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不出村就能上大學
“我目前的愿望是建一個能容納1000人的大專職業(yè)院校,讓周邊的孩子,不出村就能上大學。”再見牛扎根,是在黃昏時分的振興村,夜色尚未降臨,太行山脈里,初秋的涼意襲來。牛扎根一如往常,清瘦而疲憊,在繁忙的事物中脫不開身。在黨和國家倡導重視農(nóng)村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時候,牛扎根想一步跨過高中,直接進入5年制的高等教育。
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國的第33個教師節(jié),牛扎根33年如一日,每年的教師節(jié)都會為村里的師生們舉辦隆重的慶祝活動,風雨無阻延續(xù)至今。怎么描述牛扎根這個人呢?他是精明睿智的商人,又明辨大義是非;是勤懇耕耘回報桑梓的孺子牛村官,卻能深謀遠慮,持之以恒。從長遠看,效益最大的投資是教育,因此,說他是深謀遠慮的商人,一點也不為過。從投資成本看,教育的長期性和連續(xù)性決定了它投入的不菲,牛扎根多年的堅持,足觀其心性之堅韌,是非之明辨。他用行動表明,教育不止是國家的事情。從成為村莊的帶頭人開始,牛扎根一直致力于推動振興鄉(xiāng)村學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努力給孩子提供一個不窘迫的童年,讓孩子們不會因為地處農(nóng)村,而失去享受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機會。
在等待牛扎根的下午,筆者頗感閑暇,就想著先去學校轉一圈。在振興村的主干道上,不難看出,別墅區(qū)前最顯眼的地方,一排四棟風格相似的、用粉漆刷就的建筑就是學校,從幼兒園到中學俱全,第四座學校也在建設中,那時,筆者想著,應該是一所即將建成的高中。走近中學部教學樓,七年級新生在上課。他們剛剛由小學升為初中。筆者走過一個班級,看到他們正在開班會。老師站在臺前,背后黑板上寫有“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八個大字,學生們穿著紅黑相間的振興新校服,筆挺地坐著,像一個民族未來的脊梁。
老師講完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就問學生:“所以我們要怎么樣?”
“珍愛和平”,七年級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今天正好是“九一八”事變86周年,老師給新入學的孩子講述歷史,教導孩子們不忘歷史,珍惜和平。這樣不期而遇的畫面和鏡頭,讓筆者很是激動。在振興,紅色文化和歷史教育是其學校教育的一大特色。長治地處上黨革命老區(qū),振興村為了弘揚紅色文化,緬懷歷史,建起了紅色文化廣場和紅色收藏館。振興村的地理優(yōu)勢和歷史氣質決定了學校教育風格,這里的孩子在言傳身教中體驗紅色文化,學習村莊發(fā)展歷史和學校建設歷史。村子的早晨是被廣播歌曲中氣勢雄渾的《東方紅》叫醒的,而孩子們的早晨則從軍號聲響起的時候開始。
在振興,學校努力營造“讀書是時尚、學習成習慣”的氛圍。走進教學樓的長廊,每隔一段,墻上都會有一個圖書架,架上放置著各種各樣的書,每一個樓層書架上根據(jù)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和學習階段放置相應水平的圖書。校長郭丘介紹說,這是振興學校的圖書角,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水平量身定制。學校有標準的塑膠田徑運動場、微機室、多媒體室、語音室、實驗室等。學校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申請了山西省五人制足球特色學校和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剛成立的創(chuàng)客實驗室就旨在挖掘孩子的在數(shù)據(jù)編程方面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走在整個長治縣教育的前頭。
如今,學校共計有1500名學生,生源范圍覆蓋振興新區(qū)和西火鎮(zhèn),輻射到周邊其他村鎮(zhèn),還有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來振興學校,是沒有任何門檻的,除了繳納一半的伙食費外,其他的費用包括住宿、服裝等一切都是免費的。它和大多數(shù)國辦義務教育學校一樣,但又不一樣。學校以“品正、篤學、勵志、創(chuàng)新”為校訓,以“仁愛、精業(yè)、進取、求真”為校風,以“尚德、嚴謹、啟智、奉獻”為教風,以“自主、合作、求索、善思”為學風,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終身教育的辦學理念,堅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從一個村辦小學,到如今學制健全、面向全縣的區(qū)辦學校,振興學校形成了獨特的教育局面和教學風格,這與牛扎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再短不能短教育
30多年來,牛扎根始終保持著無與倫比的熱情來興辦教育,這與其年幼時的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或者說,幼時求學經(jīng)歷促成了他的教育情結。據(jù)牛扎根介紹,他兒時求學的地方是村里的老關帝廟。4個年級的孩子在一起上課,老師上完一個年級,再接著講下一個年級的課,其他年級的學生就自己讀書或者寫作業(yè)。用牛扎根的話來形容關帝廟的環(huán)境,那是“晴天一桌土,雨天一桌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牛扎根讀了4年。關帝廟的屋頂破了,村干部沒能力也沒心思管,牛扎根帶著同學,拿著椽子一根根填補漏洞。或許,關帝廟頂上的洞成了牛扎根以來不能彌補的遺憾,扎痛了少年時期不服輸?shù)男那椤PW畢業(yè)后,迫于生活的壓力,盡管成績優(yōu)異,牛扎根還是輟學了,開始干活掙工分,撐起一個家,自此再也無緣于教育。或許,憾于當時窘迫的教育環(huán)境,為村里孩子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教育條件成為牛扎根的執(zhí)念,彌補遺憾成為牛扎根辦學的動力。
1984年,牛扎根上任成為關家村(現(xiàn)更名為振興村)村主任,掌握了話語權的他,當年就為村里蓋了11間窗明幾凈的教室,讓村里的孩子擺脫了老關帝廟。村辦企業(yè)沒多少錢,當時就有村民提出異議,飯都吃不飽,為什么還要蓋學校?當時物資條件不怎么充足的農(nóng)村,人們普遍還是不怎么重視教育,牛扎根卻高瞻遠矚,力排眾議,開始了興辦教育之路。據(jù)牛扎根介紹,為了引進完善的教育模式,他上過北京、上海和太原,考察過天津和河南的學校,他說:“城里孩子有的條件,我們也要有。”考察完名村和名校的教學模式后,村辦小學秉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建起了文體中心,孩子們學習之余,還有手風琴課、乒乓球課等。
1993年,牛扎根重新蓋起了兩層小樓,共20間教室,可容納100多名學生。村辦學校的老師都是牛扎根向社會聘用的,他深知師資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千方百計聘請社會上的優(yōu)秀老師來任教。某天,牛扎根得知教過自己的牛滿紅老師被調(diào)到了西火鎮(zhèn),他就多次去勸說牛滿紅回關家村,并開出了優(yōu)厚的待遇條件。作為國辦老師,牛滿紅老師有心無力,他對選擇在哪個學校任教沒有自主權。牛扎根在征得牛滿紅的同意后,就不厭其煩地找當時學校的校長,為牛滿紅的轉學手續(xù)奔跑。最后,牛滿紅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任教。如今牛老師已經(jīng)70多歲高齡,退休后就住在振興集團統(tǒng)一蓋起的別墅里。談到起自己的學生,現(xiàn)在的村支書,牛滿紅老師說,從小時候上學的日常點滴就能看出來,牛扎根是一個好強的人,同樣做一件事他一定要比別人做得好,振興學校取得今天的成績,牛扎根功不可沒。
2008年,振興村開始了村莊改造,牛扎根為學校重新選址,在現(xiàn)在的位置上建起了3層主教學樓,3層的住宿樓和餐廳。考慮到學生不只局限于關家村,還有周邊很多村的學生,學校實行寄宿制,給周邊路途不便的孩子提供了方便。選址時是按照300人的標準來建設的寄宿制學校,不包括幼兒園和中學,可隨著小學越辦越好,學生越來越多,2年后,牛扎根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加蓋了2層,教學樓成為如今的5層高,餐廳和公寓樓也一并增加。
2012年,原西火鎮(zhèn)中學由于生源減少等諸多原因,被合并到縣里。這意味著,周邊村里的孩子要走到20公里外的縣城上中學。牛扎根看到后,果斷決定,在振興學校的旁邊建起中學。自此后,振興學校的服務范圍覆蓋了整個西火鎮(zhèn),從幼兒園到初中全面建成。
同樣是2012年,振興集團3號煤礦資源枯竭,在國家關停小煤礦的大政策背景下,振興村的經(jīng)濟跌到了谷底。牛扎根每天面臨的都是資金周轉問題,但是學校的運營不能停,教師的福利、孩子的學習不能停。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牛扎根果斷把自己的所有資產(chǎn)抵押,包括給孩子買的保險,向銀行貸款用于維持學校的正常運營和村民的福利發(fā)放。再短不能短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牛扎根的大手腕、大魄力,讓所有聽到他故事的人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30多年的興辦教育之路,前前后后共計投資6800萬。學校的一切供應,包括教師和孩子一年四季的4套衣服、食宿供應以及一多半的聘用教師費用,大都由振興集團承擔。近年來,牛扎根先后從企業(yè)拿出近3000萬元捐助教育事業(yè)、公益事業(yè),包括支援災區(qū)、支援本縣鄰鎮(zhèn)公益事業(yè)、支持西火鎮(zhèn)公路建設等。每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和教師節(jié),牛扎根都要給周邊的8所小學、幼兒園、中學的全部學生和全體教師買校服、西服,累計4000余套,價值500多萬元。凡是涉及到學校、學生的問題,牛扎根都嚴肅對待,嚴格要求,不遺余力投入大量資金,支撐校園的正常運轉。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振興學校在長治縣名列前茅,規(guī)模雖小,五臟俱全。2014年至2016年連續(xù)3年被長治縣教育局評為“紅旗大隊”;2010年至2017年連續(xù)6年被長治縣委縣政府評為“模范單位”;2015年被市文明辦評為市級“文明單位”。振興學校的辦學模式成為長治縣的典范。
學成歸來報桑梓
袁曉雪,上世紀90年代初出生于山西長治縣西火鎮(zhèn)關家村。山西師范大學畢業(yè)后,袁曉雪回到了家鄉(xiāng),在振興學校擔任體育老師。這個從關家村走出來的孩子說,她不喜歡城市生活,反而很喜歡家鄉(xiāng),在父母身邊盡孝,和學生們在一起,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
袁曉雪回憶,小時候,幾個學校組織考試,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師資質量成為選擇集中考試點的標準。他們最初是在別的學校考試,后來牛扎根翻新學校后,幾個學校的集中考試點就落在了自己村里。平時除了文化課外,還有音樂、體育和美術等。回憶自己的大學時代,袁曉雪沒有任何學費的壓力,因為考上了本科大學,振興集團頒發(fā)了一定數(shù)額的獎學金外,還包攬了袁曉雪大學4年的學費,家里只需要負擔點生活費。因此,袁曉雪的大學生活,沒有因為學費而發(fā)過愁,過得順風順水。大學畢業(yè)后,她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任教,對自己的學生要求也格外嚴格。在體育課上,有的學生問:“老師,我不喜歡這個運動,可以不參與嗎?”袁曉雪的回答通常是否定的,她說,她不要求自己的學生做得多么好,但是城里孩子該有的嘗試和體驗,她的學生都要體驗一遍,在體驗中挖掘興趣,增長見識。這樣,等他們將來走出這個山村,走到大城市后,不至于什么世面都沒見過。
袁曉雪的印象中,牛扎根是一個辦實事的人。以學校為例,凡是涉及到學校的事情,牛扎根都很重視,學校缺什么,他都會不遺余力地去滿足。同時,牛扎根又很有親和力,村里發(fā)展起了旅游,遇到村民,牛扎根都會聊幾句,給村民發(fā)展旅游提建議。在振興村,在振興集團的很多崗位上,有很多袁曉雪這樣的人,他們接受振興的教育,從振興走出去,最后又回到家鄉(xiāng)。不說故土難離,不說回報桑梓,不說葉落歸根,只因家里的生活很舒適。
30年后問初心
從年少時立志改變村里的教育,到如今30多年過去了。對普通人來說,曾經(jīng)的苦難都已經(jīng)過去,無論當初立下多么深刻的志向,也都會隨著時間的消磨而變淺。牛扎根是如何一直保持辦教育的初心?
他的回答很實在。他說,他對學校有著復雜的感情,自己知道有書不能讀的苦,這樣的苦頭他吃過了,就不想再讓村里下一代去受。因此,給村里的下一代、村莊發(fā)展的未來投資,一直是他辦教育的動力。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進,學校教育越辦越成功,他就越來越有自豪感,這也激發(fā)了他辦教育的決心與信心。最后,他想要這一方百姓的孩子們都畢業(yè)于振興學校,這樣,未來這一方土地上的人,都是振興學校的“桃李”,也是這片土地發(fā)展的人才保障。因此,哪怕學生們都走到大城市,他仍然給他們報銷學費,為的就是希望這些孩子們能增強家鄉(xiāng)情懷,對家鄉(xiāng)有一份敬畏回饋之心。牛扎根在做一個長遠的投資,收益不在現(xiàn)在,而在未來。
談到學校未來的發(fā)展,牛扎根很有雄心壯志。他正在籌謀與名校合作,為名師開辟一條綠色通道,在吃、住、行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待遇,打造一批素質過硬、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讓振興學校走出長治,走出山西,成為全國的名校。牛扎根秉持著“先辦校,后辦廠”的理念,正在籌建大專職業(yè)院校,通過與名校合作,引進服裝設計、旅游管理等方面的課程,建成一個容納1000人的大專院校,讓周邊的孩子們不出門就能上大學。同時,隨著學校設施的完善,相應的產(chǎn)業(yè)也都會完善起來,等到孩子學成,人才就直接被就地吸納。從不出家門就能上大學,到不出家門就能就業(yè),牛扎根在完善一個村莊的發(fā)展功能,讓出身農(nóng)村的孩子也能與城里孩子比肩。對于教育的成效,牛扎根的要求不高,他說,孩子們能學會成長,增長見識,長大后能夠頂天立地即為成功。這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百年人才儲備計劃,等到資源枯竭的時候,人才不枯竭,智力不枯竭,生存不枯竭,思想不枯竭。
牛扎根興辦學校的歷史,是農(nóng)村義務教育發(fā)展歷史的一個小小縮影。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正致力于推動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發(fā)展,對農(nóng)村義務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讓農(nóng)村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國家在努力,也支持和規(guī)范社會力量來努力。作為社會力量的一股細流,牛扎根在振興村那片紅色熱土上,營造一種尊師重教、尊重下一代的氛圍,也為振興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人、一個企業(yè)的能力也許微薄,但這種精神值得敬仰,這種做法值得效仿。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