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不僅要建設好農業生產地和農民聚集地,還要發揮其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重價值和功能。前不久,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計劃,拉開了全省鄉村復興大幕。可以說,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是江蘇繼推出特色小鎮建設之后的又一力作,堪稱“中國夢”的鄉村復興之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建設什么樣的鄉村,還得看建立在什么樣的經濟基礎之上。從發達國家發展歷史看,均在工業化后期開始注重鄉村建設,而經濟發達的江蘇如今已站在這一歷史節點上,必須在全國率先作出抉擇。江蘇版美麗鄉村建設,是“特色+田園+鄉村”三者的有機疊加,抓住了美麗鄉村最主要的特征,為“三農”事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解決方案。這其中,特色是一種競爭力,田園呈現的是一種意境,鄉村則體現發展的可持續性。
我國各地鄉村景觀、形態和文化豐富各異,并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化和創新,加之鄉村休閑娛樂產品的豐富、自駕車擴大出游半徑等,鄉村旅游在城鎮居民休閑中的地位已大大超越當年,市場潛力巨大,消費需求旺盛,美麗鄉村建設將搭乘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旅游化的東風,再次綻放別樣光彩。由此可見,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與發展已不再局限于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江蘇模式”同樣可以移植到更多地區并落地開花。無論鄉村形態如何,產業結構如何,經濟發展水平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復興鄉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都有著相似的“基因密碼”??梢哉f,“特色+田園+鄉村”是走向鄉村復興、解開美麗鄉村建設的一組“基因密碼”,也給未來全國各地鄉村的發展提出了非常好的戰略性指導。
特色是競爭力,也是美麗鄉村建設魅力之所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核心,是對現有農村建設發展相關資源、資產及項目進行全面整合升級。對此,各地要因村制宜、依村而治,強化“頂層設計”,堅持“多規合一”,按照“一村一貌”、“一村一業”戰略規劃,將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高度融合,著力突出特色產業基礎、特色生態重點、特色文化內核三大方面。同時,借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生態+”、“互聯網+”等模式開發農業多功能性,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接二連三”價值鏈提升。
深耕農業、經營田園,既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和主業,也是一種新興、時尚的生活形態。唯有在做好農業主業這個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拓寬鄉村多元化發展路徑。長期在都市打拼的人們都羨慕田園牧歌般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鄉村田園能挖掘“鄉愁元素”發展“鄉愁經濟”。這要求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更加側重于“農”字,回歸老本行,精細化耕作好每一分土地,構建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大地田園景觀,并鼓勵每家每戶開展“微田園”建設,“移步換景”培育多業態鄉村旅游產品,多方并舉發力“田園綜合體”建設,推進鄉村全域旅游發展,促進“山水田林人居”和諧共生。
推進鄉村可持續發展,要求各地必須樹立科學政績觀,不為短期效果所困,著眼長遠、久久為功,逐步提升鄉村發展綜合競爭力。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一些地方存在著類似“大魚吃小魚”現象,鄉村發展空間被城鎮擠占、掏空,甚至出現“空心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政府官員政績觀偏差,以往“重城鎮輕鄉村、重工業輕農業、重市民輕農民”的固有思維,致使鄉村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各級黨委和政府作為“三農”政策與服務的主要供給者,當務之急是要改革自身,切實為美麗鄉村建設保駕護航,繡好城鎮和鄉村發展這塊“雙面繡”,用好城市和農村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力推鄉村漸進式、可持續發展,讓“繁華都市”與“田園鄉村”交相輝映。
同時,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堅持“政府主導、村民主體、市場參與”的原則,采取“綜合營建”模式聯動推進,重點保障“錢、地、人”三方面要素。這一方面要引導金融機構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金融信貸資源進行系統優化,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推進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新土改”,“喚醒”長期處于“休眠”狀態的農村資產資源。另一方面要以增強農民獲得感為根本,重視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整合各方惠農政策,形成工作合力和內生動力;激發村集體經濟活力,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還要加強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民俗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傳承鄉土文脈,繁榮鄉村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含中國特色的鄉村建設與發展模式,可以說是21世紀最具想象力的產業之一,將使中國農村發生“五千年未有之變局”。鄉村復興,少則10年,多則30年,各地要有持續恒久推進的心理準備,始終保持歷史的耐心和發展的定力,讀懂美麗鄉村建設“特色+田園+鄉村”這組“基因密碼”,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努力繪就“村美業強、人和民富”的優美畫卷,以層出不窮的美麗鄉村照亮“中國夢”的鄉村復興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黨委)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