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一庫清流競北上?滿山蒼翠滿山詩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劉微 字號:【

  編者按:河南淅川古稱丹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淅川依山傍水,旅游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調水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擁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天下第一渠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香嚴寺和荊紫關古鎮以及丹江大觀苑等景區。近年來,淅川堅持綠色發展,走出一條兩不犧牲、雙贏富民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贏利,逐步讓荒山變綠山,綠山變金山。

 

  淅川縣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處,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淹沒區、核心水源區、渠首所在地,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革命老區。為支持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淅川先后移民36.7萬人,移民遷安“四年任務、兩年完成”,創造了中國水利移民史上的奇跡。

  移民工作相對完成后,淅川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期,確保一泓清水送北京、農民脫貧致富、增強縣域經濟的任務圓滿完成。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提出生態和環境這條“綠線”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治任務,不講條件,不講代價,找準水質保護、生態至上與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就能走出一條兩不犧牲、雙贏富民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贏利,逐步讓荒山變綠山,綠山變金山。

  因此,新一屆淅川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強力實施“生態立縣、旅游興縣、工業強縣、創新活縣”四大戰略,以“水質至上、綠色發展”為主線,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保水質、護運行”大局,通過在農業產業中“種”綠,在工業產業中“植”綠,擦亮渠首生態品牌。一個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綠色產業鏈初步形成。3年時間里成功實現經濟發展重心轉移,在湛藍色的丹江湖畔、貧瘠的秦巴山片區,譜寫了一曲水清民富縣強的綠色凱歌。

  強化水質保護

  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

  “今年我種了1000畝樹,打理好了,成活率能達到95%……”在毛堂鄉八龍山上,造林大戶陳登科指著漫山遍野的樹苗對記者說。

  陳登科是毛堂鄉一名普通農民,近年來,借著林業改革“春風”,他承包了數千畝荒山植樹造林。這幾年,看著自己種的樹綠了荒山,保了水質,美了環境,陳登科臉上樂開了花。

  在淅川,像陳登科一樣承包荒山的造林大戶有35戶,他們常年扎根在荒山上植綠護綠。

  為構筑南水北調中線源頭“生態屏障”,淅川縣積極創新造林機制,采取市場化運作,合同化造林形式,與企業和造林大戶簽訂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兌付造林資金,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創新林權改革機制,對重點工程全部實施土地流轉,將所有的林地確權到戶,將農民轉為產業工人,確保所栽林木栽得上、留得住、管得好、能見效。

  以庫區沿岸為重點,淅川縣近年全面推進江河岸邊生態防護林工程建設。據統計,淅川縣造林合格面積連續9年位居河南省第一。丹陽湖國家級濕地公園獲得批復,成為又一個“國”字號濕地品牌。作為丹水北上“水龍頭”所在地,淅川縣強化污染治理,為了一庫清水北送,淅川縣還建立護水清漂長效機制,深化千人護水行動,充分發揮庫區保潔、清漂等隊伍作用,實現庫區水質巡查常態化、制度化,有效確保了水質安全。

  作為“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河南省綠化模范縣”,淅川縣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32.8%增加到現在的45.3%,環庫區森林覆蓋率已達51.4%,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及以上標準。

  發展綠色產業決戰精準扶貧

  位于張河村的仁和康源軟籽石榴基地種植軟籽石榴近6000畝,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市場”的模式,帶動當地500余名村民就業,土地租金,基地務工,一年就能讓村民收入3萬多元。

  淅川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產業扶貧上淅川提出“短中長”發展思路,即短線抓短平快、中線抓林果、長線抓旅游。短線項目重點抓香菇、蔬菜、中藥材種植以及光伏等;中線項目重點發展軟籽石榴、金銀花、核桃等高效生態產業;長線項目上與旅游開發相結合,用大旅游帶動大脫貧。通過土地流轉、資金扶持、入股分紅、務工等方式,讓群眾“一舉多得”,裝滿錢袋子。

  此外淅川縣立足縣情把易地搬遷扶貧與企業解困、房地產去庫存、移民村提升完善相結合,實現一舉多贏。由于移民搬遷、工業關停等特殊因素,淅川縣近兩年房地產開發過剩,去庫存壓力艱巨。政府回購源科公司建設的保障房,安置310戶、1200貧困戶易地搬遷,企業可提供300個就業崗位,既解決了企業資金短缺和用工難題,又解決了易地搬遷人口增收問題。

  各鄉鎮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競相加快脫貧產業發展步伐,目前,全縣共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3個。同時,大力實施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共帶動2萬余人通過產業發展實現了致富增收。

  2016年6月,淅川縣代表河南省順利通過國務院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10月順利通過國務院扶貧督查巡查。副省長王鐵專門對淅川產業脫貧的經驗作出批示:學好淅川做法,推動全省產業脫貧。

  生態觀光成為淅川一張旅游名片

  8月27日,上集鎮孔雀園里綠意盎然、果實累累,孔雀漫步其中,游客絡繹不絕。

  負責人呂志波感慨,過去養殖孔雀,賺不了幾個錢,現在孔雀園里種了300畝果樹,變身花果山,游客也多了,平均一天能達到300人,一年收入百萬元。呂志波瞄準的是生態旅游:林果采摘、孔雀養殖、休閑度假……而這正是淅川縣林業發展過程中讓山區發展的秘訣。

  沿孔雀園南下,來到了丹江口水庫東岸的馬蹬鎮白渡村,8000多畝櫻花、海棠、五角楓等迎風招展。這是該縣圍繞環庫公路建設打造的一道“旅游名片”。

  “依托水源地生態優勢,淅川大力推動林業、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互動發展,打造生態景觀,推動林業發展由‘為林而林’向‘為游而林’轉變。”淅川縣林業局局長武建宏介紹,圍繞鄉村旅游大力發展了一批特色種植、觀光采摘園項目。

  如今,像孔雀園、白渡灘這樣的生態旅游景點遍地開花,“春賞花,夏遮蔭,秋采果,冬有綠”的環庫旅游生態圈已初具規模,生態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山區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佇立牛尾山、駐馬山、玉皇山山頂高處俯瞰,淅川縣城美景盡收眼底,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畫卷鋪陳開來。灌河走廊柳遮花護,北部新城高樓林立,城市公園猶如巨大的肺片為這座山城秀色吐故納新。

  隨著滬陜高速快速鏈接、三淅高速貫通以及丹江環湖公路、丹江庫區5A景區項目的建設推進,“渠首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渠首生態文化旅游圈”、丹陽湖國家級濕地公園、丹江大觀苑等項目的投產和運營,淅川縣生態文化旅游聞名遐邇。

  生態建設與綠色產業發展齊頭并進,淅川縣大踏步走出“生態不經濟、經濟不生態”的發展怪圈,“因林而綠、因林而富、因林而美”,半城山色半城柳,滿山蒼翠滿山詩,各地游人紛至杳來,在這無邊的綠色里盡情徜徉......

  強化項目帶動

  助推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初秋的渠首,到處碩果累累:淅減公司年產5萬支高速列車減振器項目竣工投產;福森集團年產3億支雙黃連口服液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開始生產;淅川金博橡塑公司年產300萬支空氣彈簧減振器項目研發中心投入使用……一大批新型的無污染的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激發經濟活力,促進快速發展。

  為確保水源水質,淅川縣關停了一大批工業企業,確保引進企業的環保關口,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抓主導、促轉型,不斷激活工業發展動能,聚焦汽車零部件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狠抓項目建設、重推科技創新、力破融資難題、力推企業解困,不斷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項目驅動,引領轉型發展。淅川縣積極引進綠色項目,堅持調整工業結構,壯大主導產業,圍繞“四個百億”工程(淅減公司、福森集團、汽車零部件關聯企業、其他企業產值分別突破百億),重點建設汽車零部件、新能源、食品加工等工業項目。設立工業領導小組,建立工作臺賬,明確時間節點、具體責任人,縣領導定期現場辦公,強化融資、用工、用地等要素保障,確保項目順利推進。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借助對口協作平臺,充分利用南水北調、移民品牌,引進一批有一定投資規模,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優質項目,做到謀劃儲備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達效一批,用大項目支撐淅川大發展。2015年以來,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3家,聚力新材料稀土永磁、富興光電光纖連接器等項目建成投產,恒電超級電容、林吉特等項目科技含量較高,成為工業轉型新的支撐點。圍繞“一縣一業”,淅川縣打出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組合拳”:扶持大龍頭、帶動大產業,形成大集群、建成大基地。以淅減公司為龍頭,膨脹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全年新增汽車零部件加工企業6家,總數達到81家,實現行業總產值90億元。縣產業集聚區被命名為“河南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科技創新,提升競爭能力。淅川縣為企業創新提供政策、資金支持,對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購置研發儀器設備、承擔重大科技項目,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等方面予以補助,積極搭建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平臺,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研發體系,重點打造汽車減振器、新能源等研發中心,邀請大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加入淅川“智庫”。

  金融解困,破解融資難題。淅川縣成立企業解困辦公室,對特困企業調研摸底,一企一策,重點解決協調企業與銀行、社會資金的關系,探索建立“政府協調引導、部門密切配合、金融主動服務、企業誠信發展”聯動機制,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實現銀企雙方互惠雙贏。定期召開金融聯席會、銀企洽談會,引導、組織、協調各金融機構與企業深度融合、對接,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但一時遇到困難的企業降低貸款門檻,做到不抽貸、不壓貸、不限貸。創新融資方式,推出“助保貸”、“銀團貸”、“金土地確權貸”等業務,著力解決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擔保難、融資貴、運營困難等問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2017年上半年,淅川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34.1億元,工業增加值26.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14億元,實現利潤6億元;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達40家,“一縣一業”增勢迅猛;工業經濟呈現出企穩回升良好態勢。

  隨著南水北調通水和與北京以及沿途城市的深入合作,更多的資金流、信息流匯集到淅川,給淅川帶來獨有且最大的機遇。淅川發展的基礎越來越牢、后勁越來越足、潛力越來越大。隨著一個個扶貧項目落地開花,一戶戶人家脫貧致富,一家家企業擺脫困局重獲新生,渠首大地正唱響一首首富民強縣的進行曲,展現出一幅幅“新農村、新產業、新發展”的美麗畫卷。淅川縣67萬干群正以昂揚的斗志,搶抓機遇、務實拼搏、乘勢而上,用心血、智慧和汗水,譜寫水清民富縣強新淅川建設的錦繡篇章!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