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大王鎮,我們向淀區邊村莊進發。經過安新縣城,發現人流與車流都很多,大多是本地車輛。街道干凈,綠樹成蔭,有南方小城的韻味。縣政府大門前依然懸掛著安新縣的牌子,沒有更換,不少人在門前留影,留著將來紀念。
出縣城往東南方向,就是淀區,一道堤壩串起了劉莊、馬家寨、寨南村、東淀頭等村莊。
馬家寨被認為是“靠水不治魚,造船不駛船”的造船之鄉,村里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十來歲的娃娃,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但我們在村里并沒有見到造船,倒是見到對外開放垂釣的魚塘。賣雞蛋的商販開著三輪車在村里兜轉,村民陸續出來買雞蛋,顯得很安寧。
長堤即是長街,馬家寨前面就是寨南村,兩村緊緊相連。村民房屋都建在堤上兩邊,白墻黑瓦,錯落有致。每個單獨的民房似乎很普通,但夾道一字排開就有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些民居在正對門庭院中配置照壁,上書“福”字。庭院后門有臺階直通淀區水道,幾乎每家配置一小碼頭。馬家寨與寨南村的民居是白洋淀的一大特色,有旅游開發的價值,也有文化傳承的價值,真心希望在未來的雄安新區建設中能夠保留下來。
村民說,白洋淀為保護水質已不允許養魚,這些村子也少有人家捕魚,但村里時常可見到制作漁網的家庭作坊,這些漁網大多銷往外地。我們在寨南村走訪了一家漁網家庭作坊,剛織出的漁網堆滿小院,作坊主說,他所織的漁網一副賣價是七八十元,他一年依靠制作漁網能有二十多萬元收入。未來新區建設對他來說沒有什么影響。這種從淀區傳統產業演化而來但又不依賴淀區市場的產業,在將來有它的生存空間。這也讓人感慨:淀區人民是勤勞的、智慧的。
與寨南村相連的是東淀頭、西淀頭與大淀頭村。在東淀頭,我們與一位正在整理菜園的大爺攀談。這位大爺前不久剛做過腦科手術,恢復得不錯,他對現在的農村醫保報銷比例感到滿意。他說,村里人很久以前就不捕魚了,除了織網生意外,很多人在京津和東北地區做淡水魚生意,收入都不錯。村邊的小淀子早期曾因為灌溉下游農田而干涸過,但自上世紀80年代注水后就沒再干過。淀里的蘆葦過去都有人收割,現在人們有了更多的營生門路,利潤微薄又辛苦的蘆葦生意幾乎沒人再做。現在舉目望去,新生的蘆葦正在萌發,但是淀中卻仍是一片金黃,那是去年的蘆葦還在淀里,這印證了老人的話,沒有收割的蘆葦只能任其腐爛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