三農”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目標,著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刻闡明“三農”工作的戰略地位、發展規律,為新時期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習總書記關于“三個必須”的重要論述,即“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最集中最鮮明地把“三農”強、美、富與國家強、美、富聯系起來,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和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因此,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農業轉型發展取得新突破的五年,是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五年,是深化農村改革穩步推進的五年,也是農民收入和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的五年。
五年來,我國農業轉型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論斷,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有力地推動了土地流轉和農業轉型發展,促進了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經營。據統計,全國已有7000多萬戶農民進行了土地流轉,占全國農戶的30%左右。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取得迅速發展,至2017年7月底,全國在工商部門登記的合作社達193.3萬家,比2007年底增加74倍,入社農戶超1億戶,占全國農戶46.8%,年收入比非成員戶高20%以上。在農業轉型發展中,各地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實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掘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等功能,形成了一批特色村莊和田園綜合體,特別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成為我國農村的重要支柱產業。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大力支持有條件的鄉村發展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為特色農莊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2016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21億人次,營業收入5700億元,預計到2020年,接待游客將達到40億人次,營業收入達到2.3萬億元。農業的轉型發展和組織化集約化經營,還有力地提高了農業科技化、智能化水平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左右,互聯網+農業近年來取得迅速發展,據統計,至去年底,我國涉農類電商企業達到3萬多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企業4000多家,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農業轉型發展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2016年,我國糧食“十三連增”,總產達到1.2萬多億斤。
五年來,我國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村莊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十八大以來,美麗鄉村建設成為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亮點。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新理念,各地村莊更加自覺地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做到天藍、地綠、水清、岸潔,村莊環境優美,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各地因地制宜,創新發展,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經驗。 浙江安吉縣是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發源地,自2008年初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已經進入了第九個年頭。全縣美麗鄉村建設覆蓋率達到100%,美麗鄉村精品村覆蓋率達到90%,形成了美麗鄉村的“安吉模式”,并在2012年獲得全國首個縣域“聯合國人居獎”。美麗鄉村建設使安吉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全縣財政收入2014年就突破了5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29.48億元,居全市之首,農業縣飛出了金鳳凰。上海市提出“美麗鄉村”建設富在產業、美在生態、根在文化,依據“田·園·家”理念,從生產、生活、旅游三方面著重對村莊的自然資源、產業品牌資源、旅游資源進行整合提升,實現五個化:生態環境自然化、特色農業規模化、生產過程規范化、農業管理制度化、產品流通品牌化。目前,全市已建成45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并正在進一步深化推進。江蘇省南京市提出了“五美鄉村”的目標,即空間優化形態美、綠色發展生產美、創業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態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美麗鄉村建設促進了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據統計,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去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7.4%,全國原有的68萬個行政村,已減少為60萬個。同時,美麗鄉村建設又形成了新的返鄉創業熱潮。據最新統計,目前全國已有700多萬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轉復軍人回鄉創業創新,投身現代農業和美麗鄉村建設,其中農民工達450多萬。
五年來,黨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進一步加大力度,農民收入取得明顯提高。增加農民收入,是黨的“三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農民致富,首先要培養新的農民隊伍,其次要多管齊下,提高農民收入,同時要在政策上考慮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種糧收入。十八大以來,中央連續每年下發一號文件,切實加大對“三農”扶持的力度,確保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從原3.34下降到2.91以下。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201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支農投入力度,著力優化投入結構,創新使用方式,提升政策效能,加快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資金安排重點補主產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收入和綠色生態。同時,加大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力度,通過集體資產股權量化、確權到戶,為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至去年底,上海市已基本完成村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鎮級產權制度改革正在深入進行。2016年總分紅15.00億元,同比增加了2.29億元,涉及分紅股民數147.89萬人,同比增加了23.89萬人,人均分紅1015元。因此,十八大以來的五年,是農民獲得感最強的五年、受益最多的五年。
(作者系上海市農委原副巡視員、高級經濟師)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