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的劉強強放棄大城市的生活,回到農村,回報家鄉。2013年,頂著“大學生”的光環,他參加了陜西省大學生村官公開選聘,來到了子長縣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丹頭村,扎根農村三年多,從被客氣招呼的“外來人”變成了親切的“家里人”,從開始對農業農村工作的一知半解到現在得心應手,從大學生村官到黨支部副書記、縣黨代表、市人大代表,他一直奮戰在帶領全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只要當一天村官,我就要為丹頭村的發展盡一天力。咱不干,干不好,良心上就說不過去。”劉強強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絞盡腦汁尋出路。他通過實地走訪發現丹頭村小河坪的蔬菜大棚占地面積小,大棚陳舊,種植品種不一,只是傳統的作業方式,看到村民們辛苦勞作又賺不到錢,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通過四處了解和網上查,得知史家畔便民服務中心現代農業示范園的大棚不僅建設標準高,而且種植的都是新品種的蔬菜瓜果。如果能夠流轉土地集中經營,政府不但有政策補助,還可以配套基礎設施。就這樣,他拿著自己整理的書面材料先一步說服了村書記,流轉土地改建大棚。挨家挨戶走訪游說,通過拉家常、講道理、聊感情終于說服了76戶村民,把土地流轉給17戶大棚種植戶,2014年9月,丹頭村的大棚終于建成投產,共新建蔬菜大棚2600米,占地80畝,折合標準棚52座。改建后的大棚跨度大、高度高,大大提高了土地有效利用率,每座大棚可為村民增收6800元。他還四處跑資金爭項目,硬化了大棚主巷道,恢復了灌溉渠,解決了大棚生產用水難題,與縣供電公司協調改造電網,解決大棚生產用電難題。
帶頭發展山地蘋果。“農民脫貧離不開土地,農民的脫貧關鍵還是要靠發展產業。”于是,劉強強在土地上做文章,結合當地實際,將發展山地蘋果作為該村致富的主導產業,努力改變全村經濟落后的面貌。 由于山地蘋果前期投入大,見效周期長,前五年基本沒有回報,很多村民都怕擔風險,不敢嘗試。劉強強多次上門開導說服都沒有改變,經過深思熟慮,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己先集中流轉土地規模化發展產業,再配套建設基礎設施,最后以略低于市場的價格返租給農民,這樣村民不僅減輕了負擔,而且近期就能有收入。于是,他付諸行動,先后上山20余次,和村民一起選擇地塊。當自己開始流轉土地時,才意識到流轉的困難,在實地丈量中,農民們的地塊四界早就不清楚了,統計的畝數與實際丈量的結果相差近20畝,他開始犯難了,農戶誰都不肯讓步,而且劉強強也能理解土地對于農民的重要性,他一咬牙一跺腳,決定自己作出讓步,把差額全部承擔下來,這才成功的流轉到了三個山頭,以每畝100元的價格流轉了全村34戶、240畝土地,發展了山地蘋果。
創辦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爭取項目配套基礎設施時,又遇到了困難,所有的財政預算項目,都要通過正常的招投標和預算、結算審計,項目資金多數支持實體經濟組織,所以他在2016年聯合村民注冊資金200萬元,創辦了強強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果園產品的加工、銷售提前打好基礎。剛開始,為了節省開支,翻地、打藥、涂桿他都是自己干,有時候一干就是好幾天。目前,丹頭村的山地蘋果產業還輻射帶動了李家溝、史家畔、曹家坪等周邊6個村,先后入駐了宏源家庭農場、甜滋滋果業專業合作社、晨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省果業集團子長分公司等,建成了丹頭千畝山地蘋果示范基地,共占地1730畝,示范基地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全部配套解決,并爭取到了縣扶貧滴水灌溉項目。
幫貧困群眾變身“三金”農民。一是土地流轉有租金。該示范基地共流轉土地1730畝,每年可為村民增收17.3萬元,其中流轉貧困人口220人560畝,每年可為貧困戶人均增收260元。二是就近務工有薪金。果園一年累計用工量達4260人次,發放勞務工資41.8萬元。丹頭村殘疾貧困戶楊延娃,找工作十分困難,現在,他不僅可以就近務工,還可以照顧自己殘疾的妻子,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閆家坪村低保貧困戶閆高娃常年務工能有1.5萬元的收入,還可以照顧臥床的妻子和上學的孩子。三是合作經營有股金。在果園掛果后,劉強強計劃讓出部分土地,劃成3~5畝不等的面積,在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四統一”的前提下,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反租給愿意經營的貧困群眾,讓農民成為股東親自管理,這樣一來,村民就可以當年投資、當年管理、當年有收益,他個人也降低了自己的投資成本。下一步,他計劃建立“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吸納貧困戶加入合作社,貧困戶以扶貧專項資金入股合作社,進行“零風險”保底分紅。
劉強強計劃利用3-5年時間,把丹頭村的果園建成集試驗示范、觀摩培訓、農事體驗、休閑采摘為一體的農業綜合示范園,同時將帶動促進農資、倉儲、物流等各項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村民帶來更多實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