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盱眙縣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優美的環境生態、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創新的組織機制,初步具備了創建中國農業公園的良好基礎。本文在實地調研考察基礎上,通過分析不同層次主體創建中國農業公園的背景需求,設計了盱眙中國農業公園的發展理念,提出了以品值農業、融合農業和模式農業為核心的創新發展路徑,構建了政府、企業集團、村集體和村民協同發展的運營機制,以期相似區域申報創建中國農業公園提供借鑒。
一、背景需求
盱眙縣,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淮安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東與金湖縣、安徽滁州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南京市六合區、滁州市來安縣和明光市交界,北至東北分別與泗洪縣、洪澤區接壤。盱眙縣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東、北部瀕臨洪澤湖,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盱眙縣總面積2497平方公里,下轄3個街道、14個鎮和3個鄉,總人口80.05萬人。
交通區位優越。盱眙,是江蘇省城南京到蘇北五市——徐、淮、鹽、連、宿的必經之地,是蘇北的南大門,南京的后花園。境內有淮河三級航道和洪澤湖南線航道兩條黃金水道,以及寧宿徐和寧淮連兩條高速公路。“十三五”期間,將有兩條鐵路穿境而過,分別是南京經盱眙到淮安的寧淮城際鐵路和由蚌埠經盱眙到大豐的鹽淮蚌鐵路。兩條鐵路建成以后,從南京到盱眙僅需30分鐘。
發展活力凸顯。盱眙是淮安乃至蘇北最具影響力、最具發展活力的縣份之一。“十二五”以來,各項核心指標在省市排名持續爭先進位,連續三年是科學跨越發展全市縣區第一。2016年盱眙實現GDP376.7億,農村人均收入1.55萬元,城鎮人均收入3.17萬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1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超過蘇南部分縣份。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較“十一五”末分別增長143%和15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是“十八大”之后,江蘇省首個通過“03版”小康標準驗收的縣份。
生活環境宜居。盱眙是第一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江蘇省園林城市,森林覆蓋率接近30%,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空氣質量好,負氧離子含量高,鐵山寺自然保護區的負氧離子含量更是達到江蘇省平均值的49倍,是天然的“大氧吧”,2015年全縣空氣質量良好天數超過350天,PM2.5指數常年低于全國、省市平均數水平。全縣擁有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家、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4家、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先后獲批江蘇唯一的中國旅游強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長三角休閑度假目的地。
人文底蘊深厚。盱眙地處南北地理分界線,匯“北雄南秀”于一身,融“吳韻楚風”于一體。秦朝置縣、漢代建州,有2200多年歷史。悠久的歷史也為盱眙留下了豐厚的人文遺存。境內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大云山漢王陵、東方龐貝水下泗州城等自然人文景觀達60余處,見證了盱眙兩千多年文明史。駱賓王、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韓愈、白居易、溫庭筠、陸游、楊萬里等歷代文人騷客都在盱眙留下過世代傳誦的名篇佳句。
農業融合發展。盱眙以現代農業園區為引領,初步形成了百億級的龍蝦產業,十億級的生豬、家禽、經濟林果、優質稻米“1+4”農業產業體系。其中盱眙龍蝦入圍2016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榜,品牌價值達166.9億元,雄踞水產品排行榜首位。近年來,策應多業融合發展趨勢,引進中澳樂博園、國際綠博園、農本尚品等一批現代農業項目,融入時尚、體驗等元素,嫁接智能、嫁接創意、嫁接鄉愁、嫁接生態、嫁接互聯網,開創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新模式。
新華村坐落于盱眙縣盱城鎮北郊淮河岸邊,轄區總面積8.9平方公里,總人口2829人。2016年集體經濟實現700余萬元,其中,村集體收入20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萬元。近年來,新華村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最美新華新思路,念好“第一山”山字經,做好淮河水文章,走穩產城鎮村融合之路,依托中澳“三農”生態園獨特的旅游資源、江蘇盱眙房車露營基地、羅瑪莊園,打造鄉村旅游農家樂,促進了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新華村青山環繞,山水相依,傳統文脈深厚,文化遺存豐富,是一個環境宜居、生態宜游、出行便利、風景秀麗、富裕和諧的美好家園。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江蘇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盱眙縣所在的區域、區位和位置決定了中國農業公園的角色、功能和定位。如何借助第一山的旅游資源、淮河的秀麗風景、中國盱眙國際龍蝦節的品牌效應吸引更多的旅游人群,借勢借力,實現大的服務升級聯通,發揮盱城鎮和新華村的協同承接作用,是盱眙創建中國農業公園的重要突破口。
二、發展理念
聚核借大勢。應大借大服務聯通之勢,筑新華村之場,將旅游文化生態休閑度假等元素有機融合,借助山水、生態、自然、文化等功能集群,打造新的業態集群。過程中就要借助文化的力量,首先是小龍蝦的文化,其次是葡萄酒的文化和奇石的文化,用文化吸核聚魂,打造健康生活。
推動大聯合。在借勢的基礎上,吸引創意、創業、創新和創客的力量,打造一批創新創業基地,構建多創結合的智創智聯平臺,把全國全世界有智慧的人、平臺都有機鏈接,依靠龍蝦節,讓世界記住盱眙縣,關注新華村,因此,核心理念就是借聯用創服,實現元素聚合功能,拓展業務對接。
構建大平臺。資產功能化的理念,集體經濟決定了村莊治理,村莊治理決定了生活水平,企業主體決定了發展的領域方向和協同發展,應依靠集體經濟做平臺,構建平臺生態圈,打造既是洼地,又是高地的生命綜合體,實現資源變要素、要素變資產、資產變價值。
拓展大服務。這就要盱眙做高端平臺,要利用多層次的客戶數據變成大數據的窗口,將新華村變成旅游休閑大數據平臺的組成部分。新華的接口應該是最多的,應該將更多的鄉村旅游的酒店、農莊和農家院資源進行整合,發揮政府支持集體的力量,借助“聯”的思想實現開發培訓輸出人才的體驗,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打造人才創業的眾創空間,讓龍頭企業、村集體和村民實現協同增值。
三、路徑創新
江蘇盱眙中國農業公園需要以平臺生態構建為核心,借助“五品”提升發展品值農業,借助“五融”創新構建融合農業,借助平臺生態創新模式農業。其中,融合農業是基礎,模式農業是手段,品值農業是目標。
1. 借助“五品”提升發展品值農業
五品是指品種、品質、品牌、品相和品位,五品結合有利于推動中國農業公園多品共生、多品增值。
文旅農科創佳生態的有機疊加融合,通過橫向拓展,縱向延伸,層次提升,能夠變都市糧倉為社區廚房,創造更多的案例品牌和模式品牌,發展“小龍蝦、大產業”。同時,依托中澳生態園打造稻蝦魚蟹共生模式,葡萄酒全產業鏈一主多輔的模式,玉蘭花綠化苗木和花卉結合的品牌,形成多功能多業態的品牌體系。
新華村應借助“五品”構建體系、功能、業態結合的品值農業大樹,打造品牌生態,將中國農業公園做成盱眙“五品”的縮影,體現農味、滋味和品位。
2. 借助“五融”創新構建融合農業
盱眙縣新華村就是產城鎮村融合的界面、共生的界面。
一二三產融合是多業融合的形式,反映的是價值傳遞關系;產城鎮村融合主要表現為空間融合,反映的是勢差驅動關系;文旅農科創加生態七個元素的融合反映的是元素交融、是場能驅動的關系;線上線下體驗的融合,就是要做場景營銷平臺;五大要素的融合,包括人才、科技、信息、政策和金融等要素。五個融合的核心是打造共生平臺。
3. 借助平臺生態創新模式農業
盱眙縣所在的區域和區位決定了中國農業公園的角色和定位。應利用區域、區位,創造位置和定位,實現聯服務,借山借水借山水借文化打造次中心,盱眙中國農業公園應有多個次中心:一是新華村,一是龍蝦小鎮,一是天泉湖。從借助城市的服務和消費,打造城鄉居民創業的新創空間,依靠消費生產分配交換,改變人口、就業和人才結構,實現城鄉完全一體,實現“五品”、融合、模式的有機共生。
盱眙新華中國農業公園應定位于健康生活,健康生活的核心在于意念和能量的交互,外在能量被內在能量調用契合,就容易實現意念變強,氣場變足,實現能量的平衡,由此推動“六創”(創新、創意、創業、創客、創投、創服)和“三生”(生產、生活、生態)。
新華村應該打造大的創新創業孵化器,打造一個平臺生態圈,聯合做集成服務商和平臺生態圈,實現“平臺在左、集成服務在右,模式在上,品質在下,融合在中間”的一個有序的模型,加快資源要素化,力量能量化,價值智慧化,以價值智慧為核心,聚集能量力量,推動要素和資源的融合。通過新華村將市民、村民、企業、集體,政府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多智多創多聚多品的結合。借助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未來新華村就是盱眙所有公園和園區的園首,是全域旅游的標識。
盱眙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需要用“聚”來體現載體,“聯”體現體系,“升”體現價值業態,打造龍頭帶動的健康生活,集體助力的集成服務,民生實惠的平臺生態以及平臺網聯的服務生態。通過將各類主體通過集體經濟聯通,形成共生的平臺,構建結構化的聯系,體系化的功能和價值化的業態。
四、運營機制
如何突出江蘇盱眙中國農業公園的代表性特色和唯一性,關鍵在于運營機制和模式。江蘇盱眙創建中國農業公園需要以平臺生態圈構建為核心,推動政府、企業、村集體和村民的協同創新發展。
政府部門面向跨區跨界,依靠協會聯盟,主題聯動,平臺聯通,引智招財,多路交匯,擴大影響;企業龍頭面向健康生活,借助品牌生態,聚合要素,集成服務,多業融合,增值增效;集體組織面向市場稀缺,利用政策區位,開發資源,合作創新,多園疊加,增強實力;村民實體面向城鄉一體,依托文化環境,內化機會,參與共享,多態共生,增得實惠。
日前,盱眙文體旅游集團宣布成立,該集團系縣政府直屬的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10億元人民幣,目前下轄盱眙縣天泉湖旅游度假有限公司、盱眙明祖陵龍飛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盱眙第一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盱眙黃花塘鐵軍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四個子公司,實行專業化、市場化、企業化運作。“十三五”時期,盱眙將以全域化旅游為引領,以“兩區”創建為重點,以旅游特色小鎮為載體,不斷集聚功能項目、豐富旅游業態、打造核心吸引物,實現旅游業從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從單一發展向多元融合轉變,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加大提質增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向全域旅游邁進,著力打造出一個百億級的文體旅游產業。這將對于推動盱眙中國農業公園的創建起到有利的推動作用。
盧鳳君1 劉 晴1 朱 耀2 丁乃然2
(1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江蘇省盱眙縣農業委員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