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創新與發展——山西長治縣振興村發展休閑旅游的新突破
時間: 來源:中國村莊-中國農村網 作者:文/彭潔錁 字號:【

  從長治王村機場一路向南,穿過長治市區的繁華,穿過長治縣城的熙攘,我們的車子開始穿行在平緩的山脈腳下,道路兩側林立的兩層或三層的商戶、門面,向我們展示著往日“煤城”的繁盛與興旺。汽車前進的方向是我們此行目的地——位于山西省長治縣與陵川、高平三縣交界處,大雄山懷抱中的振興村。振興村原名關家村;因為村里的一家煤業集團——振興集團帶領村民經歷數十年發展走出村企共富的道路,而被當地政府將毗連的郜則掌村、向陽村從西火鎮中剝離出來,并成立長治縣城鄉統籌振興試驗區,亦稱振興新區。

  改革開放之初,振興村與周邊的村落一樣貧窮破落,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村民居住條件極差,出行極其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里的老人提起當時的光景少不了唉聲嘆氣:“夠不夠吃”是老百姓日子好壞的標準;“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兩年不見新媳婦、三年沒有新生兒”是當時老百姓生產生活的生動寫照。

  1986年,在鄉鎮企業興起的大潮中,振興村集體借款60萬元開鑿了第一眼煤窯,百姓的日子進入提升的快車道:1995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2005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截至2016年底,人均收入達到2.1萬元。與此同時,振興村的面貌也日新月異:昔日的泥濘小道變為砂石路,又變成水泥路;孩子們從四處透風漏雨的關帝廟搬進了窗明幾凈的新學校;村民的泥坯房變成散落的磚瓦房,又升級成為統一規劃、設計、建設的聯排別墅。如今,我們走進振興村,如同進入一座美麗花園,山上蒼松滴翠,村內別墅林立,亭臺樓閣點綴其間,古風神韻相映成趣。眼前是靚麗一新的別墅式住宅,路旁是綠意蔥蘢的景觀帶,房屋依山而建,與環境自然融合。

  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村莊面貌改善了,老百姓富裕了,一切都顯得生機勃勃;然而面對煤炭行情的波動,振興村領導集體被新的問題困擾——未來的發展出路在哪里?為破解村莊與產業發展難題,振興村逐漸將視線從“地下”轉到“地上”,從挖掘“黑色資源”轉為開發“綠色資源”,依托振興村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以文化為核心,以旅游為路徑,以特色為引領,促進文化內涵與經濟產業相共生,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襯,三產發展與農業增收相融合,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振興美麗休閑小鎮,實現村莊休閑旅游的新突破。

  突破發展之一:

  以文化為魂,培育升華

  煤炭是山西省經濟的支柱,也是振興村發展的根基,從1986年村集體開鑿第一孔煤窯開始,振興村就被深深打上了煤炭依賴的烙印。然而煤炭市場有興衰,煤炭資源也有挖盡的時候,為了村莊的長期發展,振興村以文化為發展休閑旅游的靈魂,積極挖掘本土文化。有人說“20年改革看深圳,百年歷史看上海,千年王朝看北京,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可見山西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而我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鄉村是千年中華文化傳承的直接載體,因此,振興村自發展休閑旅游伊始,便牢牢樹立文化的靈魂與核心地位,通過挖掘延伸,打造文化振興。

  2017年3月11日,農歷二月十四,第六屆中國振興根祖文化旅游節在振興村開幕,這是振興村嘗試突破發展的一大舉措——利用華夏兒女傳統的落葉歸根和認祖歸宗的精神訴求,發掘當地民俗文化和節慶文化資源,以節慶活動為依托,通過文化、旅游、農業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節串聯了振興村生產生活設施與自然人文景觀,也通過民俗演繹與景區游玩項目勾連了傳統與現代。

  為深入挖掘根祖文化內涵,拓展根祖文化展示途徑,豐富文化旅游節體驗內容,振興村構建了“以紅色文化為旗幟,以儒釋道文化融合為特色,以百家姓文化、村志文化為延伸”的振興文化體系。讓游客在振興村回憶革命先烈的奮斗史,品悟儒家、佛家和道家的精神追求,找尋有關自己姓氏的傳承與延續,了解鄉村繁榮興衰的印記。

  到振興村,人們必然會去紅色文化廣場。這里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背靠雄山,以毛主席雕像為中心,雕塑背后的背景墻上鐫刻著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詞兩邊的壁畫記錄了毛主席從求學到井岡山、遵義、延安和西柏坡的革命歷程。紅色文化廣場兩側分別是抗日戰爭主題廣場和解放戰爭主題廣場,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神頭嶺伏擊戰等浮雕,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再現了當年革命先烈的戰爭故事,無聲講述著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聳立在廣場東側的紅色收藏館,珍藏著從領導人塑像、毛主席語錄、毛主席像章,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報紙、宣傳畫、照片、雜志、瓷器、海報、雕塑、刺繡、文獻、糧票、布票等5000多件歷史藏品。這些藏品,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回憶,還承載著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情愫和思索。而在百姓家中,戶戶都掛有毛主席像、毛主席詩詞,每人都能講一段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繼承先烈遺志,這是振興村高舉的文化發展的紅色旗幟。

  在紅色文化廣成后面,依山而建的是儒釋道相融合的槐蔭寺,古寺在原“福堂廟”舊址上修建而成,因門前生長的500余年的古槐,多有靈驗,村民以槐蔭庇佑而改名“槐蔭寺”,古槐不知幾枯幾榮,始終不屈不撓,蓬勃向上,守護著生長在雄山腳下的世代百姓,這一帶民眾視其為精神依托,逢年過節都到此頂禮膜拜。槐蔭寺幾經修繕漸成如今規模,后人在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對寺院進行設計,成為體現儒釋道三教合一精神的寺院。為進一步宣揚儒家文化,振興村于槐蔭寺東西兩側分別建成“中華道德先圣堂”、“中華儒學先賢堂”,集圣賢思想精華,展道德先圣與儒家先師文化,為后人樹立先人榜樣,以鞭策后人修己為人。

  在紅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礎之上,振興村又將村莊志史文化與百家姓文化注入自身鄉村文化的體系內,先后建立了全國首家村志收藏館及以百家姓為主題的文化館。全國村志收藏館以藏華夏村史,納千家之風,展五湖風采為目標,分華南、華中、東北館,華北、西北、臺港澳館及華東、西南館三個展館,收藏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村志1200多冊,是我國唯一保存村志較多的收藏館。而百家姓文化展示館則集中陳列了我國前300名姓氏的淵源及歷史名人等相關資料,并搜集展示有關百家姓的家譜、家規、家訓、家風的資料,讓參觀者在鄉村尋找自我的根祖。

  突破發展之二:

  以人才為首,匯聚智慧

  隨著村莊轉型突破,振興村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迅速,然而面對市場利好的急劇增長,振興集團與振興村領導集體愈加明白現有村莊人才的缺失與不足,從村莊規劃設計到落地實施,從產業戰略制定到村企日常管理都急需新新型人才的進入。

  為了破解人才問題,振興村樹立“以人才為首,匯聚智慧”的人才戰略,走出振興村,到社會上尋找滿足村莊與企業發展需要的管理人才:這些人才有些來自附近的村莊,有些來自長治縣城、長治市區,而有些則來自外省。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這一要求恰恰與振興村打造美麗休閑小鎮的發展目標相統一。為了更有效地儲備滿足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新型人才,振興村利用自身環境優勢和土地資源,積極謀劃與山西省職業學院聯合辦學,成立山西省職業學院振興分校,以培育具有豐富知識、掌握先進技術、善于經營管理、能夠引領創新創業的鄉村人才,奠定未來發展更富活力的人才基礎;并利用由此聚集的高校師資力量,在振興村構筑鄉村旅游與村莊發展的智慧高地,由此影響帶動和引領更多鄉村產業的發展。

  振興村不僅努力引入新型人才,也不斷嘗試以村莊活動為契機,匯聚村莊與產業發展智慧:全國“村長”論壇走進振興、黨建名村成果展示、全國大學生村官論壇走進振興等,這些活動將全國名村的發展智慧帶到振興,深刻地影響著振興村轉型與發展的道路。

  3月11日開始的根祖文化旅游節也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31名全國大學生村官論壇執委成員,他們要在振興村召開“第十屆全國大學生村官論壇執委會”,年輕的面孔是執著于廣大農村發展的新生力量,也將是未來推動農業與農村進步的砥柱。

  在3月11日下午舉行的執委會上,全國大學生村官論壇執委成員首先與振興村黨委書記牛扎根共同就振興村的產業發展交流座談,大學生村官代表在前期調研與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總結自己村莊的發展經驗并結合振興村實際為振興村文旅農融合發展建言獻策。其中,來自“天下第一村”——江蘇省華西村的村官代表黃偉現場演示了新型村級醫療互助項目,倡導采取“政府主導、村委主辦、社會共建、村民共享”的方式,打造村級互助醫療保障網,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緩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該項目得到參會代表的認可,也為廣大村莊未來社區保障建設提出了新的思考與實踐維度。

  突破發展之三:

  以體驗為臂,招徠人氣

  旅游源自人們心中的體驗訴求,而最終落點也在實現真切體驗。而鄉村旅游依托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和文化等資源,不僅要滿足游客“回老家”情感訴求與物質消費外,還需要探索滿足游客多層面的需求,如教育、文化及成長,探險、運動與健康等方面。振興村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屢屢碰壁又不斷嘗新,最終回到“體驗式”鄉村旅游的實踐道路上,先后改造和新建了生態農業采摘園,生態恐龍館及生態游樂館等體驗設施。

  生態農業采摘園利用先進的恒溫大棚,種植各色蔬菜水果,并培植珍貴的花卉及樹木品種。游客們不僅可以在其中觀賞、學習每一種蔬菜、花草樹木生長經歷,還可以體驗采摘的樂趣,從而將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融為一體,激發游客的興趣。

  2016年,振興村投資新建了生態恐龍館。生態恐龍館由白堊紀園、侏羅紀園組成,占地3000余平方米,引進先進的恐龍制作團隊布展,通過遠古復原、聲光電高科技技術、文化藝術展覽等多種手段,兼具科普教育、趣味互動功能,打造了一座集科普、觀光、休閑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體驗旅游場館。同樣于去年年底建成的生態游樂館,為孩子們構筑了一個現實版的童話世界,兒童過山車、噴球車、章魚船、熊出沒轉杯、電玩區……各種現代化游樂設施令游客目不暇接。

  與此同時,為豐富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產品體驗,振興村在核心景區內發展各式體驗項目,包括秋千園、拓展訓練基地、賽馬場、鵲仙吊橋等滿足游客體驗需求。鼓勵農民建設農家樂70余戶,民俗酒店6處,民俗養生會所9處,大型生態酒店一處;其中的一處民俗酒店為明朝保留至今的民居,經過修舊如舊的維護,如今正成為振興村民俗體驗的標識。

  如今,我們在振興村于百年民居中醒來,邁步采摘園,綠油油的黃瓜、晶瑩剔透的西紅柿、鮮紅飽滿的草莓,無不讓人垂涎欲滴、食欲大開;走進史前霸主恐龍的神秘家園,驚險刺激而又充滿趣味,令人流連忘返;而游樂館中彌漫著的孩子們歡快笑聲也能讓我們忘卻所有的煩惱。

  突破發展之四:

  以生態為體,盛裝文化

  鄉村旅游要以生態為體,只有保持鄉村山清水秀,實現“望得見山、看得到水、留得住鄉愁”,才能盛得下、裝得了我們的鄉村文化,也才能聚集更高的旅游人氣。

  由于歷史遺留,振興村在發展之初便面臨嚴峻的生態重建問題,現任振興村黨委書記牛扎根在1980年被選為村委會主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帶領群眾綠化荒山荒地,經過40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大雄山上蒼松滴翠,清風吹過,便覺松濤陣陣。為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振興村在確保原有生態和良好自然風光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推動實施了山坡植綠工程,規劃建設了數千畝經濟林與藥材花卉等的種植基地,及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同時開展了身邊增綠及庭院披綠行動,使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70%以上,人均綠化面積超過35平方米。

  綠色是自然的顏色,是鄉村旅游的寶貴資本,而如何點綴、利用綠色打造別樣的生態景觀是振興村不斷思考的問題。2016年,振興村利用大雄山谷的有利地形,引進種植格桑花,打造“蝶戀花海”自然景觀,一時間吸引周邊省市數十萬游客光臨,人們在花海中攝影拍照留念,并通過微博、微信等傳播渠道迅速將振興鄉村旅游的品牌在更大范圍內傳播。

  振興村長久以來堅持生態為體,鑄就了自然生態的綠色長城,也為盛裝優秀鄉村文化奠定基礎,未來它還將繼續在生態的村落里點綴更多的色彩,也將在生態發展的道路上探索更多的休閑旅游盈利模式。

  突破發展之五:

  以和諧為肢,穩步向前

  伴隨振興村的不斷壯大,人口不斷聚集增長,老百姓的日子日漸富足,集體經濟也大幅提升,但村民之間、村民與村官之間以及企業管理方面的問題逐漸露出苗頭,為提前預防和積極化解,振興村領導集體主動發揮黨組織的帶頭作用,堅持以“便民”為準則,以組織建設、協會運作和群眾參與的模式,創新了村莊管理,推進了經濟發展,保障了群眾安居樂業,促進了振興村的和諧穩定。

  振興村的領導者深諳社區文化建設對鄉村社會和諧的重要性,為此,特意將村中的9條路分別命名為崇仁路、崇義路、崇禮路、崇智路、崇信路、崇賢路、崇德路、崇文路和崇明路。“崇”寓意“崇尚”,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賢、德、文、明”的思想運用到道路命名上,使村民浸潤于儒家文化精髓之中。

  2011年建成的孝廉公園,集中展示了延續至今的孝廉文化,熏陶培養村民村官孝順清廉的為人品格,成為一處別具特色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鹿乳來親、為親負米、嚙指心痛、單衣順母、親嘗湯藥、行傭供母、涌泉躍鯉等。在孝廉公園,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雕塑群栩栩如生,為村民講述二十四孝的歷史故事。

  “村民敬老人,共建文明村;兒媳敬老人,喜報送娘門;家家敬老人,社會更溫馨。”“尊老敬老仁之本,和諧社會孝當先。”“媳是女,女是媳,親上加親;婿是兒,兒是婿,兩全其美。”在振興村,隨處可見關于孝道文化方面的標語。傳統文化的根脈不斷,中華美德代代相傳:每逢九九重陽節,振興村開展“好媳婦”“好公婆”“好姑嫂”“好妯娌”評選活動,將鄰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悉數請來,進行免費體檢、發放慰問品、合照“全家福”、舉辦“合家宴”,讓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美德扎根每位村民心中。所謂家和萬事興,振興村民因孝而順,小家和睦幸福,也換來振興大家庭的長久和諧。

  村莊的和諧不僅需要村民家家和睦和諧,也需要村干部與村民關系和諧,為時時警醒黨員干部克己奉公,培養村民以清廉要求村官干部,孝廉公園在東側回廊以歷史故事的形式:春秋宋國子罕以廉為寶,東漢楊震拒金,晉代陶母退魚,明朝于謙兩袖清風……向我們娓娓講述著先人廉潔為官,衷心為民的高貴品行。

  2017年1月,振興打造了梅蘭竹菊文化長廊,從體現農耕文明、民俗特色為主的“金”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先烈遺志為主的“紅”色文化和牢記傳統美德、歷史根脈為主的“古”色文化等多個角度展現了振興在發展中的精神風貌和可喜成就!

  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不怕天寒地凍,不懼霜刀風劍,不屈不撓,昂首怒放。梅象征著振興人始終堅持紅色文化傳承,始終把堅強、剛正的梅花精神作為奮斗的基因,攻堅克難,立志超越,敢為人先,在城鎮化建設的浪潮中逐浪前行,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創造著佳績。

  蘭,堪稱“花中君子”、“王者之香”,象征著高潔、典雅、脫俗,蘭花風姿素雅,幽香清遠。振興的美如蘭花一般,散發著沉醉的清香,簡約而不艷麗,悠然綻放著生命的美麗。

  竹,堅韌挺拔,高風亮節,人們賞竹,贊竹,尚竹,不僅為竹的清幽雅致所沉醉,更為竹的虛懷若谷所折服。振興的鄉風文明如青青修竹一般,清雅雋秀而沁人心脾,卓爾不凡而彰顯淳樸,已成為振興人的一種內在基因和外在形象。竹苑文化長廊主要展示振興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把鄉風文明建設抓在首位,緊緊圍繞移風易俗、村規民約、文明禮儀、家風家訓、德孝傳承、群眾文化等不同方面,規范村民言行、倡導崇德向善、提升道德認知的實踐和理念。

  菊,生于鄉野,盛開于晚秋,不畏嚴霜,不辭寂寞,就如同一個地方的民俗傳承,在時光變遷中沉淀著文明的記憶,在風雨澆灌下仍釋放著自己的獨有魅力。菊苑文化長廊,綜合展示了振興這方土地的歷史變遷和鄉土民俗,一張張剪紙、一院院老房子一曲曲悠揚的老調、一道道本土美味佳肴、一片片油松綠野......讓我們在觀瞻中體驗濃濃的鄉愁鄉情,品味一方鄉土的歷史文明!

  振興村的前身是關家村,相傳,西漢時期中原劃界,于西嶺山壑建隘設關,該村居此界關卡之旁,故名“關家”。這個存在了近兩千年的村莊,經歷漫長的蟄伏,卻在短短的40多年時間里,憑借深埋于地下的煤炭極速發展壯大。如今,它為了抹去煤炭依賴的烙印,擺脫煤炭資源對村莊未來的桎梏,不斷在鄉村休閑旅游的道路上突破前進,并形成了以文化為魂,以人才為首,以體驗為臂,以生態為體,以和諧為肢的經驗路線,而這一切努力的歸宿,只為這一方百姓。正如牛扎根所說:“我們希望自己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強,也因此讓更多的老百姓一直富裕,一直幸福!”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