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天柱縣三門塘村是沅江上游清水江邊一個古老的侗族村寨。500多年前,從湖南遷入的嚴、謝、王三姓,各立門戶,故稱三門塘;又傳因寨中東、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門而曰三門塘。此寨是當地聞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寨中19姓,300余戶,1500余人,是一個典型的民族村寨。2014年被國家民委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至漢朝始有第一條棧道進入貴州且崎嶇難行,真正的貨運和客運大多依仗水路,由此才造就了例如鎮遠、榕江等水路重鎮。而貴州境內的烏江、清水江和都柳江也成為了經濟和交通的命脈。
三門塘的發展賴于早年貴州的木材開采。三門塘位于清水江中下游,清水江在羊渡溪口劃江為界,上游稱內江,下游稱外江。外省木商不能直接進入內江采購木材,只能由三門塘、坌處、清浪三個村寨進入內江代客采購。水勢平緩的三門塘成了各省木商云集之處,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頂峰,做工扎排的,修劈整理木排的,人山人海。在上世紀50年代,仍見三門塘碼頭上擠滿木船,江面上漂滿木排,頗為壯觀。三門塘人在富裕的同時,視野也開闊起來,和外界有了充分交流的三門塘人將歐洲的建筑風格帶回了侗鄉。
深藏于苗嶺腹地清水江畔的三門塘,是個擁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侗族村寨,其中尤以多姿多彩的樹文化、別具一格的水文化、歷史悠久的石文化最為迷人,堪稱北部侗族方言區露天民俗博物館。
三門塘民風淳樸,村民團結互助,好客禮賓。三門塘村口的幾道攔門酒,把侗家待客的熱情,盛滿在酒盅里,讓客人未飲先醉;幾種用料不同的侗家油茶,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既解渴又充饑;自制腌肉、腌血,香味四溢,讓早已償遍南北肴饈、山珍海味的客人稱贊不已;身著民族盛裝的婦女們唱著熱情洋溢的勸酒歌,唱得客人如醉如癡;送別時,歌聲響砌清水江兩岸,客人走了好遠,還有裊裊江風送來難舍賓客的余音。
三門塘遍是保護得極好的古樹,有銀杏、水杉、櫸木、香樟、細綢木等珍稀樹種。樟、楓高大挺拔,蔭蔽一隅,向沿江上下的游人展示了這個村寨的悠久歷史。
豎立于寨門口的整齊、保存完好的古碑,分別記載該寨村民從明朝到清朝幾百年間集資修建義渡義船、架橋修路的經過,體現當地民眾自古以來熱心公益的精神。村中通往各處的路都是由大石板鋪成,或用鵝卵石鑲嵌成花階路;村中南下江邊汲水浣洗的兩條路,亦是石板鋪就。路口有塊"視履考祥"碑,記載著修路的過程。
村后的山邊有三口水井,由村中婦女自發集資修建,每口井邊各有一塊石碑記載了修井人和捐錢婦女的姓名及錢幣數量。寨中兩座石拱橋和兩座石板橋,均修建于400年前,現今仍堅固。幾十幢高大巍峨的封火磚房,墻脊高聳,裝飾不同圖案,雄偉、美觀。每幢磚房內都有一口太平缸,缸體用五塊大青石板嵌成。封火墻內的木柱,戳有木商的商號印記,數不勝數,可見當年清水江木材交易中生意的紅火。
村中三圣宮是當年木商云集、生意興隆的縮影。三圣宮修于明代,作為義學的學館。宮門門框是青石枋柱,高4米多,巍然屹立在清水江邊。宮門有一塊高4.2米,寬1.5米的大石碑,記述修建三圣宮及倡修義學的過程。書法遒勁,鐫刻精致,石碑上的文字、上乘書法、傳神雕刻被稱為"清江三絕",清至民國時期,不少文人慕名前來三門塘觀賞這三絕,并留下不少佳話。
村中有兩座造型別致的家祠,太原祠(王氏宗祠)和劉氏宗祠。太原祠建于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外墻由青磚砌成,白灰勾縫。墻體上水墨畫繪制各種花卉圖案,大門上方6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墻柱上塑有巨龍纏繞圖案,用景德鎮瓷器鑲作龍鱗,在陽光下熠熠發光。門楣上方兩側,有各式人物造型浮雕和繪畫。相隔百米是劉氏家祠,造型更為獨特。
重點文物劉氏宗祠幸得修繕
劉氏宗祠始建于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劉氏先祖劉旺是跟隨朱元璋南北征討、屢建奇功的戰將,明永樂八年封誥為昭勇將軍,劉氏后裔修建了這座宗祠,弘揚劉氏家風。在此后的百余年間,劉氏家族的子孫后代不斷修葺,作為祭祖、議事、喜慶的活動場所。
劉氏宗祠是清水江上下絕無僅有的集中西風格為一體的建筑,外形受19世紀從東南亞傳入的西方建筑風格影響,柱飾和窗飾造型均為西式。大門上方雕有一只老鷹展翅欲飛,兩邊高聳的墻柱上對稱地排列著44個神秘的拉丁字母,彩塑時鐘的時間定格在早上九時零二分,其中奧秘無人知曉。內部為傳統中式建筑,精美的灰塑、石雕、木雕和繪畫,表現山水、人物、鳥獸、蟲蝶、花草等,代表這個地區宗祠建筑裝飾藝術的最高成就。
這座古老的建筑見證了木材交易的興盛,也反映出侗族文化特點,與侗族傳統習俗有著密切聯系。因其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于2013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隨著時光流逝,風雨侵蝕,劉氏宗祠日漸殘損破敗。氣溫、光照、濕度等因素造成墻皮剝落、瓦當破損、部分構件缺失、磚木石結構開裂,毀損嚴重。上世紀50年代后,宗祠逐漸喪失了原來的功能,因疏于管理和修葺,古建遭到進一步破壞。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也給這座古老建筑帶來一定的擾動。
進入21世紀,當地政府著手保護古跡文物。2013年11月,修復項目得到世界銀行的支持,貸款781萬元對其進行保護修繕。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共分為三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土建)、民居保護、培訓學習。團隊開展了建筑病害現狀勘察,探明造成建筑物病害的原因,選擇適宜的修復材料和工藝,走訪劉氏家族成員及三門塘村村民廣泛征詢意見,吸收他們參與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修復工作包括墻體墻面清理修繕、更換補配破損瓦件和缺損構件、地面修復、疏通排水溝渠以減少雨水對建筑物的損壞等。項目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現狀”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完整性”原則。
參與三門塘文物修繕工作既有來自德國的專家,也有來自同濟大學的古建專家和貴州省文保中心文物課題研究組的專家。在工地的高架上,專家們親力親為。為了保證外墻灰皮和堆塑材料的原真性,分別從四個建筑立面共采取了10份灰皮和堆塑材料樣品送同濟大學歷史建筑保護中心進行材料配比,同時對牌樓墻面進行灰塑增強、空鼓灌漿、缺損修補、石灰水拼色等處理。“這是一項向歷史交待的工程,工程建設環節絕不能出現任何疏漏”。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修復,劉氏宗祠這座歷經百余年的古老建筑又恢復了昔日的輝煌,如今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前來,也是三門塘村村民們舉辦傳統民俗和節慶的重要場所。
2016年9月,三門塘村的劉氏宗祠保護與修復項目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委員會主席楊碧幸認為:“劉氏宗祠保護與修復項目采取了嚴格的科學方法,成功地對建筑結構開展了非侵擾式調查,采取了嚴謹的保護措施,使這座重要的古建筑重獲新生,讓侗族村民能夠繼續使用,并吸引外來游客,為保護和促進貴州豐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作出了貢獻。”
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地區風險管理部主任夏明賢表示:“這是對貴州省致力于保護自身豐富的文化遺產的認可。世界銀行很榮幸支持這方面的工作。劉氏宗祠的成功修復表明,這種投資可以提升當地居民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尊重,通過發展旅游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效益。”
外國保護古跡的經驗——
以法國為例
·立法先行
與法國人談起文化和歷史,法國人會說:中國歷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舉世聞名,而法國在歐洲也是數一數二。伴隨這種自豪感的是法國政府和民眾自覺而強烈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識。
1840年,法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物保護法:《歷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頒布《紀念物保護法》,組建了一個由建筑師組成的古建筑管理委員會。1906年通過《歷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藝術價值的自然景區保護法》,除建筑外,樹木、瀑布、懸崖峭壁等自然景觀也被納入法律保護范圍之內。法國現行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所遵循的法律規則,基本上是1913年頒布的《歷史古跡法》和1930年頒布的《景觀保護法》。1962年《馬爾羅法》的頒布,不僅規定中心城市在城市規劃中要逐步恢復舊貌,兩個世紀以內的特色景觀,如廢棄的煤礦、車站、劇場甚至妓院,如果有代表性都要列入保護名單。
在完備的法律制度下,法國由文化部建筑遺產司專門負責遺產保護管理工作。自1980年以來,已有4.5萬座建筑物登記入冊,納入政府保護的范疇。
·古跡保護民間組織眾多
法國古跡眾多,即便政府非常重視,僅靠政府保護也遠遠不夠。政府的力量有限,也由于認知方面的局限,許多古跡的重要性暫時還沒被充分認識,還有更多的“不那么重要”的古跡被忽略。民間組織和全民的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法國有多達6000多個基金會專事古跡修繕和保護工作,“古跡基金會”是其中較大的一個。
盡管基金會定義為“民間組織”,但實際上“古跡基金會”也是根據政府意愿成立的。議員保羅·雨果曾提出議案:要更多地發現法國古跡保護方面的問題,提升遺產的價值;保護古跡和遺產并非只是國家和某些組織的責任,個人也有義務參與其中;應該有組織出面把個體的力量集中起來,讓全民參與到古跡保護工作中。提案獲得政府支持,并在1996年成立了“古跡基金會”。基金會的保護那些未納入政府保護名單的“準古跡”,目前納入保護對象名單的約有50萬處。
·保護資金籌集途徑多樣
2007年度,“古跡基金會”用于遺產保護的資金共達1700萬歐元。這些資金的來源主要是政府資金、企業捐贈和私人捐助。政府資金部分,是政府把無人繼承的私人遺產的50%劃歸基金會使用。
雖說是私人或半官方性質,“古跡基金會”在個別時候也可以代行政府職能。如果有私人向基金會捐款,基金會可以直接為捐助者減免稅收,無需經過稅務局的同意。如果有人要自行施工維修私有的建筑遺產,施工費的50%可從其繳納的其他稅款中退還,前提是:所維修的建筑要經過審核進入“遺產等級”,施工質量要達到標準,施工地點要在公共空間、公眾視野中。
企業的捐贈是基金會資金來源的重要部分,企業愿意捐贈的原因很多:遺產保護的理念超越政治、職業的限制,已經被多數法國人認同;保護古跡是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部分;企業出資保護古跡,可使員工增加對企業的認同感,更加喜歡自己的企業;可以加強企業與政府機關的良好關系和信任;稅收上有優惠;可以提高企業的公眾形象;基金會使用這些資金高度透明,每年都要接受審計院的審計,企業對資金流向很放心、很信任。
由于在稅收等方面有優惠政策,更主要的是由于“遺產保護”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法國企業和個人捐贈的數字逐年增加:1999年,社會向“古跡基金會”捐贈3萬歐元左右,到2007年這個數字已猛增到1000萬歐元。
·讓古跡發揮更大社會效益
“古跡基金會”總部設在巴黎,主要工作人員在外省,以志愿工作人員為主,約有300名志愿者。鑒于古跡保護工作有很大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全法國有60名受薪人員。
修繕工作創造了諸多就業機會,2000到2007年,基金會共投入5.2億歐元,維修了7800個“準古跡”項目,教堂、橋梁、水渠、考古現場、馬戲場、劇院、煤礦舊址……不一而足,創造了多達1.5萬個就業機會。基金會管理者說:“法國古跡那么多,我們今后200年都有工作做。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工作,可以將古跡和遺產納入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模式之中,讓古跡發揮更大的作用。”
保護文物好處多多:節約資源、促進就業、發展旅游……甚至可以提高文化認同、助推社會和諧。文物古跡尤其是工業遺址再利用十分普遍,原來的廠房變身學校、住宅、博物館或市政廳,既實現了文物保護,又避免了拆除重建的雙重投資,特色外觀還讓更多人對老建筑的新用途感到好奇。法國還非常重視培養年輕人的文物保護意識。分散在各地的“青年工匠協會”每年都會各自招收數十名年輕人,這些年輕人會用一年時間學習文物保護相關知識和技能,以積累人生經驗。
文物保護已經融入法國人的生活當中。隨便走進一座小城,當地人幾乎都能列出幾樣拿得出手的特色古跡。對法國人來說,承載歷史的文化遺產不僅可以帶來獨特的精神享受,也是必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