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荊紫關位于豫鄂陜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美稱,境內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清一條街”、聞名遐邇的“一腳踏三省”、軍事署衙“協鎮都督府”、靈秀幽深的法海禪寺等20余處旅游景點和關于秦始皇、劉秀、武則天、包公、李自成、楊四爺、魯班、法海等許多故事傳說,自古至今一直為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168平方公里,轄37個行政村,296個村民小組,6.5萬人,擁有“河南省綠化模范鎮”、“河南省生態鎮”、“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重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等榮譽稱號。
荊紫關背倚猴山、面臨丹江,西接秦晉、南通鄂渚,因處軍事要塞、交通要隘,總冠名“關”“口”之謂。魅力古鎮的的形成,離不開丹江河的古代航運。中國最早地理書籍《禹貢》記載,早在春秋時期,這里便有了碼頭。西漢時,已形成集鎮雛形。唐朝中葉,南方許多物資都要通過此處運往長安;白居易、李商隱、元稹等大詩人,從長安南下也都曾路過這里,給荊紫關留下了輝煌燦爛的史筆。明清時期古鎮發展進入鼎盛,清朝中期,古鎮更是出現了“三大公司、八大幫會、十二家騾馬店和二十四大商號”的異常繁華景象,遂成為豫、鄂、陜附近7省商賈云集之地,是南北貿易的樞紐。
北十三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一條街”就是千年古鎮荊紫關的縮影,現保存有明清建筑2200多間,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令人嘆為觀止。山陜會館、平浪宮、萬壽宮、禹王宮等典型建筑風格迥異;劉家大院、陳家大院等富商住宅保存完好;古碼頭、古關門、古吊角樓與其他古建筑群錯落有致、相映生輝。可謂是南北建筑的大觀園,古代商業貿易的活標本,南北飲食文化的薈萃處,三省民俗文化的交會地。2001年,“明清一條街”古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腳踏三省”是荊紫關最為獨特的風景。在古鎮對岸,離鎮中心不足兩公里的地方,有一條神秘的小街。該街長不足百米,寬不過十幾米,卻有豫鄂陜三省人在此居住,號稱“三省白浪街”。街中央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三省界碑,三面依次有河南、陜西、湖北三省所書的碑文,游人踩在上面,可以體驗“腳踏三省、氣吞九州”的豪邁。小小白浪街,也是3種文化的交會點:向北,是以古都洛陽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峽為代表的長江楚文化;向西,則是以古都西安為代表的秦晉文化。于是這里便有了頗為有趣的風土人情——明明是門對門、門挨門的街坊鄰居,他們有說河南話的,有聽陜西秦腔的,有唱湖北漢劇的。真可謂“一塊奇石分三省,三種文化喜相逢。”
“法海禪寺”是荊紫關宗教歷史文化景觀。公元677年,唐高宗親自撥白銀,令尉遲敬德督建,委派高僧西峰禪師建寺于古鎮東北的猴山腹地。寺院為三進宮殿式構造,雕梁畫棟、石刻木雕相映成趣。原有大雄寶殿、中殿、藏經閣、文珠殿等百余間殿舍,現僅存30余間。寺院周圍有鬼斧神工溶洞群、清幽神秘八龍泉、懸崖絕壁千佛洞和萬佛洞、山頂觀游蛇、佛光照垂簾等八景,附近還有紫竹林、陡壁棧道、猴山睡佛等天然勝景,可謂放大的盆景,微縮的園林。與淅川香巖寺同為皇家寺院,有“上法海、下香巖”之稱。有詩贊曰:“瀟瀟竹影搖寒宮,森森寶剎動佛容。”
荊紫關古鎮以其獨特的南北建筑風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兵家必爭的險關要隘,近代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更是向世人講述了跌宕起伏的歷史傳奇。1938年2 月21日,毛澤東在致電朱德、彭德懷及長江局的電報中將豫鄂陜交界處的荊紫關,列為全國六大抗戰戰略支點之一。1946年6月,李先念、王震在中原突圍中率部經淅川,抵荊紫關,進陜南,為拉開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47年10月11日,毛澤東在部署解放豫西南諸電文中六次提到荊紫關這個戰略要地。指點江山氣吞萬里的毛澤東對荊紫關是眷顧有加。
今天,穿過歷史的隧道,我們重新審視飽經滄桑的古鎮,慶幸的是荊紫關古街在刀光劍影、炮火連天的戰爭中幸存了下來,成為回眸歷史的一大特色景觀。那古樸典雅、整齊壯觀、鱗次櫛比的古建筑群,令許多文人游客欽羨咋舌。著名作家賈平凹在此撰文,留下了《白浪街》等著作;中國書協主席張海現場潑墨揮毫書寫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荊紫關”。中央電視臺及香港影視公司等也在此拍攝了《雞鳴三省荊紫關》、《走遍中國》、《江河萬里行》、《包公》、《漢魂》等專題片和影視劇;2013年5月,荊紫關又登上國家名片,入選一套8枚的《中國古鎮》特種郵票,更加聲名遠揚。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建設“工貿經濟強鎮、文化旅游名鎮、生態文明示范鎮”三大戰略,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工貿經濟為支柱、文化旅游為引擎、脫貧攻堅為抓手,強力發展鎮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縣前列、全市20強,成為輻射三省邊界的中心小城鎮和特色旅游名鎮。
荊紫關,古老神秘的寶地,以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日新月異的新姿正向世人不斷展示其無窮魅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