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創造了很多的世界之最、中國之最,改革開放30多年來,滄海變桑田,華西人一直在演繹致富的故事。當中國經濟在“L”型底部前行時,華西村將如何適應新常態?華西村旗下的企業會如何發展?社會上對華西村的詮釋林林總總,為了全面、清晰地認知華西村,日前,記者專訪了華西村黨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吳協恩先生。
什么是華西發展的靈魂?——為民
記者:吳書記您好!華西村一直是中國農村發展的風向標。日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詳細闡明了2017年我國發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務,您對此有什么思考?
吳協恩:我們及時地對“兩會”精神進行了學習、落實,并對當前華西村各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發展依然是我們思考的主題。
記者:您能不能談談華西發展的靈魂是什么?
吳協恩:為民。
記者:怎么講?
吳協恩:最近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發展?為什么會發展?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為民。老書記曾經講:“我是窮過來的,看到有人窮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讓窮人過好日子,這是我的原動力”,他教育我們“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生命不息,服務不止”、“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當官沒有終身制,為人民服務有終身制”,我銘記最深的一句是“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為民”是老書記的畢生信仰和精神傳承,也是華西發展的靈魂和動力。
什么是華西發展的支點?——華西精神
記者:過去30多年的改革為華西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機遇和挑戰,華西走在了時代的前頭。如今,中國經濟正在“L”型底部運行,華西要發展,最關鍵的支點是什么?
吳協恩:是“華西精神”。偉大的事業離不開精神支撐,“華西精神”是華西人在歷史實踐中逐漸塑造形成的,它是華西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支點,其中,“艱苦奮斗”是華西的光榮傳統;“團結奮進”是華西的力量源泉;“服從分配”是華西的制度保障;“實績到位”是華西的成果檢驗。
什么是華西發展的目標?——華西夢
記者:據資料顯示,2016年華西實現了“雙增”:可用資金比上年增3.75%,交稅比上年增19.68%。有這樣的成績值得驕傲。
吳協恩:這是華西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在2016年最后一天的干部家屬會議上,我提出了:“要把缺點、不足留在2016,把進步、提升放在2017”,我們需要不斷發展。
記者:華西發展的目標是什么?
吳協恩:華西村追求的不是“百億”、“百強”,而是要全力打造效益優良的“百年企業”和富裕幸福的“百年村莊”,這就是“中國夢”在華西村的實踐——“華西夢”。我們的總目標是:發展為民。發展,是可持續健康地發展;為民,就是要進一步增強老百姓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讓他們看到我們未來的希望!
記者:如何實現這個總目標?
吳協恩:2017年,我們華西到底要做什么,又該怎么做?現在已經明確了。我們要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及江蘇省黨代會精神,結合江陰市委、市政府的各項要求,我們要下好“先手棋”,打好“持久戰”;堅持“補短板”,拒絕“夾生飯”;繼續“一塊拼”,合力“同心干”。
華西如何實現轉型、提升?——數量轉質量
記者:這幾年傳統行業遇冷,華西一直在轉型,怎么轉?
吳協恩:目前,我們正以推動產業轉型為重,以“不是要我轉,而是我要轉”為理念,以“體力轉腦力、數量轉質量、傳統轉現代”為舉措,逐步走出了一條“空間開拓在外部,成果體現在本部”的轉型之路,
記者:聽說華西在開拓新興產業下了很多功夫。
吳協恩:從開拓新興產業來說,新的一年,我們要繼續以“輕資產、重人才、差異化、綜合化”為原則,堅持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起抓,這是關鍵;突出“金融服務”,這是重點;參與“兼并重組”,這是趨勢;放大“人的價值”,這是動力。總而言之,下一個5年內,服務業的利潤貢獻率一定要超過70%!最近幾年,我們都會以“主題年”的形式,定調一整年的工作中心。去年是“改革年”。今年,我把它定位為“增效年”。
記者:鋼鐵,曾是華西村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支撐,面臨整個鋼鐵行業周期調整,華西如何提升?
吳協恩:僅從2013—2016年,我們在冶金上的技改就先后投入了11.6億(包含電廠改造),既提升技術水平又優化環保能耗,實現了企業環保指標全部優于相關標準。在去產能方面,從2004年國家宏觀調控到2016年,我們不僅沒有擴產能,而且一直都在降低產能,我們去掉了130萬噸的產能,同時關掉了兩家電廠。我們努力做到優質產品再提升,像華鋼新上了精煉爐,集中精力生產標準件、緊固件用高速線材等差異化產品,專攻細分市場。下游加工企業產品大部分出口到歐美中高端市場,避開了同質化競爭。像焊管廠現在的產品,涉及汽車、電動車、健身器材等多個領域。世界第四大健身器材廠商從投資上海分公司開始,十幾年來一直使用華西焊管,從未換過供應商;國內第一品牌健身器材公司也一直在用華西焊管。華西對冶金產品的大力提升,某種程度上就是對國家“供給側改革”最好的實踐。
什么是華西發展的策略?——差異化
記者:目前的市場風云變幻,競爭異常激烈,華西提出了“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起抓”的發展藍圖,如何實現?
吳協恩:走差異化之路。華西發展的策略就是“短中長、穩快活”,就是說從事的行業兼顧短期、中期、長期三大利益,一是傳統產業“穩”,二是把握機遇“快”,三是經營策略“活”。
記者:“穩”字好理解,“快”怎么講?
吳協恩:我們瞄準國家海洋開發戰略機遇,進軍三大板塊:海工工程、軍工工程、港工工程。我們不僅支援國防海底信息化建設,推動軍民融合發展,而且積極參與東南亞政府工程、阿聯酋港口碼頭建設等項目,爭取5年內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海洋開發方案提供商及運營商。當然,海運產業耗時長,目前我們還在打基礎的階段,我們從2008年的年底進來,主要是趕在金融危機這個節點進去,從長遠來看,雖然海運是傳統行業,我們輸入了新的服務理念后,一定會有新的局面。
記者:“活”怎么講?
吳協恩:我們不僅把握機遇動作快,而且市場經營策略要“活”。積極向差別化、高附加值、高端客戶群轉換的同時,進一步強調了“三力”:產品創新力、國際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現在我們在重慶到湖北建設農商城,這些都圍繞市場的投入。華西的投資主要是向服務業進軍,我們把國內市場做好同時,走出去開拓國外市場,主要投資兩個板塊,一個板塊公共事業類投資,投資英國和意大利的垃圾處理發電項目,以及斯里蘭卡的光伏發電項目等,每年都有現金流;第二就是我們投資國外礦產資源,像在非洲莫桑比克擁有達到了300平方公里礦山,開采出的黑色花崗巖,深受市場青睞。
華西的發展靠什么?——三靠
記者:華西村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據說有“三靠”:一靠堅持實事求是、實際出發的作風;二靠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三靠依靠干群團結、齊心協作的合力。未來,華西村發展靠什么?
吳協恩:我們要始終恪守原來的“三靠”外,我們的發展還要有“三靠”,一靠中國這樣一個穩定的大市場;二靠改革開放這樣的一個好政策,三靠我們華西這樣的一個好品牌。
用什么引領華西發展?——改革創新
記者:任何事物發展都有牽引力的,華西未來發展靠什么引領?
吳協恩:改革創新。以“改革創新”的攻勢,堅持“補短板”,拒絕“夾生飯”。
記者:為什么?
吳協恩:創新是當今時代的趨勢。趨勢來臨,是誰也抵擋不住的;改革,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百姓的期待。我們做企業,不可能不遇到問題,無非是大或小的區別而已。有問題也不要緊,要緊的是有沒有辦法來解決和改正。找到差距就是突破,改掉不足就是進步。
記者:“以創新引領發展,以改革開辟未來”,在“十三五”開局之年,華西吹響了未來發展的集結號,華西將如何改革創新?
吳協恩:改革創新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啃下“硬骨頭”。華西的改革創新,明確的是責任、帶來的是公平、提升的是效率,保障的是共同富裕與追求效率的平衡之路!
華西靠什么規避發展中的風險?——制度
記者:任何企業發展都是機遇和風險并存著,企業靠什么規避風險?
吳協恩:未來10年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一是金融危機的風險,二是國際環境的風險,三是政策變動的風險。我為什么提出“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起抓”,就是出于這三大風險的考慮。為此,我們要筑牢制度的“安全網”、加固監管的“防護欄”、守住自律的“警戒線”。并且,我要求華西干部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以更加進取的精神、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措施,把該辦的事辦好!
記者:華西如何筑牢制度的“安全網”?
吳協恩:制度的作用,一是制約,二是激勵。從制約來說,制度就是為那些想犯錯誤、要犯錯誤的人設定的。如果你不去碰它,制度就是“棉花棒”,甚至就是一張廢紙;如果你去碰它,制度就是“殺手锏”。所以說,制度既是不能突破的底線,也是不能逾越的紅線。既然定了制度,就要一絲不茍地落實到位。我個人最反對的,就是制度訂得很嚴,執行做得很松;嘴上說得很好,手上干得很差。
記者:如何用制度為華西發展保駕護航?
吳協恩:依法治村、依法治企,實現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
什么是華西“長壽”基因?
——吳仁寶精神
記者:生物體的長壽主要是由長壽基因決定的,要建設“百年華西”,華西“長壽”基因是什么?
吳協恩:老書記傳承給我們的基因就是“吳仁寶精神”——艱苦奮斗,吃苦耐勞,永不服輸,決不放棄。歷史經驗告訴我,生活得再好,作為安身立身之本的艱苦奮斗精神不能丟。
記者:華西“長壽”的好基因如何傳承下去?
吳協恩:“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續”,老書記雖然已經走了,但他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指引我們發展。為了保證艱苦奮斗精神傳承下去,我們做了積極地探索。比如我們連續三年選派150名年輕人到貴州穿洞村,與那里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們還派干部到最艱苦的西藏進行鍛煉,要求他們向西藏干部看齊。
記者:基因支持著生命的基本構造和性能,時代變了華西基因會不會發生突變?
吳協恩: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華西一定會傳承下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