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公園,是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指導下,由農業部主管的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主持在全國鄉村開展十多年的一項重要創建活動,是一項以農文旅融合為導向的高端“田園綜合體”共建工作。
我簡要給在座各民族村干部介紹一下中國農業公園的發展背景、基本定義、發展思路、創建條件、發展目標、創建價值和主題口號,并對少數民族村莊如何創建中國農業公園,提出幾點建議。
一、中國農業公園的發展背景
回顧起來,中國農業公園創建評價體系建立至今已經10年,而圍繞這項創建工作,由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正式成立中國農業公園創建研究課題組則已經有17年了。最初醞釀發展“中國農業公園”,是2001年我作為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農村社區發展促進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正好在貴州黔南州惠水縣參與扶貧合作工作,與村促會負責人一行考察惠水田園鄉村,觸景生情,初步形成一個思路:鄉村旅游不能總是小小“農家樂”,需要考慮打造升級版,完全可以打造田園景觀型、農莊經濟型、鄉村產業型的復合高端產品——農業公園。當時各地正在不斷營造“城市綜合體”,我們認為創建新型“鄉村綜合體”也很必要,關于這個“綜合體”的內涵,當時認為首先要注意抓好鄉村生態體系、景觀體系、業態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管理體系六個方面的系統建設,近似現今有關專家解讀“田園綜合體”主要支撐體系的發展概念。
當時認為,農業公園須與城市公園以及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有定位上的區別,應強調“農”字當頭,以鄉村原住民為核心,以農耕文化體驗、農業綜合業態為主干。因此,一開始就確定成立課題組,在惠水鄉下和北京兩頭立題研究構建獨立的評價體系,使心目中的農業公園創建有標準可依。接著逐步形成了創建體系,一級指標包括:①鄉村風景美麗指數;②農耕文化濃郁指數;③民俗風情獨特指數;④歷史遺產傳承指數;⑤農林牧漁發展指數;⑥生態環境優化指數;⑦產業經濟發展指數;⑧農民生活展現指數;⑨服務設施配套指數;⑩品牌形象塑造指數。后來認為農業公園必須以科學、創意的規劃為指引,又特別附加一項“規劃設計協調指數”,因此叫“10+1指標體系”,包括了若干二級指標,成為考量農業公園創建活動的必要工具。按照創建流程,規定了主持機構必須按此指標體系委派考察組對申報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基本對路的申報單位需要經歷前期考量,先進入創建單位,通過專家論證,基本具備條件后方可正式列入中國農業公園。
隨著課題深入,我們認為,與一般“農家樂”所不同的是,中國農業公園作為“綜合體”,需要具有一個比較大的農業生產空間、田園生活空間、綠色生態空間,要求各種資源要素、環境要素、景觀要素、人文要素、民俗要素、游憩要素、服務要素、創意要素、農村勞動力要素及外來智力要素等,能夠在一個特有公共區域集聚,旅游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能夠在比較優化的產業布局上集聚,主導產業如農林牧副漁產業,要疊加文化、旅游、食宿、物流、交通、會展、康養、投資、創設等產業,都能夠在全產業鏈和帶動輻射范圍內實現高度集聚。
中國農業公園研究與創建工作啟動后,不少地方要求參與創建,并不懈致力于多彩田園美景、綠色第一產業、大美鄉村環境的建設,逐步發展成為山水林田湖、農旅文產科、一二三產業緊密融合的“綜合體”。對于某些主產、主項、主題突出而又達不到“綜合體”要求的項目地,同時附加設立了“主題園”創建培育辦法。從一開始,這項工作就堅持課題先行,指標先立,注重自愿,注重實驗,注重培育,注重共建,成立聯合課題組,采取課題研究評價為先導方式切入農業公園的創建實驗試點工作。為做好這項工作,課題組集聚農業、鄉村、生態、國土、旅游、規劃、設計等領域的學科和專業交叉專家,組成了一個強勢的專家支持團隊。
二、中國農業公園發展現狀
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工作主要在村社發展促進會會員村莊、農民合作社和村社多元化經濟體、有關新型城鎮化社區、產村一體化園區、合作成員單位中自愿開展。從2009中國綠色村莊年會上首批中國農業公園命名到目前,全國各地先后申請中國農業公園的鄉村、園區、農業和鄉村經濟體已多達數十個,而成功通過課題組專家論證通過而獲得正式命名的中國農業公園只有15個,主題園只有6個,以第一批農業公園命名起算,正式頒牌的中國農業公園平均每年才還不到2個,主題園每年還不到1個,可見這項創建工作堅持標準,門檻很高,求實求新,循序漸進,寧缺毋濫,把關很嚴,換句話說,科學性、公信力和含金量是比較高的。
三、對民族地區共建發展中國農業公園的思考
然而,我們的工作也有缺憾,主要是國土空間上發展還很不平衡,從已有中國農業公園區域分布比重看,民族地區比如新疆、內蒙古、青海、西藏等主要民族地區至今還沒有一個中國農業公園;我國世居不同民族成分最多的云貴高原,除紅河縣勐龍壩建立中國農業公園主題園外,至今還沒有誕生一個專門以少數民族村莊、民族鄉鎮或自治縣域為主體標志進行創建的中國農業公園綜合園。當然,同是西南地區也發展不平衡,比如四川省創建命名的綜合類中國農業公園已有3個,主動申報創建的還有好多個,云貴兩省則相形而見短缺。
實際上,民族地區、民族鄉村美麗田園、景觀村落、美學農業及其觀光、體驗、休閑、康養資源十分豐富,往往更具特殊性、差異性、排他性,創建中國農業公園,富有特色競爭優勢。
從縣域環境看,農業公園主要出現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忘重農固本,重視城鄉融合、文旅農融合、一二三產融合,山水林田湖融合,“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互促發展的代表性“田園美邑”。我們關注到,幾天前某民間研究機構發布了一個“2017中國田園美邑200佳”名單,西南云貴川渝占比甚高,共享有38個榜上席位,其中,少數民族大省云南占了12個席位,特別是我們今天相聚的美麗麗江,一個市就入選3個縣。然而,云南除紅河縣勐龍壩主題園外,暫時還沒有一個中國農業公園綜合園誕生。
又如貴州,有“國家公園省”之謂,堪稱喀斯特山水田園多彩景觀大省,喀斯特地貌占國土面積比重達六七成,涵蓋了全球喀斯特地貌所有的景觀類型,外部一直稱其為“世界喀斯特首府”,具有鮮明的大地貌景觀獨占性。在剛剛發布的2017中國田園美邑200佳中,入選11個席位,大部分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田園地貌,當然也有赤水丹霞田園地貌融合其間,多有苗布侗彝仡水等民族村寨聚居區,都具備打造中國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的特有環境景觀條件。
再如川渝這兩個文化地理具有明顯同構特征的省區,在2017中國田園美邑200佳中共有15個席位,如:“步覓秦巴”廣元市朝天區、“年年秋波”都江堰市、“花發穡圃”閬中、“傳習三蘇”眉山市東坡區、“錦里塵外”溫江、“碧潭紅埂”蓬溪、“錦詩自裁”江油、“惟養恬素”蒼溪、“綠筠如故”郫州、“云軸桃源”酉陽、“南風熟荔”江津、“巴渝妙舞”銅梁,各民族風情風俗亦在其間有豐富表達。可能是這個大天府區域在我國一直領先倡導建設田園城市,因此榜上有名也較多,其中有兩個縣區申報中國農業公園成功,另一個中國農業公園出在彭州市,在我眼中彭州也是一個特色卓具的田園美邑,那里成功舉辦第十六屆全國村長論壇的寶山村,就是這個田園美邑卓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四川、重慶包括兩省區民族地區繼續發展中國農業公園模式的田園綜合體,還有諸多深厚潛力。
然而,到目前我們確實還缺乏以少數民族身份打造的中國農業公園。因此,面向民族地區、民族村莊發展中國農業公園,這一課我們必須趕緊補上。
四、中國農業公園與田園綜合體的概念及相互關系
前不久,中國農業公園產業發展論壇在四川曾家山舉辦,一致意見認為,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發展工作,是促進我國由旅游大國邁向旅游強國的開拓之舉,是緊跟黨和國家關于現代化農業發展、新型城鎮化發展、文旅農產業發展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5大理念發展步伐的創新之舉,是實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財政部《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發展“田園綜合體”的特色平臺和重要抓手。多年以來我們進行的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與探索,可以說也是催生“田園綜合體”誕生的一種序曲,繼而則應該努力成為“田園綜合體”創新建設發展的最美演繹和有力抓手。
中國農業公園,是一種區別于城市公園和其他主題公園的新型的“公園”形態,最初定位,就把它稱為鄉村休閑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稱為一種農旅文融合發展的“非城市綜合體”,即我們多年一直推崇的“鄉村綜合體”、旅游農業的“摩爾”。這個“綜合體”,我們的專家主要解讀為,是基于農村廣闊的國土空間,秉持農業與鄉村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產業資源、文化資源、景觀資源稟賦,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再生等可持續發展理念,以滿足市民農業觀光休閑康養消費需求為驅使的、兼有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發示范和休閑旅游服務功能的“綜合體”業態園區,是文、旅、農、產、科、村、社集約化程度比較高的一種鄉村旅游高級模式,是一種農產業與農業旅游業發展、就地城鎮化建設與傳統農耕文化、地域文化、鄉土文化等實現最佳融合和創意表現的產業園區形態。創建過程中,我們特別要求其必須以原住民生活的村莊、農業園區為核心,涵蓋美學化的農村景觀、生態化的農時田園、藝術化的農耕文化,產業化的農事組織、科學化的農業生產。由于是以旅游為導向,還強調要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閑情奇兩個旅游6要素,可以激發多元化投資主體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促進中國新農村創新發展、創意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綜合發展模式,締造中國特色的、新型的、高端的、更能滿足旅游者多種需求的農業游憩觀光、休閑度假、娛樂康養空間平臺,實現山水添綠色、田園添美景、一產添投資、農經添效益、扶貧添精準、農戶添收益、城鄉添融合和村社添實力。
“田園綜合體”這個概念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來的。而中國農業公園的指導部門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是多年參與起草中央一號文件的研究機構之一。實踐證明,推行多年的“中國農業公園”建設,可以納入新型“田園綜合體”實驗發展、深層發展總軌道,成為“田園綜合體”發展的重要抓手與特色集成平臺。
農業公園無論解讀為“鄉村綜合體”還是“田園綜合體”,其概念和發展特征高度一致,要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需要在原有的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的基礎上尋求新的整合、延伸和發展,要能更好地體現農業、田園、鄉村獨有的美麗和活力,在嚴格保護綠水青山前提下更好地打造金山銀山,為原住民和都市人、旅游者打造別具一格的世外桃花源,實現農村農戶的致富夢和城市居民的田園夢。
為此,有條件的民族村莊,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即可考慮自愿創建中國農業公園,即綜合園,也可突出某一特色,創建中國農業公園主題園。當然,我們特別強調,創建過程一定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一定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第一位,正確處理田園綜合體發展和環境資源保護的關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這是總原則。
五、民族村莊參與創建的價值與意義
1. 從市場價值看,農業旅游領域,小品式的農家樂、民宿樂、農莊樂、采摘樂等已多如繁星,還會蓬勃發展,而《清明上河圖》式的“田園綜合體”、“農業公園”卻至今十分短缺,把農業公園作為打造“田園綜合體”的抓手之一,能夠更好滿足新農村和新型城鎮化文旅農融合發展需要,更好滿足旅游者日益增長的鄉村旅居休閑康養需求,民族村莊參與創建,市場價值空間很大。
2. 從提升價值看,我們在對不少民族自治縣、民族村鎮的學習考察中看到,不少地方在旅游農業方面確實還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短板,一是區域內景點分散,孤島效應突出,缺乏集約開發、規模經營,缺乏一線牽珠、眾星捧月的關聯感、整體感;二是許多特色資源長期鎖在深閨,或低水平上加以利用;三是缺乏創意和規劃,特色與亮點挖掘不力;四是投資主體與市場渠道單一,開發資金困難,綜合效益預期不明或欠理想,招商合作常常是簽了意向就不見下文等等。而一些具備資源稟賦和優勢條件的民族鄉村,如果及時抓住創建“中國農業公園”的抓手,打造“田園綜合體”,進行空間發展格局再規劃、再創意、再優化、再提升,則可能最大程度克服短板,脫穎而出。
3. 從優撫價值看,隨著我國鄉村旅游消費升級、景區發展升級、業態開發升級,民族鄉村旅游產業也面臨大轉型大融合,在此背景下融入“中國農業公園”的開發模式,橫跨了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與休閑旅游經濟發展兩個領域,與中央和有關部委提出的“田園綜合體”發展概念一脈相承,相信把特色做足,更易獲得政府政策、社會投資、公益基金等靶向支持。
4. 從業態價值看,由于農業公園具有空間優化開發格局、規模經濟效應明顯,資源最大化合理利用,旅游流、信息流集中,可能實現成本降低,價值倍增,可以通過商業價值與增值,更好地帶動三農產業發展。
5. 從長遠價值看,中國農業公園創建工作將加快步伐,主持機構提出了一個未來發展目標,就是農業公園建設與“田園綜合體”發展緊密結合,融入我國2020全面奔小康、并進一步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奔向大健康的的戰略目標,未來五年,爭取在全國高標準、高質量創建共建100個左右不同特色、不同模式的中國農業公園或主題園,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農業公園建設系統與優勝劣汰機制,并創造條件爭取每個年度各地滾動聯辦中國農業公園旅游文化節,在適當時可輪流舉辦高規格的中國田園博覽會(首屆已基本看好落戶浙江某縣)。因此,從長遠看,還會挖掘出許多后續延展、深化與發展價值。
6. 從深度價值看,據悉在農業部農研中心支持指導下,中國村促會已經立題研究籌辦全新的活態田園、農業、鄉村會展項目——“中國田園博覽會”,江南、西南、東北等地已有縣域或農業園區已有意承辦,其中浙江某縣在全域建設美麗田園綜合體的同時已經提出了比較完整的承辦方案和具體思路。“田博會”將是中國農業公園的緊密姊妹篇活動,其功能在于開幕為會、閉幕為園、化園為產、產城融合,辦好了還可能舉辦高級別的國際性田園博覽會,并永不閉幕。中國農業公園與中國田園博覽會,通過深度發力,將可能成為農旅文融合導向下田園綜合體的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亦即兩個最佳抓手。
六、回答云貴高原民族村莊代表關于如何發展農業公園的提問
這里,應云貴村官代表、麗江村官代表會前交談時的提問,我談談云貴高原民族地區、民族村莊如何發力創建的問題。
我認為上天在氣候生態方面非常眷顧云貴高原,云貴高原的昆明堪稱世界春城花都、貴陽是中國避暑之都,深呼吸小城很多,田園美邑很多,親水美景很多,美麗鄉村很多、民族文化特色村類別最多。因此我認為,云貴高原是我國發展中國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的極佳地域之一。
農業公園概念提出有個源頭。2001年最早動議和立題發展農業公園,就是從多彩貴州布依族苗族聚居比重很高的惠水縣開始的,惠水距省會僅半個多小時車程,“好花正紅,花紅勝火”,其酷美的漣江良田大壩、好花紅藝術鄉、百鳥河數字小鎮及其鄉間生態谷、恢弘連綿的擺榜喀斯特梯田、金線串葫蘆般的抵季峰谷田疇、世界上最高大的燕子洞及其我國最大的百萬洞棲白腰雨燕種群“萬翅如云”奇觀,特別是200多條小流域依山傍水、壟畝交錯、鱗次櫛比的布依族苗族傳統村落,多點、連線、成片,空氣質量優良,亞高原氣候宜游、宜居、宜農、宜養,整體上已經構成全天候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的優越景態、業態、活態、美態雛形,算得上是“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的一個美麗縮影,發展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大有可為。
云南的山水田園七彩畢現,我多年前代表研究集體執筆撰寫、贈送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中華七彩云南賦》,描寫了云南七個彩:地貌多樣性之彩、氣候多樣性之彩、景觀多樣性之彩、資源多樣性之彩、民族多樣性之彩、文化多樣性之彩、開放多樣性之彩。云南不僅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創建題材可謂“赤橙黃綠青藍紫”般般俱全,而且是中國最早舉辦世博會的地方。我建議,云南不妨“梅開二度”,站在準全域的角度,不失時機打造七彩畢現的中國農業公園群、田園綜合體群,參與舉辦中國田園博覽會,甚至再次爭取舉辦一次EXOPO級別田園博覽會。主題不一定老是花卉園藝,可以是以中國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連鎖集群為主題、“農”字當頭的云南高原田博會。云南完全有能力依托現有田園景觀稟賦再次扮演EXPO主角,一旦成功,拉動云南民族地區發展的效應一定不弱于99世博會。
再看東道主麗江,有三大世界遺產品牌,有“邂逅之都”、“生活家搖籃”、“霞客轉身地”等美譽,有東巴文化、佛教文化、走婚文化、小資文化、中西文化、茶馬文化、獵鷹文化、化琮文化等多樣性鄉土文化,下轄多地則連年多有入選中國田園美邑、百佳深呼吸小城、避暑休閑百佳縣、中國特色村和景觀村落等,有高原果田、高原花田、高原菌田、高原薯田、高原菜田、高原藥田、高原藻田等民族農耕與口福體驗區,創建中國農業公園或主題園群的特色資源非常豐富,其中華坪花果山、永勝他留山百年梨樹花海、瀘沽湖女兒國水鄉、以及石鼓村-十八寨溝村一帶油畫田園牧歌走廊等,都是集中打造中國農業公園綜合園或主題園的上好地方,恰如本次論壇麗江市旅發委負責人所言:“你與麗江同行,一定會找到美麗”。
我之所以建議七彩云南可考慮積極參與創建七彩農業公園群,再演“農業園藝+大美田園”EXPO主角,歸納起來基于幾點名優特理由:其一,地處“一帶一路”第三亞歐大陸橋和瀾湄經濟合作區“橋頭堡”;其二,云南具有率先并成功創建99世博會的實踐經驗;其三,云南民族地區大美田園、高原農業、民族景觀村落等資源甚多;其四,從全省眾多資源和目的地中,可遴選以世界春城花都昆明為主會場,遴選羅平峰海花浪、紅河世遺梯田、東川紅土地、瀾湄高山古茶園、版納或瑞麗熱帶田園、丘北農業濕地復合景觀、麗江有機晚熟芒果種植園與萬畝國桃園等精典“七彩圍合”,再以全省100個特色小鎮、省民委啟動的“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點”眾星捧月,無須大興土木、侵擾生態,只需適當加強交通、服務等設施配套,就可以聯袂舉辦一個全省域、全天候、全活態、高規格、高級別、高整合力的田博會。而云南如果舉辦田博會,既可以是一個景區、一個縣域,也可以通過大空間整合,全省聯動,實現群園生輝、再度七彩南現。
前不久四川曾家山召開的中國農業公園旅游休閑康養產業發展論壇上,形成了7點共識:“做新、做特、做美、做綠、做富、做強、做響”,這7點共識是中國農業公園創建發展的新要求、新目標。我們預期我國鄉村未來必然會逐漸出現農業公園及其農旅文新業態集聚發展趨熱的現象,非常期待少數民族地區和鄉村積極參與創建,共同搶占發展新機遇,使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創建成為少數民族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升級的主力引擎,成為值得深化打造的城鄉融合、各民族脫貧攻堅、抱團發展的生命共同體。
最后,我以中國農業公園的兩句主題口號來結束今天的交流發言: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田園,讓鄉村不變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